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晟:从敬神到娱众——胜芳花会的历史与今天

 倚月临风 2020-12-27

百年花会百年沧桑,百年沧桑百年欢乐。在华北大地上有一片土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种民俗活动,这就是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据说历史上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与火神爷有关。

在1953年以前这里一直都是水乡泽国,遍地都是芦苇,当地过去有一种专门从事芦苇生意的行业——草行。等芦苇收割后,草行的人就把收割好的芦苇存放在苇厂里,解放初期胜芳的苇厂大大小小的还有一百多个,每个苇厂都存有大量的干芦苇。从秋天开始草行就把这些芦苇一点一点的散发到百姓家中,织成苇席。那个时候在胜芳真可谓家家织席,户户存苇。芦苇是一种极易燃烧之物,所以胜芳人特别怕火,而胜芳人认为发生火灾是火神爷来了。为了避免火灾,人们就必须祭拜火神。祭拜火神的仪式是由“胜芳乡艺总会”(也称为大会)组织的几十档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当地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摆会活动是为火神出殡。据乡艺总会的会首之一——王志计介绍,过去胜芳乡艺总会就是由胜芳干草行的几个大商户组成,他们都是火神爷的忠实信徒。

据考证,这种摆会活动最晚应该在明朝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第一道是胜芳乡艺总会的大旗;第二道是炮会;第三道是中幡会(有人说他们是给火神爷扛幡)。队伍的最后面是火神驾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南音乐会(冀中笙管乐)。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不管是历史上的七十二档 ,还是今天的二十五六档,这五档花会的位置是固定的。胜芳人认为火神是火烧西岐的罗宣,而非祝融,相传火神爷的忌日(一说生日)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据王之计介绍历史上胜芳花会的摆会就选在这个日子,并且要举行四天,每年走会的路线也是固定的,百余年来正常出会从没改变过。摆会的时候,早晨要把火神爷从火神庙里请出来,停放到胜芳的庙头(今天的胜芳镇前进街委),各道小会在几天前就已经接到乡艺总会邀请他们摆会的请帖。从早晨11点左右各道小会就会陆续的赶到这里,并上交请帖,等各道小会都来报道后,随着炮会的三声炮响,声势浩大的摆会活动就开始了。等每天摆会结束后还要把火神爷放到临时搭建的驾棚里,一直到第四天摆会结束后才会把火神爷送回火神庙里。


随着历史的前进,农历六月二十三不再举行大型的摆会活动了,只留下了各道小会简单的祭拜仪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胜芳花会的摆会活动和元宵灯会重合在了一起。不同的是现在的元宵灯会已经由镇政府来组织了,而花会的摆会活动依旧由乡艺总会来组织,还是当地的一种纯民俗活动。今天花会摆会沿袭的仪式照旧,但是娱乐的主体已经由神仙变成了普通的大众。现在的胜芳已经没有了大片的水面和芦苇塘,他们也已经很少再有靠芦苇生活的人了,可是摆会的传统却被胜芳人传承着,现存的二十六档花会中除了四档花会的历史在百年以内,另外的都在百年以上,有的甚至在六百年上下。每逢到了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这五天,摆会的炮声会传遍胜芳的大街小巷,胜芳人会偕老带幼全家出动,提前等在摆会的路线上,观看这声势壮观的摆会活动。真是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胜芳花会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胜芳花会中你会看到武术、音乐、戏曲、杂技、舞蹈等多种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门类,其中“挎鼓老会”和“御览转秋千”这两档百年老会还得到过乾隆皇帝的封赏。胜芳做为一个北方的古镇,它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小镇的GDP为280多亿元。令许多专家震惊的是,在一个现代化的城镇里,却保存着如此完整如此丰富如此,原生态的民俗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为可喜的是胜芳花会的传承主体多为年轻人和儿童。因为经济相对发达,年轻人就留在当地发展了,这也为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人的条件。据多次来胜芳考察的民俗专家说,胜芳花会的摆会是冀中地区保存相当完整、传承最为可喜,极具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活态民俗活动。胜芳花会和由他们参与的摆会活动能较为完整的保存到今天,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专家都给出了自己对于胜芳还能保存这种民俗活动的理由。在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我和朋友们通过几年来较为深入的调查,发现胜芳花会的摆会从敬神到娱众的转变和当地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当人们对于自然有很多的无知的时候,甚至惧怕大于了解,人们只能靠信仰来祈求自然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种安定,哪怕是心理上的一种安宁也可以。据调查,胜芳花会中70岁以上的老艺人文盲占大部分,并且他们在解放前多属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年轻的时候多在草行中干短工。据乡艺总会退下来负责人之一86岁的齐俊海说,胜芳在日占时期,买一斤玉米面要三毛二,可是他在草行中干一天短工才挣三毛钱;而挎鼓老会的会首77岁史墨生师傅说,他20岁在船上运苇子的时候,还没有鞋穿。一个壮劳力已经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谈何让他们去识字,更别提去了解科学,了解自然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信仰上,而火神又是当地草行的行业神,是主神。他们这些人也是火神的忠实信徒,为了自己的生活能更稳定些,他们要把火神伺候好了。正如王之计老人说的“把老头(对火神的尊称)伺候好了,他就不来了,他不来芦苇就不会着火了,芦苇不着火咱就有饭吃。”这就是胜芳花会摆会的最初的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解放初,国家开办了扫盲班,很多人识字了。许多人对自然和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当时大形势的需求,人们突然认为祭拜火神的花会摆会活动是迷信,是愚弄群众的,是牛鬼蛇神,是四旧,是封建主义的残渣。于是人们拆了火神庙、推倒了火神像、烧了文会中的行头、砸了武会中的器械,文会不让唱,武会不让练,管它是不是文物,管它是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凡是涉及到花会的就要停,就要毁,于是胜芳花会的摆会停了下来。历史上也只有战争和政治原因才能让胜芳花会停止摆会。

当文革结束后,胜芳花会又悄悄的活动起来,乡艺总会在1979年恢复了花会的摆会活动,重新塑了火神像。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当久违的花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发现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花会里面,蕴含的武术、音乐等艺术是非常珍贵的财宝,它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需要人们好好的保存和继承下去。于是爷爷教孙子,父亲教儿子,就这样胜芳花会重新绽放出夺目的花朵。

胜芳人对于花会的摆会呈现出: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但是第二次的肯定和第一次的肯定有了本质的不同。第一次是出于对神的信仰,第二次是出于对民间传统文化自发的保护和传承,是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
    
从1979年恢复摆会到今天,胜芳花会又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虽然每年的花会的摆会活动火神像依旧在最后面,但是最快乐的还是大众。

注:原文作于2009年,收于《胜芳古镇文集》(一)

作者简介:王晟,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小学教师,廊坊市“十大文化志愿者”获得者。从2008年至今,经常利用节假日对廊坊市非遗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十余年间,走遍廊坊的郊县,挖掘整理一大批手工艺项目,所撰写论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乡音》《当代人》等刊物。北京电视台和《世界遗产地里杂志》《中国艺术画报》《中新网》《河北新闻网》等都多种媒体对其事迹进行过多方面报道。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