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香一瓣:家父已过蓬莱阁 德范犹香启后人(作者 王宇平)

 文化佳园 2020-12-26

家父以道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教育前辈。晚年因患心脑血管疾病,经医院多方治疗最终无效,于2020年11月24日18:28分在县城锦绣花园小区家中逝世,享年92岁。

 父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生前的事迹却令我们追思不己。

 父亲1928年12月24日生于宿松县千岭乡木梓村,他自幼聪明好学,3岁私塾启蒙,先后就读于九姑小学,北山中学,圣保罗高,1951年谢师就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年轻的他就毅然投身祖国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大兴、套口、复兴、程营、汇口、洲头和竹墩、中心村、日新、千岭等小学任教,他把知识和爱的种子洒向学生的心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父亲一直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每一章节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为了学生,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了学生;他循循善诱,废寝忘食。他用亲切的话语,去温暖学生,他用严谨的行为,去感化学生,他用自己阳光雨露般、公正无私的关爱照耀滋润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正所谓“片片丹心为学子,一心一意育英才”。父亲就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象蜜蜂一样,对人无所求,给与他人的却是最美好的东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父亲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作柱梁,为多少学生撑起了一方明净蔚蓝的天空。数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不忘三尺讲台、不忘春风化雨、风雨兼程培育桃李,描绘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他用三十多年的春秋之笔,书写下桃李遍天下的辉煌,也为宿松教坛留下一座永恒的丰碑!

1982年年底,家父提前退休了,本应休闲自在、颐养天年,可他积极发挥余热、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他先是受民政部门之托,参加《宿松县地名录》编著工作,为宿松地名志工作做出了大量贡献;后是受聘教育部门与同仁编写扫盲课本,供市县使用。接着又是拿起教鞭,在宿松中学、实验小学、宿松老年大学等处“重操旧业”;特别是在耄耋之年,仍不计报酬,主编《王氏统宗族谱》,自此积劳成疾。在干好那些“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父亲依然笔耕不辍,吟诗作对,作出了大量的诗词楹联和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他结集出版的《首之吟草》,收录诗文300余首(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美好的精神食粮。

  父亲,人缘良好,作风踏实;父亲,古道热肠,有求必应。同事们说,与王老师搭档,轻松愉快,信心十足;邻居说,与王老师交往,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可以说,父亲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

 家父以真实诚信为本,平平淡淡做人。他一生傲骨铮铮,虽然生活于左倾路线冲击极强的年代,但并未因此消沉。他的一生,为人堂堂正正、襟怀坦荡;不争名利、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他的人生始终恪守着“与人为善,以德为首”的行为准则,对家庭,他是一位真正负责任的人。作为儿子,他忠孝双全,尽心尽孝;作为父亲,他教子有方,宽严适度,为儿女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他激励子女刻苦攻读、发愤图强。如今他的六个儿女,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也有的在高等学府任教,其中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孙辈之中更是人才辈出,分别工作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可以说,这是父亲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一篇篇动人的文章!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我敬爱的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父亲虽然走了,但更多的人已经接过他的重任;父亲虽然走了,但他含辛茹苦养大的多位儿女及孙辈已完全继承他的遗愿,牢记父亲、祖辈的教诲,我们已经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聪明才智和力量。

家父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父亲,把殷殷的收获留给子孙,把光和热永远地留在了人间。父亲一生“以道处世、以道待人、以道持家”,所以他晚来生活幸福、安度晚年。他总是说:人生最大的财富,一是子孙有出息,二是留下一点精神遗产。我们想,这两点,父亲都做到了。

我们希望父亲含笑九泉!

  来生我们再做父子!!

安息吧,我亲爱的爸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