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谈姜氏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0-12-26

  姜

  姜姓是中国第五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东地区。当今姜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总人口大约有523万。

  得姓始祖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成为姜姓得姓始祖。相传炎帝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炎帝亦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后与黄帝结盟,遂逐渐形成华夏民族。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姜,是一种家畜、古时候用羊作牺牲,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供品,引申为吉祥。是象形字,像羊头和四足,尾之形。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以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被称为羌人。

  《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嬌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

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

  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进人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流人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氏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人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主要分布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占姜姓总人口的43%。形成了鲁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目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二省义集中了姜姓总人口的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姜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姜姓人口已达到523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姜姓人口由26万多增加到523万,增长了20倍之多,姜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姜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山东、辽宁、黑龙江、江苏、吉林五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0.1%: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河北、四川、湖北、湖南,这七省又集中了姜姓总人口的28.5%、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6.1%。形成了东部鲁苏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区。在600余年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迁移成为重要的流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姜姓的郡望主要是天水。

  姜姓的重要堂号有稼穑,渭滨“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2、宗祠楹联

  孝征跃鲤;迹澜牧羊。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出郊祀裸,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大孝神伴,幻奇灵于跃鲤。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香。

  3、宗祠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姜姓族谱163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并列排在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并列排在第七十一位;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并列排在第七十五位。

  姜姓历代重要人物:西周大臣、齐国始祖姜尚(姜子牙);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唐朝宰相姜公辅、姜恪;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名将姜才;明朝画家姜立纲;清朝文学家姜宸英;当代化学工程学家姜圣阶,中医学家姜春华,语言学家姜亮夫,出版家兼翻译家姜椿芳。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西周时山东姜氏始祖姜尚的封地

  齐国故都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从此这里成了齐国的国都。到汉朝时临淄已成为“海内名都”,是全国八大通藩之一。漫漫的历史长河给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素有“地下博物馆”的美誉,齐国历史博物馆、东周殉马坑、齐国秘史宫、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景点,都是临淄齐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的“齐文化旅游区”。

  齐国故城位于临淄城西部和北部,此处作为齐国国都达数百年之久,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地上地下文物遗迹丰富,拥有城垣、城门、墓葬、台基、排水道、宫殿及冶铁、烧铜、铸钱、制骨作坊遗址多处。

  游线二: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姜氏庄园)—陕西省宝鸡市(炎帝之乡)—湖北省随州市(炎帝诞生地)—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炎帝陵)。

  (一)陕西榆林市米脂县姜氏庄院—西北大宅

  姜氏庄院位于米脂县城东16公里的桥河岔乡,是清同治年间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设计,并招募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工程前后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在广袤雄浑的黄土高原腹地,米脂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虽然古城风貌历尽沧桑,主要街区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新城窑洞与城垣相结合,在中国城墙建筑史上绝无仅有。老城内东、西、北三条主要街区,铺面林立,商旅云集。很多古老的街巷,格局未变,名称未改,风貌古朴。老城的元代窑洞遗存和众多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有着黄土文化的别样特色。

  乘车参考:在米脂县搭乘到佳县的汽车在姜氏庄园下车,车程近30分钟。车票3元。门票:10元。顺道游:来脂以北80公里的愉林古城有着大漠黄沙,明代长城和攀崖石刻等迷人的塞北风情。与米脂南邻的绥德县的名胜古迹有千狮桥、陕北文化村、韩世忠塑像及蕲王庙、扶苏墓、蒙恬墓等。

  (二)陕西省宝鸡市炎帝之乡—姜氏

  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据史料典籍记载考古发掘佐证,距今约5000多年前,炎帝部族就繁衍生息于此。被誉为“炎帝之乡”。宝鸡炎帝陵坐落在宝鸡市南郊7公里处的常羊山顶。神圣、肃穆、古雅、幽静,成为炎黄子孙褐陵拜祖的圣地。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祠。今神农坑、九龙泉、神农骨台等遗址依然可见。

  乘车参考:在宝鸡火车站乘2路、6路、39路公交车或路观光车在宝桥站下车可达炎帝陵山脚下。可穿越宝桥家属区沿小路上山,也可乘出租车前往,车费10元。山下的宝桥一带有烧烤等小吃。门票:5元(包括陵前区、墓冢区、条祀区三部分)。顺道游:天台山以优美的原始景色和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三)湖北省随州市炎帝诞生地—烈山

  烈山,坐落在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农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几千年来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辰,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夏子孙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乘车参考:在随州市内乘3路汽车,车程30分钟,票价25元。门票:20元

  (四)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祭祀炎帝之地—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记载。应在五代之前。宋太祖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皇家祭祀炎帝始于唐朝,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每三年一大祭。清朝进行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乘车参考:株州长途汽车站有直达炎陵的中巴车,票价约40元,车程在5小时左右。门票:48元。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