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取经的兵 2020-12-26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苏轼

苏轼谪黄,躬耕荒坡,闲暇之际,常乘一叶轻舟过江,游武昌、西山、樊口,对樊口酒(亦称武昌酒)发生浓厚兴趣,往返期间,与客居樊口以捕鱼酿酒为业、并以“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出名的潘大临一道,饮酒和诗,探究樊口的来历。

樊口离县城约五里许,位于八百樊湖(梁子湖)经樊港(长港)注入万里长江之口处。这里滨湖临江,地势低洼,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尤其是50万亩的梁子湖,直接承纳阳新、大冶、通山、咸宁、武昌诸县之水,全赖90里长港经樊口一处入江,因而樊口也有“七县一州咽喉”之称。武昌山水大多以“樊”姓。如梁子湖称樊湖,湖周围大小18湖为樊湖地区,百里长港称樊港,又名“樊水”、“樊川”和“樊溪”。滨临长港口的雷山,又称“樊山”、“樊岭”、“樊岗”,也有的说西山也叫“樊山”。生长于梁子湖,经长港到樊口“大洄”和“小洄”生息的武昌鱼,也与“樊”字沾光美其名曰“樊口鳊鱼”。
樊口、樊山、樊湖、樊溪、樊水等“樊”字地名,渊远流长,决非偶然。据史书记载,唐尧时代有个“樊国”,其辖地即武昌一带。罗泌《路史国名记》有“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的记载。西周时,楚有西楚、东楚之分,武昌属东楚。地处荆山一带的西楚称之为“荆楚”,樊水之滨的东楚称“樊楚”。《名胜志》有“鄂渚樊楚”的说法。

《水经注》中称“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也”。
“樊”字地名与武昌古代祈雨的民俗有关。古人认为天旱是鬼神作崇,因而祈神求雨。各地求雨方法不一,古武昌人是放火烧山,称为“燔山”。每遇旱灾,古武昌人必在西山、雷山一带燔山求雨,久而久之,把“燔”叫“作“樊”。苏轼在《樊山记》中有过“樊山,或曰潘山。岁旱燔山,起龙致雨”的记载。
苏轼连饮几杯酒后,与潘大临说:吾在考证樊山山名的来历时,注意到了一种说法,即“或曰樊氏居之”,意思是说,樊山之所以姓樊,是因为曾有樊姓人居于此。虽然,吾对此来作肯定的结论,只是把这种说法和燔山之说并提,表示“未知孰是”,相信是有事实根据的。“樊山”确因樊氏居之而得名,这个樊氏是谁呢?
据说,汉高祖刘邦曾给爱将樊哙一块封地,封地即在武昌一带,樊山即在其封地境内,并因此而得名。史书记载,武昌有两处景点直接与樊哙有关。一是樊山路旁有一石,石上有窟,世传樊哙磨旗于此,并得窟,故名“磨旗石”;二是樊山脚下怡亭边有一石,其石势如椅,相传樊哙率军渡江候船时,曾休息靠背于此石,因名“靠背石”。《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与樊哙有关的故事:三国时,吴王孙权驻军武昌,到西山打猎时,遇见一老媪,对他说:“我是汉舞阳侯樊哙的母亲。魏国将要攻打你们吴蜀二国了,我将帮助你打赢这一仗”。言讫不见。不久,曹操亲率83万大军大举进攻,孙权与刘备合作,会师樊口,采用火攻,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孙权在武昌建都称帝,感念樊山奇遇,特立庙祭樊姆,名“樊姆庙”。《武昌记》也记述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说是孙权在雷山打猎,黄昏将归时,遇一老媪,问他有何收获,孙权高兴采烈地回答:“刚刚猎到一只豹子”。老媪讲:“为什么不把豹尾竖起来呢?”汉制,天子出巡,队列中应竖豹尾以表威仪。老媪言“竖豹尾”,自是寓意孙权有帝王之兆。孙权闻此言,当然非常高兴,便命人在西山为之建“太姥庙”。

