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州玉连环

 取经的兵 2020-12-26

鄂州玉连环

      鄂州玉连环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道教打击乐演奏形式,根植于乡土,世代相传。明清时期,鄂州"伙居道人"以此用于"斋蘸祈祷"活动。

      如婚丧、节庆、大型庙会一系列法事等等。玉连环演奏乐器有"铛"、"小镲"、"铛锣"、"引罄"、"木鱼"、"小鼓"等。在民间艺人的传承过程中,将几种乐器固定成如意图形,故取名为玉连环。上世纪七十年代,鄂州民间艺人将玉连环音乐改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搬上舞台,已衍变成一种"新生代"的玉连环。

      鄂州玉连环曲调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音乐上除加入"对偶调"、"闹花堂"等民间小调外,还吸收了"纺棉纱"、"湖北小曲"等民间音乐素材,其调式主要以徵式为主,间奏皆以"连环扣"发展。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一人演唱,也可群体表演,融唱、舞、快板为一体,同时,突出玉连环敲击乐的特色,变化击乐点子和节奏,再加上鄂州太和地区方言,更显玉连环这种曲艺形式独特、表演风趣诙谐、曲调热烈活泼。

       鄂州玉连环经过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演变更替,即经历了早期裂变、前期嬗变、新时期剧变的演变过程,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30年来经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改革和创新,玉连环现已成为独特的鄂州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活跃在省市的文艺舞台上。

       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看到,道教文化在鄂州留下了不少的遗迹。葛山因葛洪在此炼丹修行而得名。葛店镇为葛洪在此行医开店而建制。宋、明两朝,道教交流频繁,武昌、吴地道士合居施法。

       鄂州道教文化的盛行,派生出一个音乐优美、能歌能舞的曲艺品种——玉连环。鄂州玉莲环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不仅登上了城市大舞台,还于2007年摘取了“八艺节”群星奖大奖的桂冠。

      历史上的玉连环是用于法事活动的诵经配乐,后来,由于曲调动听,逐渐被民间采用。从鄂州陈盛甫于民国丙辰年(即1916年)2月12日手抄的《牌子锣曲牌集》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等资料考证,《玉连环》曲调的前称就是吴地道士传入湖北的《十样锦》。清代后期至民国期间,玉连环在鄂东、鄂南地区广为流传。鄂州民间班社艺人用玉连环为村人婚丧嫁娶、做屋贺寿、庙会玩灯等活动添助气氛,深受群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玉连环班社迅速发展,遍布鄂州山村水乡。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鄂州民间音乐家邱发强、徐长生等人的发掘、继承和创新,加之著名曲艺家夏雨田先生的肯定和推崇,将鄂州玉连环发展成为了湖北的一个新型曲艺品种。

       玉连环同大多数曲艺品种一样,因道具得名。原生态的玉连环道具是由钟铃、当锣、马锣连接成一体,用木棍敲击发出“丁—当—哐”声音的打击乐器。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形式的玉连环道具,则是按三环形状排列,固定在手持架上。这样,既便于敲击,又便于表演。

      音乐是玉连环的艺术精髓和个性载体。鄂州玉连环以音乐“连环扣”为主旋律,有机地融进地方民歌小调,配合玉连环击乐敲打,将一个曲调优美、击乐热烈的节目搬上舞台,使一个曲艺品种得以新生。从此,玉连环这只山里的凤凰,展翅高飞,鸣绕荆楚大地。在省、市艺术家和民间文艺家的关怀下,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创新,鄂州玉连环同东北的“二人转”一样,发展成为了具有悦耳热烈的道具表现、清新优美的音乐特色、谐趣幽默的语言特点、活泼多样的表演形式的曲艺新品种。

      鄂州市的梁子湖区和鄂城区的泽林镇是玉连环的源生地。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了由道教分支出来的玉连环班社。至今,桥柯村、毛岭下湾等地方还有玉连环班社。他们多次接待过部、省校、团专家学者、艺术家们的采访。

       这是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原生态玉连环班社。这是获得过全国和省、市100多个奖项和多个节目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卫视录播的新生代玉连环曲艺。然而,喜忧参半。原生态玉连环班社民间艺人大多年纪偏老,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继承面临断层。新生代玉连环曲艺受时尚文化冲击,普及和发展步履维艰。因此,鄂州玉连环亟待保护。

       鄂州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民间曲艺玉连环,制定了2010年至2014年五年保护计划,共投资80万元,保证计划的落实。一、成立鄂州玉连环保护调研中心,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建立资料库,并加强学术理论研究工作;二、建立健全民间班社、协会组织,命名一批文化生态保护村;三、广泛开辟演出市场,举办原生态玉连环和曲艺玉连环大赛以及曲艺培训班,使鄂州玉连环的传承和发展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只要我们真心诚意保护鄂州玉连环,发展鄂州玉连环,我们相信,这种民间曲艺终将成为曲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