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的简称‘鄂’的由来

 取经的兵 2020-12-26

湖北省的简称‘鄂’的由来

      湖北省简称鄂、缘于省会城市一一武汉市之武昌、自隋代起在以后的许多朝代里,曾多大称作鄂州、鄂州的称谓又与鄂王城。有直投接而悠久的历史渊源,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攻克了楚国之都城一郢城、公元前223年,秦国组织强大攻势,一举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并挥师东进、攻克了鄂王城、置鄂县、属南郡、城境为今湖北省的鄂州市、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咸宁市、通山县、赤壁市、崇阳县、嘉鱼县和武汉市之江夏区等县(市、区)鄂县县治先在鄂王城,后迁至长江边,(注:鄂王城所处梁子湖之西南,高河港之北,大冶市金牛镇之西,属金牛镇管辖)即今鄂州市城关内、县名仍叫鄂,原鄂王城则为一般城邑。

        西汉高租六年《公元前206分南郡,置江夏郡。郡治在江夏(今武汉市之武昌)鄂县属江夏郡,县治为鄂(今鄂州市城关),鄂王城属鄂县,为一般城邑、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属荆州、鄂县仍属江夏郡、鄂县城域和县治未变,东汉沿袭西汉建制、鄂县建制与隶属关系与西汉同。

      三国时、鄂属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四月、孙权将吴国都城由公安(今湖北之公安县)迁到鄂。鄂王城东面約20里的灵乡境里(今大冶市灵乡镇和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一带,转载人邹辉注:在公元前一九四九年前,灵乡镇,太和镇属当时鄂城县金牛区管辖)有武昌山,孙权遂取“以武而昌”之义、(转载者邹辉注:古代是先有丁武昌山,后才有武昌县名,古之取名,有一定规律而行,要么以当地相近的山名而取地名,要么以相近的河流而取地名,要么当地神话传说取地名,极少用词意取地名,当时的孙权大帝也会相应这一规律,以都城不远的山名而诹县名,以武昌山取武昌县县名才符合取名规律)。改鄂县为武昌,这也是鄂县最开始改称为武昌县,同年八月,孙权筑武昌城,并迁徒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之民千家至此落户。孙权在武昌建都后,将江夏郡东部划出设立武昌郡,郡治设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辖领武昌,下雉,阳新、柴桑、寻阳、沙羡六县。吴黄龙元年(公元229)4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同年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甘露元年(265年)9 未帝孙皓自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又迁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城关)、宝鼎元年(公元年266) 12 月,再次将都城迁还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的武昌县县域,辖今鄂州市、黄石市、大冶市及咸宁市的大幕山以北部分(今咸宁市鄂州市、黄石市、大冶市及咸宁市的大幕山以北部分(今咸宁市的双溪、高桥、担山、橫沟等乡镇)。鄂王城仍为武昌县管辖的一般城邑。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武昌郡仍属荆州。这时分武昌县再次成立鄂县,鄂县县域为今黄石市、大冶市和威宁市的大幕山以北部分地区县治为鄂王城,借此机会使鄂王城得以重修。而武昌县治和武昌郡郡治都在武昌(今鄂州市)。武昌郡统辖武昌、柴桑、阳新、沙羡、寻阳、鄂、官陵等县。西晋惠帝元康公元291),设置江州,江州州治在江夏(今武汉市之武昌,武昌郡属江州。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 ),江州州治移至武昌(今鄂州市)。鄂县仍属武昌郡,鄂县县域未变,县治仍为鄂王城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 年)沿用晋制,武昌郡仍属江州(州为今湖北省鄂州市),辖领武昌、阳新、鄂三县。鄂县域未变,县治鄂王城。(注: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

    齐建元元年(公元479) 年,武昌郡仍属郢州,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管辖武昌、阳新、鄂、义宁(寄治于鄂)、真阳等县。鄂县县域未变,县治还是鄂王城。(转载者金牛人邹辉注: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

     梁代监元年(502),武昌郡仍属郢州,州治江夏.辖领武昌,阳新、鄂、安昌(系阳新县分立)四县、中大通四年(公元532 )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亦为江夏。其后不久,州治南移于武昌(今鄂州市)。鄂县县域未变,县治仍为鄂(今哪王城遗址)