苏轼说,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孙权手下人编造出来的,为孙权登基称帝作舆论准备,但立庙于樊山却是事实。吾在《樊山记》中提到了这座庙,不过名称变作了“圣母庙”。吾十五年前第一次来武昌时,曾在庙墙上见过“得要豹”三字,当时字迹比较模糊,这次再来,三个字已见不到了。
樊口、樊山、樊港,樊湖一带,又通称“樊上”,所指甚广。唐代诗人元结因避难隐居“樊上”,实际是樊山之中。“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行耕钓,于斯求了焉”。从其《樊上漫作》诗可知,元结在武昌时,就隐居在郎亭山下、樊水岸边的退谷中。退谷,是西山与雷山相接而自然形成的一个狭长的山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谷底幽邃,四季皆春。黜县令孟士源以元结退修耕钓,爱游此谷,便取隐退之意,给此谷命名为退谷。退谷的景色很美,元结描述说:“上有青山,下有沧州;步有回波,面有洪流。吞吐风云,呼吸觜昂,审能处之以消忧”。并为之作《退谷铭》,指出退谷中“中有泉,或激或悬,为实为渊。满谷生寿木,又多寿藤紫之。始入谷口,令人忘返”;即令是隆冬季节,“风霜枯万物,退谷如春时”,“谷口更何好,绝壑流寒泉。松桂荫茅舍,白云生坐边”。退谷之中有抔湖,现有面积约36亩,堪称“袖中湖”。湖水深1至2米,可养鱼泛舟。元结每与士源游退谷,必泛此湖。他在《抔湖铭并序》中指出:“抔湖东抵抔樽,西侵退谷,北汇樊水,南涯郎亭。有茭有荷,有菰有蒲,方一二里,能浮水”。“退谷正可游,抔湖任来泛。湖上有水鸟,见人不飞鸣。谷口有山兽,往往随人行。莫将车马来,令我鸟兽惊”。元结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内容比较充实,其《春陵行》、《贼退禾官吏》等诗,受到杜甫推崇。其散文格调高古,不尚时俗,亦多涉及政治。欧阳修称之为“意气超拔,笔力雄健”。在隐居武昌樊上写的《喻常直时为摄官》诗,就是其政治诗的代表作:
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战争且未息,征敛何时足。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何况假一官,而苟求其禄?近年更长吏,数月未为速。来者罢而官,岂得不为辱。劝为辞府主,从我游退谷。谷中有寒泉,为汝洗尘服。

元结这首诗是规劝当时正作代理官的常吾直不要作官的。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开始,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连年不息,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仍横征暴敛毫不满足。接着,他阐述了自己的从政原则,有志之士如果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不应当吃人民的饭了,何况是管理人民的官吏,更不能苟且偷生贪图俸禄。随后,他又告诫对方,近年来官员变动很快,升迁和罢黜不定,将来你若被罢官,岂不感到耻辱吗?末了,他真诚地向对方招隐,你还是辞去现有的官职,跟着我来游西山的退谷吧,退谷中的寒泉,可以为你洗去衣服上的尘垢。

苏轼说,吾在《游武昌寒溪西山诗》诗中,有“尔来风流人,惟有漫郎叟”两句,意思说,在自己以前的历史长河中,与西山关系密切最有名的文人学者,当推漫郎元结。潘大临说,苏学士对元结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来,喝酒,干杯!
在鄂东南民间,广泛流传着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巴河藕的民谣。武昌酒源远流长,早在商代,这里就有酿酒活动和饮酒习俗。
孙权当吴王和吴大帝时,曾召群臣在武昌城北钓台饮宴。有次下诏:“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令醉后用冷水泼醒重喝。这时,老臣张昭气坏了,离开席位到外面的车子上坐着。孙权发现后,就派人把张昭叫回来,对他说:“朕今天不过是同大家一起快乐一下,你为什么要生这大的气呢?”张昭说:“昔日的商纣王好饮酒,美酒装满了池,酒糟堆成了山,经常喝个通宵,他也认为是快乐不是坏事呀!”孙权听后,立即命人撤去酒席。
武昌酒作为御酒,备受孙权青睐。当时,吴魏交战败曹军于赤壁、吴蜀交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吴王孙权就用当地南酒犒赏三军,以壮行色。南酒是当时产于武昌南门的一种美酒。

谪居黄州定惠院的苏轼,十分想念江南武昌的樊口,随即写下了《定惠院夜月出望樊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