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魔幻的2020年已经所剩无几。 在很多人看来,这应该是极特殊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年初告别科比年末又辞别马拉多纳、南方暴雨、火灾地震......这一年经历的种种,翻遍字典都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地概括。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咬牙撑到了年尾。 不是吗,2020虽苦,但它终将成为过去。 走到现在的你我,其实已经赢了。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是啊,人生的惊喜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熬过今天,明天的生活会回馈你什么。 想起年初疫情爆发时,一个年轻人躺在武汉方舱医院病床上读书的照片。 疫情肆虐,现实让无数人措手不及,但是,书中的世界却让我们寻得一份安然自在。 这,就是阅读的神奇魅力。 本周,小编辑精选了5本好读又实用的个图好书,希望这些书能带给你不一样的启发、思考抑或慰藉。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一切过往,皆成序章。 跟2020说声再见吧,2021,愿你我都能不负韶华,把日子过的热气腾腾。 01《大中国史》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直面洪水; 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铸造青铜器; 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 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英勇征战; 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而现在,我们正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 数千年来,在世界舞台的博弈场上,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崛起与消亡。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世界卷入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漩涡。 疫情之下,全世界都等着看中国笑话。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人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我时常在想:上下5000年,中国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古老的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披荆斩棘走到今天? 环顾全球,中华文明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这些疑问,只能去悠悠历史中去寻找。 说到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大家,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吕思勉的大名。吕思勉先生不仅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而且他还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经典著作传世的历史学家。 他的这本《大中国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开,向读者展示了古老中国的大国风采。 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理解。
02《人生五大问题》 人的一生总贯穿着大大小小无数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往往会对人生的走向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那么,你觉得人生中最重大的五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呢? 在这本《人生五大问题》中,作者莫罗阿列举了自己认为的人生五大问题,分别是“婚姻”“父母与子女”“友谊”“政治机构与经纪机构”“幸福”。 作者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 本书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开篇弁言单中,他总结这本书的内容为——“前三讲讲述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人伦之义,第四讲谈论政治经济,第五讲广泛讨论人生的终极目的。”而这些内容展现了人本主义,能为二十世纪的社会道德风尚注入一针强心剂。 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人生病态所开药方未必都能使我们折服,但是他主张为人注重情操,强调积极面对人生,而又不尚空论,不说假话,这些显然是值得提供给关心人生问题的读者思索和咀嚼的。 希望这部饱含作者思想精华的作品能给你带来思想启迪。
03《成功者的格局》 什么才是成功? 有人说,事业有成是成功,也有人说,功成身退是成功,所处环境不同,对成功的定义也各有不同。 但是,无论追求的是哪种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共同前提,那就是格局,它是成功的必然条件。 而谈到格局,那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它可以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可以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也可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 格局,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优良品质,它能带你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高峰。 今天,小编推荐的这本《成功者的格局》,就是一本讲述成功与格局的书籍。 作者奥里森·S·马登,是美国著名“新思维运动”励志作家,被公认为“成功学的奠基者”。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表示:马登先生不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其作品无不充满启迪和力量,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传播者。 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人性的弱点,为读者详细讲述了“成功”的奥秘,细致分析成功与格局的具体关系。 相信翻开这本书的读者,必然会在人生长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开启一段全新的旅途。
04《怎样读书》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极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社会变化过快,让新的问题加速产生,而旧问题则悬而不决,不断在堆积。 它们从四面八方渗入个体生活,侵蚀着打工人残存的喘息空间。 此时此刻,读书对于个人显得无比可贵,也无比重要。 抛开各种世俗的原因,读书,更重要的是可以完成一种心智训练,以此塑造人的精神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深刻剖析自己,了解社会,还能看到生活的各种面向和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会读书之上。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贝尔在《为生命而阅读》中写道:不会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会读书的人活过一千次人生。 如何学会读书?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具体的阅读方法,但这些无外乎都在遵循最本质的阅读原则。 胡适认为,读书方法有两个大的原则:一是精,二是博。 关于精,他提出应该有“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关于博,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 这其中最为有趣的是“参考”的观点,“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 作者认为,书与书之间互为参考,我们读书越多,也就能对一本书了解的越透彻。 这点跟杨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不断阅读,不断体验人生,就是对读书这件事增加自己参考材料的过程,进而使得我们读书时容易得到“暗示”,把书读活,此乃会读书。
05《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 “世界正在惩罚晚睡的人”、“不熬夜的人生到底有多赚”……相信这类字眼,你一定看到过很多遍。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曾发布过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调查显示6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同年,微信公开课发年布度数据报告,指出现在的人23点才会逐渐入睡,比2015年晚了一个半小时。 诸多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晚上不想睡,以至于早上起不来。 可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他们从来不会为自己的作息烦恼,更加不会因为这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比如股神巴菲特坚持6点起床,雷打不动地阅读五份报纸;苹果公司CEO库克在业界以早起出名,很多员工会在早上4点收到他的邮件;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也曾有过“我每天只睡3小时”的豪言…… 这些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藏在一本叫《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的书里。 作品由日本著名时间管理研究人中岛孝志撰写,他结合实际情况,呼吁人们摆脱晚睡晚起、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作者用自身经历告诉读者,早起的人,才会有优势,早起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早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希望读完此书的人,都能改掉“晚起的坏毛病”,成为一个“每日早起的成功人士”。
|
|
来自: 360doc小编辑2 > 《个图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