分享

一个不爱动画的国度,凭什么做出精彩的动画片?

 T哥小站 2020-12-26

《千与千寻》被国内引进,上映几天,票房突破2亿。很多人都开始唏嘘,18年前的日本动画,还能引起如此关注,并且能化作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国产的动画,何时才能在国内引起如此强大的反响?18年后,还能做一条好汉?

一说到国产动画的话题,似乎离不开夸大其词的过度评价,又或者就是冷嘲热讽的调侃。有些人认国产动画已经崛起了,但是就话题的争议性来说,显然还没有达到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水平。中国,是一个动画大国,但不是一个动画强国。

国产动画做不好的原因,很多人都做出了客观的分析,或是从政策的角度,或是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角度,又或是产业链铺设不完整的角度,各种原因导致了国产动画“崛起不了”。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国人真的“爱着动画”吗?

笔者给出的答案,“显然是没有”。

这里说的,不是国内的动漫迷,不够喜欢动漫,而是国内除了动漫迷外的人,根本不爱动画。

对动画的偏见深入骨髓

先从自己身边的情况说起。

众所周知笔者是一个做动漫自媒体的,虽然说不上多么有名,但是这些年的积累下,还是获得不少自媒体平台本身的肯定,例如自媒体给予的动漫领域的相关奖项,奖金,签约的机会等,这些笔者都认为是平台对我的最直接的肯定。

那么我身边的人又是如何看到我的这些“功绩”的呢?虽然他们对我做出的成就是相当认可的,但却并没有对我喜欢动画的兴趣给予完全的肯定。

就好比,前几天,我在B站上发了《看了五遍《千与千寻》,我终于明白了千寻喜欢白的真正理由!》的视频,短短几天就有超过2万的阅览,超过300个点赞。但是父母都只是觉得“做得好,做得好”,却一直忽视了我对动画的喜爱的本身。

别看我在头条经常“晒”自己的手办,我买手办可没少被父母插嘴,无论爸妈都是“别买了,买这个没用。”我一句“收藏用。”还能被一句“笑话,收藏这个有什么用,又不升值”驳回。

即便在我获得了各大平台的鼓励,和对我的认可之后,还会有“你可别40岁了还在看动漫,写动漫的文章哦”这样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从父母口中窜出。

这是何等的偏见?在他们眼里,只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才能,文案写的好?平台运营的好?视频归纳的好?总结的好?没想过为什么我能总结的好?Oh shit?我的兴趣爱好去哪了?我没有对动漫作品的满腔热情,我又是如何耐下心子反反复复观看一部作品来获得别人没有的见解?真当我写文章赚钱混饭吃呢?我不否认我有任何领域都可以靠着写文案活下来的才能,但第一次做解说类的视频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背后还是出于自己对动漫的热爱,对动画的理解,才有了如今的我。

而我自认为父母还是属于见多识广、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见解绝大多数都是积极正确的,即便是这样的他们对喜欢动漫的爱好还拥有如此的偏见,“你可别40岁了还在看动漫哦”,真的直戳我心,我就想问了。“那我40岁应该看什么?”

手办属于动漫周边,尤其是我买的日本动漫相关的周边,周知,日本动漫业相当发达,广义的“动漫产业”甚至可以在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不小的比重,其中,动画片是动漫产业的一个支柱部分,但却并不是收益产生的最重要的来源,真正的来源,就是动漫衍生产品,而国产动画产生不了所谓的“产业链”的原因,就是衍生产品铺设的不全,而衍生产品之所以铺设不出,除了作品本身的问题外,我想,和国人对动画的偏见,是息息相关的。

我买手办,不是我有多喜欢这款周边,而是表达的“我有多爱这部动画作品”,喜欢的是作品本身。不认可我买周边的想法,就等同于不认同我喜欢动漫作品。

很遗憾,连我思想开明的父母都对动画片有着如此深的偏见,全中国能比他们偏见更多的父母,怕是遍地都是。“动画是孩子的专利”“动画片小孩子才看”“动画片看了影响学习”,这些想法恐怕是绝大多数家族的对动画最普遍的认知。连对动画片没有偏见都做不到,又如何称得上“爱动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能有多少称得上“懂动画,爱动画”的人?恐怕是屈指可数了。

