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讲经典」《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下」

 倚月临风 2020-12-27

  (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四)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

上面已经阐明,把谋略视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浅薄的看法。实际上,数百年来,《三国演义》让人感到魅力无穷的一个重要方面,乃是积淀在其中的中华智慧,是这种智慧的多彩展现。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作为全书灵魂人物的诸葛亮,就是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

1.政治智慧。包括:

1)善于把握天下大势,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如荀彧的奉迎献帝之策,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

2)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推心置腹,善始善终。如诸葛亮与刘备鱼水相谐的关系。

3)善于治国,遗爱千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末,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裴注引袁子曰:“(诸葛亮)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演义》对此作了形象的再现。

4)善于识才,后继有人。如诸葛亮选拔蒋琬、费祎、董允;孙吴集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帅相继。

2.军事智慧。以诸葛亮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其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二,虚虚实实,兵不厌诈;其三,出奇制胜,用兵如神。

《孙子兵法》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诸葛亮正是体现这些军事原则的光辉典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军事上的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是对敌方而言,与某些人感兴趣的权谋诡诈完全是两码事。自古以来,一些优秀的军事家,恰恰不会搞阴谋诡计,不屑于搞小动作,不会提防来自自己营垒的权术倾轧、明枪暗箭,往往成为野心家、阴谋家栽诬陷害、密谋策划的牺牲品。恰恰相反,某些小人,做正事不行,打仗一塌糊涂,搞阴谋诡计却是得心应手。让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曾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自以为不如孙膑,当了魏国将军后,假意请孙膑去,却捏造罪名,残害孙膑,断其双足。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当了军师,指挥齐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大败庞涓统率的魏军,迫使庞涓自杀。请看,论打仗,孙膑远远胜过庞涓,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老同学会害他,被庞涓的诡计弄成终身残疾。

南宋名将岳飞,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所向披靡,有“撼山易,撼岳家难”的美誉;却被奸相秦桧诬陷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四十(虚岁)。

孙膑是用兵如神的军师,岳飞是战无不胜的统帅,却都被小人陷害,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令人叹息。由此可见,军事智慧与权谋诡诈绝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赞美和弘扬中华智慧,而要坚决否定毫无原则、惟利是图的权谋诡诈!

3.科技智慧。如华佗的麻沸散和外科术,诸葛亮的连弩和木牛流马。

4.人生智慧。这方面值得发掘的颇多。

例如司马徽:“水镜”雅号,传播遐迩。曾有名言:“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又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却终身不仕,甘当闲云野鹤。

又如管宁:年轻时不满华歆热中利禄,与之割席分坐;魏文帝下诏以其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明帝即位,征他为光禄勋,仍不应命,白衣终身。

再如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格言,垂范千秋。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真是绚丽多彩,熠熠生辉,博大深厚,沾溉后人。 

(五)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维护兄弟情义,刘备不顾一切地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宁可抛弃万里江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期以来,对于“忠义”也有各种议论和批评,这里谈谈我的看法。忠是什么?其基本含义是对自己忠于所事,对他人忠于所托。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你就干好什么;与他人相处就要忠于所托,这就是《论语》讲到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经过长期的积淀、提炼和逐渐的抽象化之后,人们把它升华为对事业的忠,对理想的忠,进而再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那绝非是小忠。义是什么?按古汉语的基本含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适宜的事,正确的事,你做了,那就符合义。人们常常说“道义”,就是说做符合道的事情才是义。从宏观方面来说,有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用在人际关系上,它追求的是平等互助、患难相扶,甚至是生死与共的理想人际关系。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确实是博大深厚的。尽管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成分,但其主导方面却是值得肯定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仍将把它当作必读书。

作者简介:沈伯俊,1946年4月生于重庆,原籍安徽庐江。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80年参加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人员考试,以四川省文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历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系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研究明清文学,主攻明清小说。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三国演义辞典》(合著,巴蜀书社1989年6月)、《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三国演义》评点本(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三国演义》新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西游记》校注本(岳麓书社2002年8月)、《图说三国》(主编并撰文,成都地图出版社2004年3月)、《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5年12月)、《赏味三国》(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8月)、《神游三国》(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12月)、《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7月)、《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11月)、《你不知道的三国》(文汇出版社2008年1月)、《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文汇出版社2008年4月)、《三国演义(名家批注图文本)》(凤凰出版社2009年6月)等。校点《后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6部明代小说。选编《〈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3月)。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短评、札记、随笔等230余篇。其中,《三国演义辞典》已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在韩国出版韩文版;《三国漫谈》亦在韩国出版韩文版;几种《三国》整理本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沈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版本史上的新里程碑”,“代表了新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最高水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


参见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1月第1版)。

参见沈伯俊《〈三国〉刘蜀后期人物三论》一文,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参见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收入沈伯俊著《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月第1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