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侨文化 舞之传承

 aq100001 2020-12-27

海宴华侨农场是我国一个老华侨农场。匆匆走过大半世纪,归侨们在慢慢融入当地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归侨文化。2008年,海侨东南亚风情舞入选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种带有“外国血统”的舞蹈为什么能在台山落地生根,它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01

海宴华侨农场,简称海侨,位于台山海宴镇南部。1963年,为安置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13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由国务院侨务办委托广东省侨办而创建。

1967年,陈红卫出生在海侨的一户归侨家庭,父母都是印尼归侨。每逢周末或农闲,归侨们总会亲朋汇聚,一起唱歌起舞。

渐渐地,能歌善舞的归侨们在原侨居国舞蹈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海侨东南亚风情舞。或许是受“祖传”艺术细胞的影响,或许是受海侨文艺氛围的熏陶,陈红卫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跳舞演戏。

02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海宴华侨农场过去的生产模式渐渐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宜,农场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海宴华侨农场开始探索农工一体化生产模式。一心忙于探索,归侨们的娱乐时间逐渐减少,农场里的文艺氛围大不如前。

 1990年,23岁的陈红卫从部队退伍,回到农场机关工作。他不曾想到,6年后的一场文艺表演不仅改变了农场文化建设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03

凭借着过人的文艺天赋,陈红卫毫不意外地被选入当时的艺术团。那一次表演后,陈红卫被领导选拔到文化站,当上了文化站的专职文艺干部,后来还当上了站长,走上了艺术道路。

2002年,当时的海侨镇计划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开发东南亚风情旅游,建起了海侨东南亚风情园,并组建表演艺术团。能编会演的陈红卫被领导委任为艺术团编导负责人兼海侨旅游部副部长。

陈红卫一直强调,海侨东南亚风情舞不是直接照搬东南亚的舞蹈,而是浓缩了海宴华侨农场的历史以及归侨的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舞种。他利用空余时间,逐家逐户拜访当地的归侨,了解他们的历史,然后将其整理成故事,融入到自己编排的舞蹈中。

04

2008年1月,海侨东南亚风情舞成功入选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几年,陈红卫悉心培养了几批舞蹈演员,最高峰时艺术团人数多达40人。陈红卫带着他们到处演出比赛,屡屡获奖。

但好景不长,随着海侨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艺术团的演员逐渐减少。原来的风情园建筑成为危房,艺术团只好在海侨中心小学借个地方排练。演员减少,排练场地多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市场,商演急剧下降,艺术团由原来的几十人到后来只剩下4人。后来因为工作原因,陈红卫被调到其他岗位,离开艺术团,离开那个曾经绽放青春、洒下汗水的舞台。

05

党十九大的召开,再一次给海宴华侨农场吹来了一阵春风。为了擦亮海侨文化旅游品牌,当地镇府在原来的东南亚风情园新建一座海侨风情园演艺馆,还特意邀请陈红卫再次担任艺术团的管理兼技术指导。重新回归,当年三十出头的小伙已经年过半百。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让海宴华侨农场声名鹊起。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风情园的人气。现在,陈红卫一个星期至少要准备4场演出。尽管已经迈入知命之年,但他依然坚持亲自向年轻的演员传授海侨东南亚风情舞的精粹。旁人看来,这件事或许消耗时间和精力,但在陈红卫内心,这已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生的丰满,不再是那些触手可及之物,而是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如何将归侨文化薪火相传,陈红卫还在不断探索。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身边有愿意坚守的人,与他并肩作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