中国的动画,只注重了娱乐和教育

上面是受众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呢?笔者觉得也并没有做到俘获观众的心。国产动画有艺术性拔群的作品,但却做不出一部轰动中国的现象级作品。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动画,缺乏共鸣。

中国的动画创作者,注重的作品的“寓教于乐”,却来不及考虑共鸣。中国的动画,仿佛一定要在故事中教会我们什么,能让人学到东西,不然连故事本身都不成立。

日本动画中,拥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都拥有那个时代的共鸣。富野由悠季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诞生于70年代末,日本人开始从战后的重建,慢慢恢复到了平静且稳定发展的时期,这时候的日本人,开始有闲暇重新思考战争,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因此《高达》在那个时代无可替代,有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独特的共鸣;

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带着那个略显颓废的男主角,正是平成时代的开篇,在泡沫经济的阴影下苦苦挣扎,看不到美好未来年轻的缩影,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共鸣,因此《新世界福音战士》才能引发现象级的热潮,并且影响了日本动画业界;

2009年的《轻音少女》,将“萌”文化表现到了极致,不仅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是御宅一族最大的共鸣。

这都是共鸣。而国内动画的创作者,在政策的不妥当下,在“赚不到钱”的窘迫下,在国民对动画的热情缺乏的环境下,本身对动画的创作,也缺乏了“爱”。于是,大量仅仅是追求片长,而利用了政策,吃了政策的补贴的动画创作者们出现,将行业搅成一锅浑水,而真正有爱的人却又没有钱去制作,整个行业,恶性循环。没有对动画的爱,所以没有共鸣。这是环境的悲哀。

一个爱着动画的国度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动漫产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泱泱大国的美国?笔者认为,美国的动漫产业之所以昌盛,一个是足够的资本的注入,动辄过亿美元的投资,来打造绝顶的作品;一个是他们的作品非常体现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正宗的“本土文化”。而日本的动漫市场,没有美国这么庞大的资本注入,但依然却在世界范围受到认可,主要还是他们的作品本身打动着观众,喜欢日本动漫的人是真正爱着作品本身的。

笔者说过,在京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影院,早上9点就有人排队去看小众向的御宅系动画电影,观影完后,笔者亲眼见到4-50岁的阿姨大伯,一本正经的认真讨论着剧情中角色的关系,并不是那种讨论“你喜欢谁,我喜欢谁”的肤浅的话题,是在探讨着角色之间关系的影响,和微妙的心理变化。

在日本,之所以作品打动了许多观众,作品的经济价值才能足以发挥。

在京都宇治的电车车站上,只因为京都动画的动画公司在这附近,车站上就会有他们作品的宣传。

在宇治官方的旅游中心,动画片的宣传能作为当地旅游的一大卖点

但是日本人并不是只关心作品的经济效益的转换,因为这里并不卖周边,而只是介绍作品

在旅游中心中,观看了相关的动画作品而留下了游记的本子,居然多达20多本,每一页都被密密麻麻的作品心得,观览心得写满,还有不少精致的小涂鸦甚至小插画在其中,这都是观看了作品的观众对作品的“爱”,而能注重展示大家对作品的“爱”,这显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收割,而是一种出于对文化的展示。

在秋叶原的角落的普普通通的拉面店,却能因为和动画片的联动而人气火爆。即便是御宅文化,也已经贯穿了许多的人的心。

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环境,日本动画的创作者,才对作品的创作也能充满着“爱”,愿意去一帧一帧,一幅画一幅画的“肝”作品,有的时候取悦的并不是观众,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动画的热爱。

最后用笔者看到过的神评论来做总结“为什么国产动画做不好?也许只有真心爱看动画的人才在期待国产动画做好吧,其他人根本不在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