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伟:河北汉人世侯与元初文学②

 倚月临风 2020-12-27

三、汉人世侯的文学创作

三、汉人世侯的文学创作

河北汉人世侯很多成员都有诗歌与元曲创作,真定史氏与顺天张氏两个家族有诗词曲存世的不只一人,称得上是文学家族。

藁城董氏较为突出的是董文用。董文用(1224-1297),字彦才,号野庄,董俊第三子。他在兄长文炳的教育下,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仕至御史中丞、大司农、翰林学士承旨,曾与修世祖实录[i]。董文用今存诗三首,即《送李两山奉使安南二首》、《送萧郎中方厓奉使安南》(《安南志略》卷十七)。

李两山,即李思衍,字昌翁,号两山,余干(今属江西)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与万奴同使安南,奉世祖诏,谕陈日烜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ii]。董文用赠别诗其一颂扬李思衍“老臣一语百蛮通”,其二曰:“好持一卷《交州稿》”[11](P404),是勉励李思衍出使途中别忘记作诗纪行,这也是当时之风潮。萧郎中方厓,为萧泰登(1266-1303),字则平,号方厓,太和(今属安徽)人。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成宗遣礼部侍郎李衎、兵部郎中萧泰登出使安南[iii]。董文用作诗送别,称赞萧泰登礼貌雍容,“文学语言当此举,宰相见之皆悦从”[11](P407),预测他此行一定会马到成功,使得安南朝拜元朝。

整个元代,安南与元朝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出使安南成为当时政坛的大事,不但使者撰写了大量安南纪行诗,送行的文士也有很多诗作[iv]。董文用仅存的诗作全和此有关,体现出元诗的特色。

真定史氏史天泽能诗,今仅存一首,即《元诗选》癸集乙收录的《巡历太康》,太康,今属河南省周口市,金代为开封府属县,元代属汴梁路。“巡历”太康很可能发生在史天泽为河南经略使期间,即蒙哥汗二年至八年期间((1252-1258年)。史天泽治理河南取得很大成功,不仅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而且为蒙古进攻襄樊提供了保障[v]。《巡历太康》曰:“奉使孤城驻马蹄,霜风冽冽战旌旗。一钩薄暮天边月,照见禽荒旧地基。”[12](P148)诗描绘了史天泽风尘仆仆巡视河南,经过太康时看到的景象。孤城、霜风、旌旗、一钩明月、薄暮,这一系列意象勾勒出经历战争之后的荒凉破败之景,禽荒,指迷于畋猎将导致亡国。语本《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13](P157)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得联想到金代亡国的教训。

史天泽还擅长新兴的散曲,他名列《录鬼簿》卷上,还与杂剧演员天然秀之母刘氏有交往[vi]。早期的散曲作家基本上都是由金入元的文人,史天泽家族治理下的真定成为金末元初的文化中心之一,汇聚的文人包括元好问、杨果等人都属早期散曲作家,受这些文人影响,史天泽家族也从事散曲写作。

天泽次子史樟,出身勋贵之家,而作《庄周梦》,看破荣华富贵,宣扬人生如梦,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笔者以为,《庄周梦》是元初残酷政治斗争的产物,反映了蒙哥汗蒙古惯例与忽必烈汉法治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李璮之乱后忽必烈治理汉人世侯的举措对真定史氏的影响。杂剧以隐微的方式,透露出元初汉人世侯家族表面的显赫之下所蕴藏的危机,以及他们为保全自身而谨慎小心的处世心态[vii]。

顺天张氏的文学创作集中于张弘范与其子张珪。张弘范“幼尝学于郝公伯常,而友邓公光荐,恒与钜儒、学士、大夫交,故属意文字为甚。”(许从宣《淮阳集》序)[14](P704)他在戎马倥偬之余,不忘作诗填词,今存《淮阳集》一卷,附录诗余一卷,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弘范诗词内容主要包括咏史、述怀、战争、闲适等[viii]。关于张弘范诗歌的风格,元人邓光荐《淮阳集》序认为,张弘范作诗词为“率意吐辞”、“豪快天纵”[14](P705),绝非一般文人吟诗填词者可比。许从宣序补充说,张弘范既能超越带兵打仗之将领,又不同于拘于诗词格律的普通文人。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张弘范诗词的特色。四库馆臣认为,张弘范诗歌有南宋江湖诗派的意味,杨镰先生指出,张弘范诗歌有着不同风格,除了江湖派,还有北方豪士的特色。《淮阳集》诗歌的江湖派色彩,与邓光荐的指点,甚至润色有关[ix]。

弘范子张珪“读书不尚章句,务求内圣外王之道。”[15](P169)和父亲张弘范类似,他也视诗为为政之余事。《元诗选》二集录其诗七首,《全元诗》又辑得二首。张珪的诗歌多抒情言志,蕴含较深。

