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州艺苑绽奇葩

 取经的兵 2020-12-26

奇妙的铜镜铭文

    鄂州,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由于楚国和三国孙权建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出土文物)。经考古发现,鄂州是古代四大制镜之乡之一(其他为徐州、洛阳、绍兴),故被称为“古铜镜之乡”。
    铜镜是古人照容颜的日用器,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青铜时代开始直至清代中期,铜镜才逐渐被进口的“西洋镜”(即今天的水银玻璃镜)代替。鄂州铜镜历经了战国到明清10余个朝代,约2400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铜镜铭文书法,可算是中国书法园地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鄂州,铜的大量开采,使铜镜的制造具备了优良的土壤。到了东汉中期及三国时期,鄂州已有数十家工匠或作坊铸造铜镜,规模空前,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铸镜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鄂州先后征集、发掘、收藏战国、两汉、三国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青铜镜600多面。这些铜镜的铭文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成为古代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西汉时期的主要镜类为日光镜、昭明镜等,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字间有装饰性的“e”或“田”字等图案,如“日光昭明重圈铭文镜”,内圈铭文曰:“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外圈铭文曰:“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乎日月,心忽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内圈字间饰有“e”字图案,铭文字近古籀,线条含韧清劲,且带有明显的隶书方折意味,也极具装饰性。
    到了东汉,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镜铭文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一方面国家和平安宁,大地主阶层加官进爵的思想在铜镜铭文上得到很具体的体现,如很多铜镜铭文中出现的“位列三公”、“三公九卿”、“君宜高官”,鄂州滨湖路出土的兽首镜上的“宜王侯、君宜官、乐未央、大吉祥”等;另一方面由于国力强盛,征战频仍,大批的劳动人民被迫离乡服役,渴望和平的呼声在铜镜上也有很明确的反映,像鄂钢工地出土的青盖蟠龙镜的“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兮。”之类的铭文直接反映了这一状况。另外,吉语在铜镜铭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该时期铭文书法可以分作两种:
    其一秉承秦代小篆的余韵,且带有明显的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如“善铜简易博局镜”中环状分布的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为镜青而明,八九子孙”,结构上紧下松,工细婀娜,清秀挺拔,如同秀美的楚地少女。
    其二类或作直行铭文,多为四字,如“位列三公”,字体在汉隶与篆书之间,与汉碑碑额书法相近,气息高古浑穆;或呈环状分布,如原八一钢铁厂出土的“张氏龙虎镜”,铭文曰“张氏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贾)市,东王父西王母兮”,为阳文,笔画多有简省,基本已无篆书的曲折,点画的方折增多,字形偏扁,结体宽博,时有波磔,与汉隶相去不远。此类铭文虽没有汉隶的严谨精密,但轻松随意,字形奇特,古意盎然。
    三国两晋时期的铜镜铭文内容和书法多与两汉类似,不同之处是字渐趋方形,但字迹或秀或雄,各有千秋。
    至唐代,因为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了楷书的铜镜铭文。1964年鄂钢工地出土的“真子飞霜镜”可以说是很典型的楷书铭文镜,“真子飞霜”四字雄厚静穆,力在其中,却又有魏碑意味。又如“玉匣四神镜”的一圈铭文曰:“玉匣盼开镜,轻灰暂拭尘,光似一片水,影照两边人。”字呈环状分布,点画精力内敛,字形瘦劲,结体自然,可以说直接反映了唐代楷书的风貌。
对铜镜铭文的书法艺术,历来重视的人不多。除晚清的赵之谦、黄士陵以之入印之外,从书法的角度来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在新时期,随着书法艺术研究的发展,在王镛和沃兴华等先生的重视、倡导之下,铜镜铭文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国宝怡亭铭及其他石刻
    鄂州市老城区小北门江边,原矗立着一处巨崖,上刻有被世人誉为“三绝”的“怡亭铭”,即“怡亭铭摩崖石刻”。该崖突兀奇形,旧名“观音崖”,因形似猴状,又被称为“猴子石”。其上文字有唐代李阳冰篆书、李莒隶书《怡亭铭》、清人巴慰祖的隶书等。李阳冰篆序曰:“怡亭。裴蝘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李莒隶书文曰:“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永泰元乙巳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石刻长1.2米,宽0.5米,篆序6行,行4字,每字径约12厘米。
    李阳冰,字少温,一作仲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弱冠到吴越,开始为上元县尉,再迁为当涂令,之后便挂冠退隐。不久即被召入都,累官将作少监、秘书少监等,故世称“李监”。在篆学几乎中废的唐代,他致力于古篆,独研古篆三十载,得篆籀之三昧,他曾经说:“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曾刊定《说文》,撰《笔法论》。《宣和书谱》说:“有唐三百年以篆独称者,惟阳冰独步。”人们对他的篆书评价极高,认为“不减李斯”。
    公元765年,李阳冰自当涂逆水而上,与裴蝘、裴虬兄弟和李莒相聚于武昌。大诗人杜甫的《湘江饯宴裴二端公真诚道州》中出现的“裴二端公”,指的就是裴虬。李莒是唐代散文家李华的弟弟,是当时颇有盛名的书法家。四人中裴蝘在观音崖上建亭,名为“怡亭”,李阳冰用篆书为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隶书书铭,刻于“观音崖”上,即为今日之“怡亭铭”摩崖石刻。
    怡亭铭摩崖石刻的书法和篆刻价值,历来评价都很高。宋人蒋之奇说:“怡亭铭李阳冰篆,李莒八分书,裴虬为之铭,世谓三绝。”
    《怡亭铭》石刻可以说是鄂州现存最早的石刻书法,也是目前全国存世不多的唐代摩崖石刻之一。如今,它已浮出水面,成为世人观赏凭吊的鄂州著名景点之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山灵泉古寺的三泉亭内,还有一块珍贵的石刻——《梅花石刻》,这块石刻的全名是:《吟香别馆外史梅花和题诗十二首石刻》,清代名人彭玉麟所作。彭玉麟(1816-1890年),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57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1883年官累任兵部尚书。该石刻梅花造型优美,笔力刚劲,风格潇洒,气魄雄浑,其款字清秀流丽,风流潇洒,有赵孟頫、董其昌意蕴。
    寺内清代湖广总督官文的组诗石刻,书风秉承二王,字迹蕴藉沉稳,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
鄂州出土的石刻众多,其中墓志就有多种。《宋李深之夫妇墓志铭》出土于西山的“653”油库,由黄庭坚篆书志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撰文,并由张耒和晁补之书。其中黄的篆书为目前所仅见,格调古雅,流畅劲挺,结构巧妙。此外还有宋代《李氏五小娘子墓志》,明代《□□□孺人陈氏墓志铭》、《刘西野墓志铭》和清代的《张谦墓志》、《黄孺人墓志铭》等等,皆是书法精美的碑刻。
    值得着墨的是《黄孺人墓志铭》。它是由清代的一代书法宗师张裕钊为其妻亲撰并书丹的一块墓志铭。1985年12月,在当时鄂州市书协副主席方冰如先生的倡导下,书协副主席胡家恺、赵德科和副秘书长周治保和曹忠生等人在太和镇邱山村找到该墓志并运送回鄂州,后该墓志交由西山张裕钊纪念馆收藏。墓志为阴刻小楷,为张氏的代表作品,是殊为珍贵的张氏碑刻作品。

