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不点名不准走”:收费替课,突破了高等教育的底线

 轶工坊 2020-12-26

近日,部分高校存在收费替课的现象再次被提及,相关新闻被广泛传播,有人每月为此挣得数千元。这样的收入,即便是工薪阶层,也相当可观,何况这些“替考族”基本是高校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以数十元一节课的标准(或更高),替那些需要“帮助”的大学生上课。

有人曾随机咨询了超过一百位在校大学生,结果显示,近八成的高校学生表示为提高学习质量,不会找人替自己上课。可那剩下的两成的大学生是不是有“找人替自己上课”的想法呢?亦或是早已付诸行动?

随便一搜索,就会发现网络上存在大量校园替课群,有的名称为“某某大学替课群”;有的名称为“某某市替课群”。替课似乎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特别在高校较为集中的地方,“兼职”替课和找“兼职”替课的,都相当活跃。为了让替课不被老师发现,有些大学生一再嘱咐“替考族”:点名的时候别吱声,举手就好,以免被老师发现。也有一些大学生强调替课“纪律”:老师不点名不准走。

根据反馈信息,我们发现替课涉及的高校,不仅限于普通高校,还有一些211高校、985高校。这对人们的认知无疑是个暴击,在大家的眼里,名校大学生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情?

其实无论是名校大学生,还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收费替课,都是突破高等教育底线的行为。而由于替课现象主要集中的公共课和选修课,加大了杜绝的难度。曾有人做过调查,有些高校课堂,替课者人数达到了上课学生总数的10%。而授课老师却丝毫察觉不到。

这也不怪,在高校里,除辅导员外,其他授课老师对学生本就不是很熟悉,再加上公共课和选修课经常是大班上课,教室里坐着一百多人,甚至更多,老师根本就认不全。就算是点名,学生举个手,也就能把老师糊弄过去。

当然,有时候想糊弄过去也不容易,比如部分高校在上课环节增加了指纹签到,还有部分教师每节课结束之后,都拍摄教室同学合影,以作为“证据”。不过,这些做法成本过高,仅在很小的范围内适用,远不能覆盖到所有大学生。

如果说替课是不可原谅的行为,那替考就更显得“变态”了。“本学期替考十多次从未被发现”,某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炫耀自己的替考经历,“考不过退钱”。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认为,这样的炫耀,践踏了道德底线。

替考、替课,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东西,却持续存在很多年,且没有消退的迹象,个中缘由比较复杂。有人说“高校课堂吸引力不够”;有人说“大学课程设置不科学”;有人说“大学生变得没有原则”……

替课是严重失信行为,既是欺骗老师,也是欺骗自己,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不珍惜。而要杜绝替课的生存土壤,至少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对这种现象一定要“发现一例打击一例”,要对收费替课的大学生(或其他人)以及被替课的大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高校要合理安排选修课和公共课上课时间,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高校教师则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多花些工夫,尽量让课程内容更为丰富、课堂教学效果更为出彩。

至于替考,即便不算违法,也属违规,更应该接受严厉惩罚。不能让这种目无法纪、践踏底线的行为日益猖獗。如果高校在面对这些行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可以寻求执法力量的支持,以重拳治乱象。

好在替课、替考行为只发生在少数大学生身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热情;他们珍惜时间、积极实践、自强不息;他们对替课替考行为嗤之以鼻。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正能量,我们的高校才一直有着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但少数人的问题也可能发展成多数人的问题,所以要时刻保持高压势态,穷尽一切手段杜绝这种现象,最起码要把这种现象限定在极小的范围之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