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兽医临床 | 妊娠母猪的健康管理(一)

 跨剧 2020-12-26

猪发病的出现方式

在母猪的妊娠期/干奶期,疾病可能会以个案或一定数量猪同时发病的方式出现。传染性疾病可能会攻击机体的一个或多个系统,临床症状与于特定系统受损程度相关。

消化系统

● 贫血。

● 血便或粪便中有黏液。

● 腹绞痛。

● 粪便形态改变——便秘、腹泻。

● 脱水。

● 腹胀。

● 食欲不振。

● 流涎。

● 体况参差不齐。

● 呕吐。

运动系统

● 脓肿。

● 骨折。

● 共济失调。

● 跛行。

● 瘫痪。

● 关节、肌肉和肌腱肿胀。

● 颤抖。

神经系统

● 失明。

● 昏厥和抽搐。

● 中耳感染,平衡失调。

● 腿部功能丧失。

● 肌肉震颤。

● 眼球震颤(眼球异动),脑膜炎。

● 截瘫/瘫痪。

呼吸系统

● 咳嗽。

● 眼部分泌物增加。

● 鼻腔分泌物增加。

● 急促呼吸——肺炎。

● 打喷嚏。

皮肤

● 脓肿。

● 割伤和瘀斑。

● 皮炎(炎症)。

● 变色。

● 猪丹毒病灶,菱形印记。

● 被毛过长。

● 蚊虫叮咬。

● 油性皮肤。

● 出血。

● 黄疸。

● 虱。

● 疥蟥,表皮划伤。

● 皮肤苍白——贫血。

● 鼠类咬伤。

泌尿生殖系统

● 阴户异常分泌物。

● 发情异常。

● 尿液颜色异常。

● 流产。

● 血尿、尿液中有黏液或脓汁

● 发热。

● 早期流产的黏液外流。

● 发情,不发情。

● 不孕。

● 阴户尿液滞留。

● 跛行以及拱背。

管理与健康

繁殖母猪与公猪的高效繁殖必须以猪群良好的健康管理为前提,下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这一整体目标都是必要的,将你猪群的管理工作与下述几点进行比较:

1

记录

如果需要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找出配种前或怀孕阶段不当的管理措施或可能存在的疾病影响。第5章所描述的疾病损失以及配种分娩率损失记录表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记录表可以追溯繁殖失败的原因,同时可以为淘汰和处理提供依据。保持记录的正确性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在怀孕16周发现母猪空怀并淘汰,但记录为因跛行淘汰,这就不利于以后正确分析“分娩失败”的原因。

妊娠舍的管理目标在于确保所有产房均满负荷运转,数据记录也应该如实体现这一需求。如果分娩舍的利用率不足,则即使该批次的分娩率达到了90%也是不够理想。

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

● 不发情情况。

● 基于屠宰场定价机制而制定的淘汰标准。

● 出血问题。

● 繁殖障碍问题,如返情、空怀、流脓等相关问题。

● 跛行。

● 乳房炎、无乳以及乳腺肿胀。

● 死亡率以及特定死亡原因。

● 肢体结构异常及相关影响。

● 产道脱垂或直肠脱垂。

● 虐仔。

● 母猪窝产仔数少。

● 特定疾病问题。

● 母猪群胎龄结构。

将场内的淘汰原因与表1中的母猪淘汰目标进行对比:

2

母猪淘汰的原因

某一猪群所有淘汰母猪中高达50%的母猪通常是由于繁殖障碍以及生产性能较差所致。跛行以及死亡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通过收集和分析此类数据,可以了解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一旦母猪配种分娩率低于85%,就应该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至于母猪多少胎龄适宜淘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但是在做出相关决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批次配种目标任务是否完成。

● 所有的批次产房栏位是否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 母猪胎龄及其对单个母猪生产的影响。

● 个体及历史生产记录。

● 完成配种计划。

● 后备母猪的可利用情况。

● 经产母猪与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对比。

● 母猪的健康状况——比如关节炎。

● 猪的体况。

如表2所显示,随着母猪胎龄的增长,其生产性能也会随之下降。大部分猪场的母猪需要在6~10胎龄进行淘汰,且绝大多数需要在6胎龄后考虑淘汰。但是在做出淘汰决定之前要确保分娩舍有高的利用率(分娩舍不会有太大的目标缺口)。

3

保留6胎龄以上母猪的相关理由

运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分析出每头母猪和整群母猪的分娩率、窝产仔数。这对做出将母猪留在繁殖群的决定非常有帮助。理由如下:

● 为确保所有批次的产床均满负荷生产。

● 为执行配种方案。此处的损失可能得不到弥补。

● 后备母猪数量不足。

● 数据记录表明,猪群中部分母猪在6、7或8胎的生产成绩可以接受。

● 数据记录表明,高胎次母猪的产仔数可以与后备母猪以及第2胎母猪媲美。

● 母猪的个体记录显示,该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哺育表现较为理想。

● 数据记录显示,7胎次以上母猪的分娩率还可以高于86%。

●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断奶母猪全部配种,而在写检时发现怀孕猪过量时再做出淘汰决定,这通常在怀孕28天定检时确认
4

不保留6胎龄以上母猪的理由

● 窝产仔猪数一致性/均匀度差。

● 窝断奶仔猪数一致性/均匀度差。

● 窝内仔猪初生体重一致性差。

● 有无乳及泌乳量低的病史。

● 慢性乳房炎。

● 外阴流脓

● 遗传力差。

● 随着日龄的增加其他相关问题随之出现。

● 繁殖性能差。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好的办法是让高胎龄母猪怀孕产仔也好于让产床空置。

在室内生产体系中,母猪的年淘汰率应该为38%~45%;然而,在室外生产体系中,这一比例通常会在50%左右。

5

维持母猪正常使用寿命的要点

● 使用合适的母猪品种,即能最大化表达杂交优势的猪种。

● 选留或采购肢蹄强壮有力和乳腺发育良好的母猪,避免选购臀部肌肉过多的母猪。

● 避免选留/购买任何肢蹄无力的母猪,比如说蹄匣叠加、后腿内倾、前腿弯曲或蹄垫破损。

● 防止母猪蹄侧趾溃烂或趾甲过长,因为这些症状与母猪过早淘汰高度相关。

● 后备母猪开配日龄不得低于220 d。后备母猪开配过早会导致母猪在进入第二个孕期时仍处于发育状态。同样,配种日龄也不要超过300日龄,否则母猪体型增长过大。

● 后备母猪开配适宜体重范围为130~140 kg。

● 不要使用体重较大的公猪本交后备母猪或1胎母猪,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小母猪发生肢蹄问题。

● 不要轻易淘汰头两胎生产性能较差的母猪,应审查管理规程以查找原因。

● 避免母猪配种时体况过瘦,确保母猪在开配时P2点背膘厚保持在17 mm以上,尤其是后备母猪。

● 避免母猪在怀头胎期间体重增长过大。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怀孕期前半段的后备母猪适当运动。

● 提供良好的营养是关键。

● 避免喂发霉饲料。

● 产后3d开始逐渐提高采食量,并贯穿整个哺乳阶段,直至断奶后再次配种。

● 尽早找出患病或跛腿的母猪,并将它们及时转入备有良好垫料的栏舍中。许多母猪在良好环境下可以快速恢复。

● 对于所有返情的后备母猪使用人工授精配种或公猪本交配种,以尽最大努力提高它们怀孕的概率。

请记住,应做好管理、喂料、猪舍设计以及提供舒适的环境等工作,它们会对母猪的活力、健康以及生产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