不朽的松风阁
    松风阁于西山的松林之中,依山而建,与灵泉古寺交相辉映,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宣称:“西山多景,此景为最。”
    松风阁由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命名、题额,并因此写下了传颂千古的书法经典《松风阁》。其修建年代史无记载,但大都肯定在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黄庭坚再游西山时亲自命名的。《松风阁》中提到的“菩萨泉”、“寒溪”、“钓台”、“怡亭”都是鄂州名胜,在鄂州的今天已是妇孺皆知了。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一生两遭贬谪,历经坎坷,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无数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帖,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兰亭》,直逼颜真卿《祭侄文稿》,堪称行书之精品,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该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代宗师张裕钊
    乾嘉之后,碑学大兴,在包世臣和康有为的推动下,碑学一系名家辈出,张裕钊便是其中之一,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是流誉海外的一代书法宗师。
    张裕钊(1823-1894年) 字方侯、廉卿,近代学者、散文家、诗人、书法家,东沟镇龙塘村人。16岁应县试中秀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
    1852年,张裕钊受聘于武昌勺庭书院。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召其为戎幕参办文案。后其绝意仕途,专心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自1871年起,他先后主讲于江宁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有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朱铭盘和宫岛咏士等人。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张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一大流派,至今不衰。
    他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取法北碑,并融合唐楷,后人因他的楷书代表作品《南宫县学记》称其书法为“南宫体”。他在用笔、用墨上独具匠心,转折和钩挑独具特色,用笔外方内圆,结字内紧外松,精气内敛;用墨丰润,时有涨墨间杂其间,颇见意趣。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说:“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刘熙载、马宗霍、于右任、沈尹默等对其书法也有极高的评价。
    西山博物馆现建有张裕钊陵园,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包括五个部分:师生纪念碑亭、张裕钊纪念馆、樱花园、张裕钊日本弟子书法作品碑廊和张裕钊墓。纪念馆是陵园的中心建筑,陈列《张裕钊生平及书法艺术展》,展品有张裕钊、宫岛咏士及上条信山的生平资料及书法作品。陵园由鄂州市与日本东京书象会张裕钊第二、三代弟子共同修建。
    近现代的鄂州,还出现了一批在湖北有影响的地方名家,如柯逢时、魏时矩、闵孝荃、朱峙山、周华琴、艾士林等,其中朱峙山曾任蒲圻县县长,建国后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为近现代湖北省有影响的书法名家之一;周华琴为鄂城城关人,青年时所书“悠游泉石知何日,常伴梅花不计年”的楹联,被镶刻于西山寺彭玉麟梅花石刻两旁,风格隽逸,深得黄山谷神韵,曾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武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他曾随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泰山、黄山、华山等国内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留有墨迹。其书法作品多流传海外,人称其书“雍容洒脱,有苍秀雅洁之致”;艾士林所书、现仍存于樊口大闸的“民信闸”三字榜书,朴茂敦厚,足可比肩名家。

