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万人生活在南阳,却对这座城市的过去一无所知!

 卧龙动 2020-12-26

1

  
南阳,有两面。
 
南阳的一面,属于现代。街头拥堵,高楼耸立,房价狂飙,新区宏伟,对标雄安。
 
南阳另一面,藏身于旧城中心,古朴而略显凌乱,虽经历几百年洗礼,残破不堪,但烟火依然。
 
南阳现代的一面,我们常见于各种宣传。
 
南阳古朴的一面,已经基本逝去,只剩片段。它往往被简化成武侯祠、府衙、医圣祠几个文化地标,一笔带过。
 
南阳古朴的一面,是那个曾经由内墙和寨墙组成的梅花寨小心翼翼保护起来的地理空间,是那个经历了数次攻城战争,令无数“老南阳”魂牵梦绕,曲径通幽,荡气回肠的白河梅花。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一块儿青砖,一个窗格都有故事。

记忆往往只属于一两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不太重要的历史细节,会被遗忘,但如果你愿意去钩沉,许多故事依然会浮现。那些“不重要”的尘埃背后,承载着如许多沉甸甸的温情。
 
例如,你如今看到的旧城街道,其实不是以前车马邮件时代的宽度。
 
 
在工农路上,一处门面裸露的大梁,有着明显被锯断的痕迹。这就是几十年前扩路,被锯断的房梁。
 
住在房子里的老太太,已经不知道此处大宅院最初的房东是谁,只知道这房梁西边,最初还有两间房。

这处老宅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处房梁,却是南阳城市扩张的一个微观缩影。
 
你走过工农路董作宾的故居,这里大门紧闭,不能窥探内里,但当你临近这一处历史空间,也可想象少年董作宾在北门大街的风中,摆摊刻章的情景。
 
 
此处故宅,是董作宾一生的牵挂。 
 
(1910年,董作宾在南阳宗元小学的肄业照,手上的羽扇仿佛透露着他的志向)
 
1958年,董作宾在香港大学讲学,有一位画家朋友赠送给他一幅画,上面画着七只小鸡。董作宾看后即刻将画送还,并要画家朋友再加上三只小鸡。
 
他人都不明白原因,认为这会破坏画的完整性。但董作宾坚持说:“没关系,只要够十只小鸡就可以。”

他告诉友人:“我有十个小孩。”

因为画家朋友不知道,董作宾离开南阳的时候,有四个子女,留在了大陆。
 
(2006年8月中旬,董作宾后人来到老宅门前留念 来源:《走近甲骨大师董作宾》)
 
半个世纪后,董作宾的子女重回故乡,穿过已经改名“工农路”的北门大街,在嘈杂的市声中,站在当时作为面条铺子的董家老宅门前合影,向传记作者张坚解释了为什么,董作宾故居,也是“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机关旧址”——
 
“张先生,这毫不奇怪,大姐、二姐都是共产党,而且都是在延安时牺牲的,三姐也是共产党,三姐夫在1949年就担任共军天津的警备司令。

另外,大哥(董)玉德,如果没有爸爸的同意,作为生物学家,怎么能从美国回到大陆北京呢?”
 
(来源:《平庐影谱》)
 

2

   
 
如果我们在解放路往北走,会遇到一个很有趣的地名,叫作“左营(má)”。

南阳籍台湾诗人瘂弦在南阳市区的老屋,就在这条街,“左营”与他一生,结下了深刻的渊源。
 
左起周同宾、尚恒林、瘂弦(右二)、孙幼才及两位小朋友2000年在南阳杏花山合影 图片来源:怡园主人 尚恒林

瘂弦回忆道:

“我家乡河南南阳县城也有个左营。我问过父亲,左营是什么地方?我父亲说,左营是清朝时军区的称号。我爸爸妈妈是在南阳结婚的。
 
当时是土匪作乱,我爸爸家去了南阳,我外婆家也去了南阳,这样才结了亲……到了我爸爸在南阳上班时,我们又搬回了南阳。
 
在南阳县城里,我家就住在南阳北门大街左营区,对面就是左营。我们那个左营像个庙一样,但里面没有神像。‘宛西会战’时,大量伤兵都撤到左营里……来到台湾后,离家几十年,每次做梦回家,总是梦到了左营前一点点路就走不通了,怎么都回不了家。
 
怎么回事?后来我回南阳发现,北门大街转到我家的小巷子被封了,后面是一个单位了。我也不好对守门人说让我进去看看,只能在门口张望一下就算了,始终没再回到家屋。”

