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

 李平东方明珠 2020-12-26

  龙华路2591号,曾经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现在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0年建的司令部门楼,中西样式,墙体顶端设堞口,二层楼台设岗楼,曾为龙华地区军事制高点。嗣后虽经多次修建,形制未改。二十世纪60年代末,其堞口、岗楼曾被拆除,1991年春修复。

  进入门楼向北拐,有通讯机房,为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电话队和电报室,北端是电话房,南端那间是电报室,中间过道处曾辟为看守所“探视登记处”。

  整栋通讯机房建筑单独另设门出入于龙华路。

  司令部大门内两侧,原有左右各一排卫兵营房,今仅存右侧一排三间,系普通民居式砖木平屋建筑,内间为寝室,外间兼为传达室。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抓捕、移送“囚犯”的囚车。当年林育南、何孟雄等烈士就是乘这种囚车从国民党上海公安局被移送到龙华监狱的。

烈士事迹陈列室

  这里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旧址,1927年到1937年,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在此被关押,许多知名共产党重要干部在此邻近刑场慷慨就义。

  关押男“囚犯”的牢房有三栋,时称“天”、“地”、“人”牢。牢门平时锁闭,很少开门'放风',“囚犯”食宿均在牢内。
  在此关押过的有罗亦农、彭湃、杨殷、恽代英、杨匏安、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恽雨棠、罗石冰、王青土、龙大道、欧阳立安、费达夫、肖保璜、关向应、张恺帆、刘晓等。

男牢门口的脚镣

  牢门外,撒满早春明媚的阳光,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气温飙升至15摄氏度。

  然而当我踏进牢门,却仍然感受到弥漫着的阴森肃杀之气。

  牢房分布在狭窄的走廊两侧,走廊尽头是厕所。

  每间逼仄的牢房分两列放置四张上下铺床,高高的小窗是牢房和外界唯一的通风口。

  牢房与牢房之间有床铺上方的小方洞相通,难友们利用它来扔纸团在牢房间互相传递消息。

当年的女牢和哨兵岗亭

  1931年1月,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30多人先后在租界被捕,后被引渡到这里。
  在牢中他们互相鼓励,面对死亡,坚定乐观。何孟雄与林育南、李求实一起,给党中央和共产国际写信详细汇报他们这次被捕的经过和狱中斗争情况。左联作家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在牢房里积极收集难友们的斗争史料,和狱中的所见所闻,准备创作小说和诗歌。林育南还与同囚室的难友一起在墙上画了一面红旗,然后将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上去,以表明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党事业坚定的信心。
  林育南等36人的忠贞不屈,挫败了国民党当局的各种诱降,保守了党的秘密,保护了党的组织,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大无畏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国民党当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于同年2月7日将其中的24位共产党员秘密杀害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刑场。

  这24位烈士包括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龙大道、欧阳立安、恽雨棠、罗石冰、王青士、蔡博真、伍仲文、段楠、李文、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费达夫、汤士伦、汤士 、彭砚耕、刘争、贺治平、李云卿以及一位佚名烈士。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以一颗勇敢的心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敢于在白色恐怖下同敌人做英勇地抗争;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为了理想和良知,用年轻的生命筑起了明天的希望。

  上海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群众和烈士家属提供的线索,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当年被深埋在地下的烈士们的忠骸,同时还挖掘出锁在烈士身上的镣铐,散落在遗骸旁的银角子和铜元以及冯铿的绒线背心。

  这里是龙华无名烈士墓,安息着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二百七十一位英灵。一八四零年以来在上海这片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名烈士,为争取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临危受命取义成仁,这里也是他们的安息之地。无名烈士功垂千古。

  永不泯灭的革命之火。

  如今,距“龙华二十四烈士”牺牲已近一个世纪。走进旧址,重温历史。今天的辉煌与幸福生活是昨天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龙华烈士陵园里,花开烂漫。在刻满烈士们诗句的碑墙边,人们轻松地晒着太阳。我们应该记住,今天的灿烂阳光,来的有多不易。我们不能忘记,这群共和国的先烈们。

更新于 2018-06-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