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文期刊何时能出头?等英语不再统治学术圈的时候

 解螺旋 2020-12-26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427天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science.Really?

纵观现在的学术界,无论是期刊发文章、还是参与国际会议,甚至闲来翻篇领域内的文献找找思路......都离不了英语这门让人“头疼”的语言。

从物理、化学、到生命科学甚至考古,细细数来,几乎找不到一门能逃出英语魔掌的科学学科。

英语成为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主导语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致于科研江湖中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而英语在科学界“一家独大”的统治地位,也使得人们在一谈到国际学术发表的语言时,第一反应即为英语发表。

自此,英语成为了一众科研者打通任督二脉的基本功,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却只能清风拂面,掩面而泣。

但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还不是这个样子.......

英语是如何称霸学术界的?

其实,西方科学原本存在两种基本语言体系:单一语言统治多种语言并存

在西方,自然哲学与自然历史这两个领域是直到19世纪才被命名为“科学”,在此之前科学的语言一直都是百花齐放。希腊语、德语、法语、拉丁语甚至俄语都有过辉煌的时期,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各种语言的更替史。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作为学术书面用语最受青睐。因为它并非某一特定国家的母语,代表着中立和公正,所有欧洲与阿拉伯国家或地区的学者们都能平等地使用,故而能成为研究自然科学最合适不过的语言。

只不过,苦了当时的科研者。他们需要通晓多种语言,并根据交流对象不同而选用不同语种。比如,瑞典人用拉丁语来书面沟通,而用瑞典语进行口头交谈。

可随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到来,各种学科新发现的爆发层出不穷,拉丁语体系开始瓦解。因为交流起来不方便,科学家们开始因为或这或那的理由“嫌弃”拉丁语。

为了获得本土读者的支持,很多学术大佬开始用本地语言进行文章著作撰写,如牛顿在撰写《光学》著作时就果断的舍“拉丁”取“英语”。因而,科学使用的语言也开始丰富起来,拉丁语、法语的翻译也蓬勃发展,以创造便利的沟通条件。

到了19世纪中期,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英语、法语、德语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德语在化学领域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但在科学领域,对于高效率的追求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多种语言的共同繁荣,许多人开始倡议要像之前的拉丁语一样,只用单一语言来进行科学研究。

多语言并存的科学体系的真正瓦解则是因为一战爆发,这场战争不仅带来了伤亡,也毁掉了互助的国际主义理想。德国科学家联合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宣扬德国战争的正当性,这都被英法两国的科学家看在眼里。

战争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的同盟国之一,成了各大胜利的协约国口诛笔伐的对象。协约国成立了国际研究理事会,发起了对同盟国科学家的抵制,新成立的国际科学机构都“报复性”的把战败的德语科学家排除在外。

慢慢的,曾经作为主要学术语言之一的德语在科学界开始销声匿迹,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三种语言衰减为两种语言。基本上除了本土德国人外,德语就是一种人人喊打的境地。

此时,多语并存体系开始出现裂缝,但真正让其粉碎的却是美国人。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后,仇德情绪蔓延,德语也变成了替罪羔羊。有一段时间美国一半以上的州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德语,直到了1923年,德语禁令才被推翻,但损害已成既定事实,德语在美国等国家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

随后留德风潮就反转为留美风潮。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大牛(包括德国人)发现,他们用英语发表研究更能在国际上积累声誉,名利双收。再加上德国“伟大领袖”希特勒在同一时刻竟然拒绝了很多留学生求学德国的签证,雪上加霜,加速了由战争引起的德语的衰落,而英语也乘胜追击(当然美国是幕后黑手),进一步统治了学术界!

虽然俄语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也曾一度成为第二主流的科技语言,但到20世纪70年代,俄语论文所占比例开始下滑,因为全球的科学家都纷纷开始转向使用英语。

而为了掌握科学研究的自主权,美国人拒绝学习俄语,更不用说其他外语了,同时他们将美国化的科学体系越过大西洋输送到其他英语国家或非英语国家,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英语化。

至此以英语为单一语言体系的科研体系渐渐稳定下来,并快速延伸到全球的每一角落。至于是否未来有一天英语能被其他语言取代,普林斯顿大学现当代历史教授MICHAEL GORDIN认为不太可能

“英语是一种反常现象。在此之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种全球性语言,我认为以后也不会有。而且英语本身也在适应科学的发展,引入了专门描述概念和过程的新词汇,而这点恰恰又是其他语言缺乏衍生出科学词汇的基本条件。未来,或就在本世纪——科学语言可能会三分天下:英语、中文和另一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或阿拉伯语。

英语一家独大并非好事

不过,后续也不能放任英语在科学界一家独大,否则很有可能会挤压其他语种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就是研究者对已有的研究进行重复性操作,进而错失了现有的知识。

2004年1月中国科学家发现了猪可以感染了致命禽流感毒株H5N1。考虑到猪的基因序列与人类相似,且病毒可通过基因重组形成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则猪很有可能成为流感病毒的储存库以及传染给人类的新渠道,因而科研者也在研究报道中警训道:“这种亚型的流感病毒很可能造成大规模流行,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应该紧急预防和注意。”

但不幸的是,由于这份研究只以中文形式发表在国内期刊《中国兽医学杂志》上,并没有引起中国以外的国家的重视及关注。直到那年8月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才发现这份研究,并立即将其翻译出来。

PLOS B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也曾揭示了英语科学与其他非英语语言科学之间的巨大学术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往往会导致类似禽流感病例的发生,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Tatsuya Amano(日本人)认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倾向于认为所有重要信息都是用英语来表达的,而下意识忽略其他语种发表的文章。

Amano认为,语言上的偏见会导致国际组织对重要数据或关键性的突破性结果的疏忽,甚至导致科学家们对一些已经完成的研究进行重复性验证。他及其研究小组均认为:“对非英语文章的忽视可能会导致学术上的理解偏差。”

科学界中英语的一家独大,不仅会使得大部分科学团体忽略掉非英文出版文章,也使得非英语国家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错失一些可能帮助他们的科研研究,甚至很多非英语为母语的人放弃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发表研究。另外,在顶级的英文期刊发表文章的愿望也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或停止以当地语言的期刊。

麻省理工学院Federico Kukso曾报道,语言偏见不仅影响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看法,同时也会影响科学媒体关注的重点。阿根廷本地研究者认为英文媒体往往会忽视拉丁美洲科学家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其与美国或英国科学家合作时尤为明显。

因而,Amano认为学术界应尽力聆听不同语言的声音,这样就不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研究;并建议科学研究者应该尽量将自己的工作翻译成多种文字,方便世界各地的人理解。

同时,他还建议学术界需要促进语言多样性,并为此共同努力,用英语以外的语言挖掘科学知识。因为现阶段还没有诞生足够成熟技术,学术界还无法通过翻译程序处理科学论文,来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此外,还需要改变对非英语母语人士的态度。如果有机会评审他人向期刊提交的论文或者职位申请,请优先考虑审阅非英语母语人士的文章。如果你的母语不是英语,你可以为国际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方法,你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1、Science’s English dominance hinders diversity—but the community can work toward change

2、When English is not your mother tongue

3、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That Isn't Always a Good Thing

4、Bird flu data languish in Chinese journals

5、Languages Are Still a Major Barrier to Global Science

END

撰文丨萌董董
排版丨萌董董
主编丨尤兰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