  
当我寻访瘂弦回忆里的南阳“左营”,在左营这条街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青砖房,就是瘂弦提及的家屋一带。
 
有意思的是,瘂弦到了中国台湾,作为士兵曾经也驻扎在高雄的左营,台湾高雄的左营与南阳的左营一样,都是清军当年的军区。他说:
 
“我们当时当兵、读诗、写诗、恋爱、定情,跟诗定情,跟《创世纪》的定情,跟自己太太的定情,都是在左营发生的……左营是我们的老巢,左营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高雄左营区的左营站)
 
“左营”成为了中国台湾文坛的一个文化地标,开创了一个流派。

从左营和左营眷村里走出来的张默、洛夫、瘂弦,以及在这里诞生的《创世纪诗刊》,成就了“左营文学”,也催生了后来的席慕蓉、蒋勋、林怀民等人走上文艺之路。
 
(1958年3月4日拍摄于左营军中广播电台门口。左起:瘂弦、彭邦桢、余光中、洛夫。来源:余光中私人摄影集)
 
而南阳的左营,就是台湾左营文学的一个源头,一段旧梦。

六十多年后,当老诗人回忆起南阳的左营和台湾的左营,依然流淌着当年的热血。
 


 
 

3

  
 
我们再往前走,在梅花寨的共和街,王府山的斜对面,有一处老宅,被认定为南阳宿儒张嘉谋的故居。
 
 
说是张嘉谋的故居,其实是张嘉谋兄弟张嘉猷的宅子,因为张嘉谋自己的宅院,早年用来创办南阳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原建筑早已不存。

现在南阳第十八小所在地,就是张家老宅。当然,如今的“张嘉谋故居”,当然也留下过张嘉谋的足迹。
 
张嘉谋是谁?八十年后的今天,南阳年轻人并不熟悉,但南阳一中的校园里,立着他的塑像,梅城公园的树荫旁,有南阳人对他的纪念。 
 
(张嘉谋曾在一中前身“宛南书院”任督学 图片来源:公众号“志三说”)
 
他是清末民国年间,河南地区的一位教育家,先后在南阳、开封创办了教育、文化机构十七所,开河南现代教育之先河,是南阳最早一批女子师范生的老师,是南阳最早商校、医学校、图书馆的创办人,是南阳现代教育者的前辈,是南阳现代以来“老师的老师”。
 
张嘉谋还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搜集人之一,是河南地方志书的重要编纂者,在河南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张嘉谋故居,是南阳近代仁人志士力图“教育救国”的重要见证,只要这处故居存在,南阳现代教育的发轫,就有根可寻。

 

4

  
  
我也曾搜寻南阳其他名人的资料,在西泠印社的拍卖网上,看到了中国新闻奠基人任白涛的日记。
   

任家大院就在南阳民主街的一个角落,如今是一处租户杂居的寻常院落,但是如果你走进去,依然能看到任家大院当年的气派。
 
 
任白涛是五四以来中国第一批新闻学者,如今南阳人对他知之甚少,只了解他与周恩来、郭沫若交往甚密,与胡适有过亲切交流。
 
(1925年,胡适在杭州灵隐寺遇到任白涛)
 
他有两个第一:
 
任白涛是中国新闻应用学研究第一人。
 
生于1890年的任白涛,经历了清末民国,是五四运动早期的文化学者。

他和鲁迅一样,青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因其酷爱新闻,“课余,于坊肆遍搜新闻学一类之典籍,旁稽各种新闻杂志,终仿杉村氏(杉村楚人冠,当时日本《朝日新闻》著名记者)之体制,编制《应用新闻学》一书。”
  
 
该书最初任白涛希望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但是被商务印书馆抄袭,后胡适为任白涛打抱不平,商务印书馆遂将抄袭版销毁,并为任出版了其他书籍。

经胡适介绍,任的《应用新闻学》最终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并多次再版,形成了相当影响。
 
任白涛是中国第一个独立提出新闻传播理论的学者。
 
五四前后,西学东渐,欧美当时盛行一种“魔弹论”的新闻观,认为新闻应该完全取决于刺激的信息内容,记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媒介的传播,向大众兜售价值观,以宣传的效果为导向,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和商业色彩。

作为周恩来的亲密同窗,任白涛对当时的国民党报纸提出了尖锐批评:
 
