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一不准备考研,到了大三又拼命备研”:大学生因何观念巨变?

 轶工坊 2020-12-26

有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38万,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90万;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大关,达到创纪录的341万。考研人数连续两年增长超过50万,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现象。

随着考研人数暴增,考研慢慢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标配”。可以说,相当多的高考生,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考研目标。不过也有不少大学生,大一时根本没有考研的想法,但到了大三大四,突然发生了观念巨变,拼命看书考研。
报名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金同学就是如此。他家庭条件很一般,为了尽早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境,他刚上大一时以“本科毕业找工作”为奋斗方向,完全没有考研的打算,就想着早点挣钱补贴家用。然而到了大三,他发现形势不对,身边同学有不少都在为研究生考试做着准备,他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考研队伍中去。
今年考研,他感觉良好,自认为进入复试问题不大,所以这段时间他在全力准备考研复试。
其实像金同学这样,大一没打算考研、到了大三大四又拼命备研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环境使然
环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有些大学生,大一对考研无感,就是因为他没有处在“身边有很多考研生”的环境中,他们的老师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教学上,较少提及考研的事。可当他们进入到大三,考研氛围很快就浓了起来,他们的老师也会经常在课堂上谈论考研的事。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想不考研很难。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宿舍的室友成为了考研生,宿舍的学习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受此氛围的影响,个体很容易做出参加考研生考试的选择。
第二,就业压力的增大
不说现在,就是十年前,本科毕业生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都非常不容易。就业压力的剧增,逼着很多大学生通过读研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当下“学历型社会”,学历越高通常越被看重,也就越容易找到好工作。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岗位提升了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以小学老师为例,较早之前,中师毕业生就可以到小学担任教师,后来相关部门把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提升到专科、本科,如今好多地区“重点小学”招录新教师,把学历要求提升到了研究生。
相同岗位,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员工文化水平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大学生不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就只能降低求职标准。
也有一部分原本不想考研后来又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本意不是想通过读研提升就业竞争力,而是想通过读研来延缓就业。说白了,他们就是逃避就业。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搞研究,读研对他们来说像“吃药那样苦”,可相对于找工作的痛苦,他们更愿意忍受读研的苦。


第三,渐渐对学术研究有了兴趣
大学一年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内容不太了解,没有搞学术研究的兴趣。但当经过一两年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学术兴趣,他们愿意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深耕,或者跨专业考研进入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学术研究。
部分大学生在大一时对学术研究有抵触情绪,是因为经常听别人说“研究生搞科研非常辛苦,就算学术搞得好,也会因为没有与导师搞好关系而被‘穿小鞋’”。很多大学生会在与学长和老师的不断交流中。逐渐改变对学术研究的抵触情绪,他们会抛弃以前的错误认知,成为一名坚定的考研生。
不管怎么说,考研越来越热,已经是一个公认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出于就业,还是出于兴趣、追求,大学生们似乎都对考研“情有独钟”。只是,考研人数暴增,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必然会导致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再过几年,恐怕研究生学历也不一定就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了
所以,如果专业不错,又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自己也不太喜欢学术研究,那就选择工作吧,毕竟现在考研很难,不少考研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一无所获。倘若工作后发现自己有读研需要,那就做好规划,再来参加研究生考试,我们身边有很多最终考上研究生的考生,就是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当然,若自己就读的本科专业和学校都不是很如意,那考研仍是最好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