全国最大的碑林——莲花山碑林
    莲花山碑林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莲花山旅游风景区内,容碑1万块,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碑林,建构宏伟,广收博取,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其浓郁的传统特色闻名于世。
    碑林倚山作势,结构独特,总体设计以旅游区内的白猿山山势架构为基础,环山而建。碑廊总体呈圆形,周长达360米。碑廊总长3640米,内有中心两个碑亭,汇集三座门碑和八道碑廊。三座门碑巍然屹立,正中碑石高9.8米,重达73吨,底座雕刻流云莲花、二龙戏珠图案,碑体上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字,两侧碑石之字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题写;八道碑廊盘旋而上,一号廊为儒家文化,二号廊为佛家文化,三号廊为道家文化,四号廊、五号廊为医学和武学文化,七号廊为楚文化,八号廊为科学技术,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堪称世界一绝。
    莲花山碑林内容广泛,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四书》、《金刚经》、《心经》、《无量寿经》、《道德经》、《茶经》、《孙子兵法》、《神农本草经》、《离骚》、《九歌》等名作全文勒石,规模浩大。
    历代书画名家的传世之作,其他碑林罕有的民间艺术、美术作品、铜镜等均收集勒石于碑林之内,将优秀的书法绘画艺术与精湛的雕刻技艺融为一体。其中的《淳化阁法帖》98块、《法界源流图》刻石95块都是罕见的珍品,且刻工精细传神。莲花山碑林将历代书法经典之作铭刻于石,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颜真卿的楷书《自书告身帖》、苏东坡的行书《黄州寒食诗》等均一一收录,刻手手艺高超,极为传神地体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碑廊之内,还聚集了现当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如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启功、关山月、王遐举等人的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更成为后人瞻仰、学习和欣赏的范本。