“假若那政党的色彩染遍全纸,对于自党的事,单写好的一方,对于他党的事,单写坏的一方,即故意歪曲事实,赞美自党,这算是虚伪的宣传,没有做报纸的价值。”
 
任白涛则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资本的权力,在它无理地压迫任报人时,必定要发生事实的扭曲。这样的报纸,只算野心家或者贪欲者的工具,不算真正的报纸”。
 
他认为,新闻记者要做中立的“社会第三者”,“彼眼之中,不许有敌我二区别,彼之心底,不许怀某种之成见。不问如何之时际、场所,其地位、态度、常为超越、独立的,客观的。”
 
任白涛在报业商业化和资本左右舆论的浪潮之中,提出了一种属于大众的新闻观,与后来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的新闻理论颇多相似,今天读来,颇令人感慨。
 
关于任白涛,后来学者多有研究,其个人资料目前散落在杭州西泠印社、上海市博物馆。

南阳高校和官方,若能够有所整理,在其故宅展出,对于中国现代新闻如何从五四星星之火到如今发展壮大,必是一段重要的阐释。

 

5

  
 
南阳名人如花,解放路南段的杨家大院一带,古建筑群林立,杨家大院是其中一个代表。
  

此处宅院,是南阳近现代历史上杨鹤汀、杨廷宝家族的宅院(商铺)。

杨鹤汀是南阳辛亥元老,兵不血刃,推翻了清朝在南阳的统治。其子杨廷宝,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
  
(杨廷宝在宾大,1920s 图片来源:一条)
  
杨廷宝在19世纪20年代曾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师从现代著名建筑大师克瑞(Paul Cret),并在他的事务所工作多年。1927年回国后,杨加入基泰工程司。
 
熟悉建筑史的人应该明白,“基泰工程司”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开创地位。杨廷宝在基泰,与其他建筑师一道,共同推开了中国现代建筑营造的大幕。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这几位都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 图片来源:一条)
 
坊间盛传杨廷宝与梁思成齐名,实则梁思成出于家世和婚姻,“噱头”多,杨廷宝则为人低调寡言。

以建筑师的身份来论,梁思成倾向于建筑史学研究,有经典著作,建筑作品并不多。杨廷宝正好相反,著述不多,建筑作品都成了经典。
 
从南阳的杨廷宝故居出发,在许多城市,都可以邂逅南阳老乡杨廷宝的作品。
 
(在天坛的展览中,偶然看到了杨廷宝等人修缮天坛时的粉笔留念) 
 
(费城富兰克林大桥桥头堡Benjamin Franklin Bridge,Philadelphia)
 
(沈阳少帅府 局部)

(沈阳总站)
(紫金山天文台)
 
(清华大学总规划)
 
(南阳医圣祠阙门为杨廷宝一生最后的设计)
 
在北京、南京、沈阳、重庆、天津、上海、费城、底特律、南阳,杨廷宝一生用100多个建筑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局面。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了中国建筑史教科书级别的参照——
 
古典结合现代,中西合璧,细部设计元素丰富,简洁、大方、朴素、明朗、厚重。
 
杨廷宝的建筑设计,隐隐透着南阳汉画线条的气韵和西方油画的精致。南阳杨家大院的留存,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也具有别样的意义。
 
在南阳梅花寨,还有很多类似的建筑,如孙家楼、谢家大院、阎天喜饺子馆、泰古车糖公司、万兴东、天主教堂及其医院建筑群、王府山等,背后都有值得探寻的故事。

这些建筑或与名人有关,或是南阳历史重要的实证。  
 

站在这些建筑面前,与当年的人同处一个历史空间,你对南阳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将向哪里去,可能会有更加直观的感悟。

它们是南阳城市发展的默默见证,告诉你:
 
曾经的光辉,在下一代也许会被遗忘,但曾经的努力和珍惜,会在下一代开花结果。
 
如果说当代南阳是花和果,那么逝去的老南阳就是根和茎。

在南阳梅花寨里,一片瓦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窗格便是一段因缘,从中可以窥见“南阳”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代可以凋零,历史或被淹没,名人终会逝去,但南阳人对于自己与中国的关联,不应无知和冷漠。

因为那里有一代又一代南阳人的冲动、彷徨、努力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走进甲骨大师董作宾》,张坚
2. 《瘂弦回忆录》,辛上邪 整理
3. 《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黎志涛
4. 《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杜胜详
5.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廷宝
6. 《南阳张嘉谋:一代鸿儒的风骨与襟怀》,李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