  陈永定元年(公元557 ),武昌郡仍属郢州,将武昌县之东境黃石矶(今黄石市治置西陵县,县治西陵(今黄石市区)。这样原三国时吴之武昌县域分成了武昌、鄂、西陵县。武昌郡统辖武昌、鄂、西陵县。鄂县县城和梁朝时一样,县治仍在鄂王城。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 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开皇九年(公元589 ),撤武昌郡,存武昌县,又撤鄂县、西陵县,合并到武昌县。自此,鄂王城不再是县治所在地,而为一般城邑。随着金牛镇的建立与兴起,鄂王城日益冷落与荒凉。同年,隋王朝改郢州为鄂州,改江夏郡为江夏县,鄂州州治和江夏县县治都在江夏(今武汉市之武昌),这也是今武汉市之武昌最初称之为鄂州。隋王朝还同时将阳新县改称为富川县,属鄂州管辖。隋惕帝大业三年(公元607 ),隋王朝又改州为郡,鄂州改为江夏郡,郡治为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鄂王城所在的武昌县,先隶属鄂州,后隶属于江夏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复改江夏郡为鄂州,州治为江夏(今武汉市之武昌)。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 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公元758 再次将江夏郡改为鄂州。唐肃宗至德年间(756 年至758 ),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汉市之武昌)。武昌县县域未变,隶属关系未变,县治仍在武昌(今鄂州市),鄂王城属武昌县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 起,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史称杨吴)。其后,又经历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武昌县一直属吴国(史称杨吴)。自后晋天福二二年(公元937到五代末年(公元960),武昌县均属南鄂州。并于永兴县属地之铜绿山和龙角山一带,设置青山场院,大兴炉冶,开矿炼铜。五代十因时期,南唐国主李煜七年,(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将青山场院升格,  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设一新县,取“大兴炉冶”之义,定名为大冶县,此为大冶建县之始,县治为今大冶市城区。

宋朝时期,宋至道二年,(公元996),鄂王城仍属武昌县。武昌县隶属鄂州州治。江夏郡郡治在江夏,那今武汉市之武昌。

  宋至道二年,(公元997),分天下为十五路,鄂州属荆湖路,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荆湖路分为荊湖南路和荆湖北路,鄂州属荊湖北路。这时,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武昌节度。宋朝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升武昌为武昌军使,次年进一步升为武昌军,由于武昌军之军名与武昌军节度使之名相类似,乃取“玉宝寿昌”之义,将武昌军政为寿昌军,寿昌军仅统领武昌县,直隶武昌军节度。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 ),撒寿昌军建制,仍设武昌县,求属鄂州,鄂州州治仍为江夏(今武汉市之武昌)。宋理宗嘉照元年(公元1237),又升武昌县为寿昌军,领武昌县,县治为武昌(今鄂州市)

   元朝初年,沿袭宋朝建制。鄂王城所在的武昌县仍为寿昌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 ),寿昌军升为散府,仍治武昌县,县治为武昌(今鄂州市)。升兴国军为兴国路,大冶县属兴国路。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废散府复改为武昌县,隶属湖广行省湖北道武昌路。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 ),吴王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府治为武昌(今鄂州市)

  明朝,鄂王城所在的武昌县,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

  清康照三年(公元1664 ),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布政司。大治县、武昌县均属湖北省。后来湖北省分为道,武昌县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鄂王城属武昌县马迹乡(转载者金牛人邹辉注:鄂王城此时隶属武昌县金牛区马迹乡)。清代,由于湖北省省会一个武汉市之武昌,在历史上许多朝代里曾名多次称为鄂州,便将湖北省简称为鄂。

  民国元年(1912年)、武昌县仍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二年(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为三道,武昌县属黄德道,同年三月、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县治武昌(今武汉市武昌),民园三年(1914)元月、因寿昌县与浙江省的寿昌县同名,更改湖北省的寿昌县为鄂城县、县治亦改为鄂城(今鄂州市)、这时开始有鄂城县这个称谓。在往后较长的时期内。江夏县便改称为武昌县、而原武昌县先改称为寿昌县,不久便改成鄂城县、      解放后,这一称谓直沿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武昌县划归武汉市管辖后,才改为江夏区,1979年,鄂城至分城关及石山等地置鄂城市。这时鄂城县、鄂城市并属咸宁专区。同年又改展黄冈专区、1983年,报销鄂城县和鄂城市。合并建立省辖鄂州市。

      岁闫流逝、沧海桑田,鄂王城昔日的辉煌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湮设,成了一片废墟。然而这一-历史遗存。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历史和科学宝库、鄂王城的历史源远流长,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也不管是鄂侯和鄂王、还是鄂国、鄂县、鄂城和鄂州、鄂的称谓始终未变,且沿用至今。它既是鄂商的源头,而且还是湖北省简称为鄂的真正意义上的来源,认真探讨和研究鄂的历史和鄂文化,弘扬祖国优势的传统文化,对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