历代书法名家与鄂州
王羲之

    王羲之(301-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咸和九年(334年)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累迁长史。在赴武昌之际,王羲之以章草报书庾亮,亮的弟弟翼见了这封信后深深叹服。
王羲之在武昌的生活宽松适意,并没有什么繁忙的事务,同僚中有当时的名士殷浩、孙绰,王羲之的从弟王胡之、王兴之等,雅集清谈、吟咏酬唱是经常的事。据《世说新语》中说,某个秋夜,王羲之、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即今古楼街的庾楼,后已多次重建)清谈吟咏,兴味正浓的时候,忽然庾亮率领十几个随从来了,他们正准备回避,不料庾亮叫他们留下,称自己也有兴致,说着便坐在胡床上,与他们一起“咏谑”。他在《远宦帖》中说:“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对当年在武昌的旧友每多念念之情。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和书谱》、《淳化阁帖》皆有收录。
    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庾亮在武昌去世。王羲之在武昌的羁旅生活也随之结束,亮在临终前曾上疏朝廷,“称羲之清贵有鉴裁”,因此,王羲之被委派到江州刺史,军号为宁远将军。
王   敦
    王氏一族,善书的人很多,王敦即为其一。东晋初年,司马氏登上王位,王氏立下大功,王敦居功自傲,骄横朝野。当时镇守军事重镇武昌的陶侃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的不断上升引起王敦的忌恨,便将陶侃调任广州,自己以大将军的身份亲镇武昌。拥兵自恣的王敦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和太宁元年(323年)以清君侧的名义,两次从武昌举兵下建康,但没有成功。太宁二年(324年)王敦退兵武昌,死于军中。《淳化阁帖》、《大观帖》收有其书法,《宣和书谱》称其“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
庾亮和庾翼
    深赏王羲之的庾亮也是一位善书者,史载其工行草书。庾亮的弟弟庾翼在亮死后接替兄镇守武昌,在位也有政绩。《晋书》记载他善草书、隶书,《淳化阁帖》、《大观帖》均收有其作品。他在政治地位上虽然没有庾亮高,但在当时书法名气却在庾亮之上,少年时代与王羲之齐名。大约在康帝建元年间(343-344年),王羲之书名大盛,朝野争效。连庾氏的子弟也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庾翼得知这一情形,大为不满。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开始的时候比不上庾翼,而今庾氏子弟“爱野鹜而贱家鸡”,他如何能忍?于是写信斥责子弟效法王羲之书法的举动,还扬言要与王羲之比个高低。永和元年(345年)七月,庾翼去世,与王羲之一较高低成了他一个永远的遗憾。
桓   温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死后,大将军桓温接替了他的部分职务。桓温(312-373年),字元子,《宣和书谱》说他“字势遒劲,有王、谢之余韵。”《淳化阁帖》《大观帖》也收有其作品。
陶   侃
    在鄂州的历史上,陶侃为声名卓著的人物之一。“官柳”、“书堂夜雨”等都与他有关,在当时,他是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的名臣,也是两晋王朝的中流砥柱。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曾经两度来鄂州。王敦病死之后,陶侃被任为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再次镇守武昌。咸和九年(334年),陶侃病死于武昌。史称陶侃善正书,“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
孙权和孙皓
    需要提到的是,三国吴王孙权、孙权之孙孙皓也善书。唐代韦续在《九品书人论》中将孙权的书法列入品中,称他工行草书,书为“中之下”;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则称孙皓“章草书,字画高古。”
李   白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以盛兴,书法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李阳冰就是中唐的一位篆书名家,他在鄂州留下了著名的摩崖石刻《怡亭铭序》。与李阳冰是叔侄关系的大诗人李白也曾经来到鄂州,也善书,但书名为诗名所掩。黄庭坚曾说他“行草书殊不减古人”。其有《上阳台诗》墨迹传世。
苏  轼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常常扁舟往来于武昌与黄州之间,并极喜游西山,留下了《游武昌寒溪西山寺》、《酌菩萨泉代酒送友人王子立》等不少诗作,在苏轼离开黄州前夕,还夜游西山。回汴京后,他对西山还怀念不已,作有《武昌西山》诗,当时唱和的有三十余人,《三希堂法帖》收录有《武昌西山》诗拓片。他的弟弟苏辙、子苏过均为善书者。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鄂州西山有九曲亭,系苏轼重建,苏辙作《九曲亭记》,他的书法颇得苏轼神韵。
秦   观
    “苏门四子”的黄庭坚、秦观都曾到过鄂州,黄庭坚留下了《松风阁》帖,秦观在1101年来到武昌,留下了《风入松·西山》一词。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行书学颜真卿与苏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岳   飞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善书,工行草,有《出师表》传世。绍兴四年(1134年)被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次年晋封为武昌郡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