顺天张氏不仅男性成员能作诗词,还涌现出了女性诗人。张柔第八女很小就诵读经史诗文,学习作诗,据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张女夙慧”记载,她七岁诵读《孝经》《论语》《孟子》班氏《女诫》、郝氏《内则》《内训》、等古代儒家经典,尤其是教育女子的著作班昭《女诫》等。张女成为恪守礼仪的典范,每日还学习作诗和书法。她作诗属对才思敏捷,其诗句不类儿童所为。

真定史氏与顺天张氏以英勇善战和长于治政著名于世,他们于戎马倥偬之际,吟诗作曲,成为元代北方文学家族中的极具特色的一类。

四、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价值

蒙古灭金历经二十多年,长期的战乱对北方破坏极大,文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或者被杀,或者沦落为奴,或者流离失所[x]。河北三大世侯积极恢复政治与经济秩序,保护了大量文士,使得文学的发展不至于因易代而断裂。他们不但自身参与文学创作,而且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为元初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创作既有传统的诗词,又包括新兴的散曲杂剧,掀开了元代文学的新篇章。

作为文人群体,汉人世侯及其附属文人有何特点与价值呢?

文人群体兴起于西汉,是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既编撰了《淮南子》,同时也创作了辞赋,梁园文人群体以赋作、散文显名于世。东汉时期,朝廷设立的东观和鸿都门学成为文人荟萃之所。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群体蔚为繁盛。东晋时期,文学活动集中于门阀士族王导、谢安等家族。南朝齐梁之世,形成了竟陵王萧子良,萧衍、萧统父子,萧纲三大文学集团[xi]。

如果从保身并寻求仕途发展的角度看,汉人世侯文人群体接近于邺下文人群体。然而,与以往的文人集团不同的是,这一文人群体的作为反映了金元易代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经历金元易代,汉族文人对蒙古政权寄予一定的期望,希望能成就一番功业。比如王恽在赠诗中称许董文用建功立业,郭昂赠张弘范诗勉励对方为国立功,董文用送萧泰登出使安南预祝他弘扬元朝声威。同时,汉人世侯文人群体对蒙古政权也有忐忑与焦虑的内心感受。真定史樟之《庄周梦》反映了元初残酷的政治斗争,体现了元初汉人世侯家族在这些斗争中如履薄冰的处境与谨小慎微的心态。实际上,顺天张氏多次遭到皇帝的猜忌与打击就是汉人世侯与蒙古朝廷微妙关系的例证[xii]。从这一点上说,元初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创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不容忽视和不可取代的。(续完)

[i] 董文用生平见虞集《翰林学士承旨董公行状》(《道园学古录》卷二十)、《赵国忠穆董公神道碑》(《静轩集》卷五)、《元史》卷一四八等。

[ii] 参见《元史》卷十五《世祖纪》。

[iii] 参见《元史》卷十八《成宗纪》。

[iv] 参见汤开建《元代安南诗辑校》,《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辑,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拙作《论元代安南纪行诗》,未刊稿。

[v] 参见萧启庆《忽必烈“潜邸旧侣”考》,收入《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vi] 元夏庭之《青楼集》天然秀小传曰:“天然秀姓高氏;行第二,人以‘小二姐’呼之。母刘,尝侍史开府。”
[vii] 参见拙作《史樟<庄周梦>与元初政治》,未刊稿。

[viii] 参见李剑亮《张弘范其人其诗》,《漳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ix] 参见杨镰《元诗史》第三章《纵横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x] 参见《金史》卷一二一《高守约传》、卷一零八《侯挚传》、卷一二六《文艺传》、卷一二四《杨达夫传》、《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等,及符海朝《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究》第二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xi] 参见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xii] 参见拙著《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未刊稿。
 
1

参考文献:

[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元·王恽.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秋涧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丛刊本初编集部.

[4]元·白朴撰、徐凌云校注.天籁集编年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5]元·王磐.蔡国公神道碑.(雍正)畿辅通志(卷一零七《碑》)[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6册).

[6]明·宋濂等.董文炳传附董士选传.元史(卷一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4册).
[8]元·孙存吾.元风雅(后集卷五)[M].四部丛刊本.
[9]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二十)[M].四部丛刊本.

[10]元·魏初.青崖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8册).

[11][越]黎崱.安南志略(卷十七)[M].(与大汕《海外纪事》同刊)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清·顾嗣立、席世臣.元诗选癸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元·张弘范.淮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1册).

[15]元·虞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十八)[M].四部丛刊本.

推 荐 阅 读

张建伟:河北汉人世侯与元初文学①
张建伟:元代南北文化交融与大都宋氏之文学
张建伟、白雪:元代名将史天泽家族之婚姻及其文化倾向

作者简介:张建伟,男1973年生,山西太原人。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山西大学文学院任教,2010年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金元文学研究。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阮籍研究》《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女真政权下的文学研究》等著作,参编《全元诗》《全元词》《金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书。在《国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