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代名将陶侃在鄂州的遗存

 取经的兵 2020-12-26

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省辖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晋代武昌即今鄂州,因陶侃为东晋武昌太守,任职时为政严谨、终生勤奋、注重桑农、奖励耕织、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在武昌古城为官时,广植柳树,人们称柳树为官柳。为纪念陶侃,今保留了官柳大道名称,另还有官柳小区,官柳小学,官柳游园等与官柳有关地名。是陶氏族人永远的怀念与凭吊之地。

      鄂州的“官柳”,又称陶公柳和侃柳。名称是因晋代武昌太守陶侃而来。鄂州古名武昌(公元221年,孙权建都于此),三国归晋后,武昌仍为州郡之地。东吴故都,仍呈现出“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倩”的帝里、王畿气象。太守陶侃在武昌城中普种垂柳并把柳命名为“官柳”,也正是包含了“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的意思。《武昌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陶侃为武昌太守,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见后,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由此可见,此时官柳之名除绿化外,已赋予了它一定的政治含义和地位。由于这个原故,像武昌鱼之名一样,鄂州官柳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梁元帝萧绎到鄂州,写下了“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的佳句。唐代进士、翰林学士钱起,晚泊鄂州江岸,见柳忆人,抒发了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官柳树的思情。同代山水诗人孟浩然、文学家杜牧游览故都后,作出了“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的对官柳的留恋。宋代苏东坡登鄂州西山,在著名的《武昌西山诗并引》开篇二句“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中,就将武昌官柳作为首联。此诗苏轼请曾在武昌任过武昌县令的邓圣求同赋,一时朝廷上下和者竟达三十余人,将武昌官柳咏得沸沸扬扬,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元代隐士丁鹤年“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清代王家璧“晋宋而还月有痕,武昌官柳访西门”等诗人情深意切的吟颂,使得官柳之名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疏。”吴王故都的兴衰也带了官柳的兴衰。隋唐时代,古武昌仍呈现故都的余韵。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唐·武昌妓)。故都后裔们在春天里植下无限的新柳,对“官柳”仍寄托着深深的情感。引得后来的宋代宰相王安石面对故都满城旖旎风光的官柳时,也禁不住作出“南浦柔条拂地垂,武昌官柳年年好”的赞誉。宋代金兵南侵后,鄂州作为抗金前线地位逐渐削弱,其行政地位再一次下降,改寿昌军(郡治)为武昌县。至明代,诗人成始终留下了“落日长江添客恨,野梅官柳为谁容”的感叹。清代康熙时,城中尚可见柳,只是“官柳如今剩几株”(清·王涵)。清至民国时,官柳大约已绝迹。清代进士王家璧思柳心切,竟用同代诗人王渔洋秋柳韵作武昌官柳一诗:“春雨春风欲断魂,江潭遗柳总堪怜。”其情缠绵,催人泪下。

      光绪年间,内阁中书,曾门(即曾国藩)四学士之一的张裕钊回鄂省亲,于樊巷小舟途中,所见的是“几家田舍溪头住,寒柳毵毵静掩扉”,说明官柳在乡间尚存一二。当民国朱峙山先生来西山寒溪诗兴大发“偷闲觅句”时,城中已不见官柳之踪影了。官柳衰落了,民间却流传折柳驱鬼避邪之习俗。“正月里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人家”,每逢清明少儿折柳编冠而戴,取生机勃勃之意,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谚语。“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鄂州洋澜湖岸的官柳

                                                        鄂州洋澜湖,官柳遍植沿岸。

       史载,晋时武昌(今湖北鄂州)太守陶侃任职时为政严谨、终生勤奋、注重桑农、奖励耕织、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在武昌古城为官时,曾带领官吏并督促百姓广植树木,因为陶公喜爱柳树,便带领官民在武昌城内种植大量的柳树,故称“陶公柳”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常泛舟南来,游览西山,遥望城西陶公柳,发出"春江绿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的感叹。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鄂州洋澜湖沿湖风光带的官柳

      柳树,本是一种普通大众树木,因陶侃以民为本,亲率百姓栽种成为一种历史文化树,已融合到中华柳文化之中。它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武昌官柳年年好,他日春风忆此时"。

       关于古灵泉寺的建立,据《武昌县志》记载,大约在东晋时慧远法师来鄂州之后东晋太原三年(公元378年),后秦攻陷襄阳,道巡大师被请回长安,临行前,叮嘱随从弟子往各地传教。慧远大师遵从师命,于第二年离开荆江上明寺,沿江东下。道经武昌,看到雄峙江边的樊山,就舍舟登陆,循蹊而上、因爱其山水清幽,于是持锡于林中寒溪寺。后因寺院狭窄,乃闢吴王避暑宫建寺。慧远大师在鄂州的遗迹,还有“远工桥”和“菩萨泉”。东晋陶侃镇守广州时,有渔人夜见海中神光涌起,旬日不散,因报与侃而取之,得印度阿育王铸造的文殊师利金像,遂送武昌寒溪寺供奉,后陶侃调任江州刺吏时,听到寒溪寺失火,独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的处所、安然存在的消息后,派人以三十余牛之力,搬运上船,不料途中风起而舟覆,因此作罢。当时荆楚之人对此曾作有歌谣:“陶惟剑椎,像以神標,云翔泥宿,邈何逍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后慧远大师从东林寺来武昌,于江边祈祷,金像浮出水面,终于顺利运走。及至唐朝会昌灭佛,“世以二僧守护”的金像固藏于虚山锦绣谷,后佛法重光,欲求像不可得,时人于西山原奉文殊金像的石泉中常见霞光闪现,从僧谓以文殊回山显灵,此泉亦得名“灵泉”,古灵泉寺名也因此而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