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胜负是技术也是艺术 吴清源:比战绩更伟大的是他的围棋思想

 弈道秋声 2020-12-27

  谈吴清源惊人战绩和丰富人生的文章已经太多,对他的历史定位评价也并不统一。大师离世数年后,AI风起云涌,在更开阔的视野背景下,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他的围棋思想。

  缔造日本现代围棋最辉煌黄金时代的六大超一流曾集体对古今棋士进行评说,他们所推崇的几位大棋士相当一致:道策、秀策、秀和、秀荣、吴清源。其中对吴清源的评价最高,多数人认为他是“古今最强者”,《吴清源全集》都是他们年少修业时手头必备之物,到攀上棋道高峰后仍勤打不辍。

  在《吴清源全集》中那些精妙的棋谱面前,我们与其夸赞吴大师的计算深入,不如说他对局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说到底,围棋该是判断力之争,假设高手的计算都到了极至,所有变化都可以一目了然时,能够选择出最适合当前局面的变化就是衡量孰高孰低的标准了,这也是如今AI能够凌驾于人类之上的重要原因。在那个时代,吴大师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他知道该在何时用强、何时收手,加上极强的技术力量支持,他成功了。

  那么,可不可以说吴大师的那些过强的棋和当时大家公认的棋理稍有一点违背呢?如果对手以同样的方法对付他,他将何以应对?在吴大师的全盛期,当对手以同样“过分”的棋来对付自己时,吴大师多数时候可以一击破之。表面上看,是他算得比别人更深,其实不止于此。

  要论计算,达到职业高段水平者,没有人不具备极强的计算能力,吴大师比别人胜出一筹的是他极为灵活的思路——比如别人还在计算对杀谁快气时,他已经在考虑转换后的局面要如何措手了。在吴大师的围棋观里,没有什么是必须的,只要对当前局面有利,二子头被扳也无所谓,棋筋被吃又有何妨?客观去看,这些招法未必是当时局面的最佳手段,但其所展示的天马行空的思路让对手无所适从,完全被打乱了既定部署,棋局被拖入全新的领域。而吴大师面对新局面时入局之快是别人难以比拟的,就这样,如同本来一次事先公布考核范围的考试突然完全换了内容,都是没准备过的题目。对于每名考生来说,题目是一样的,考试很公平,但有心理准备者显然更容易适应这样的变化。吴大师不受任何拘束的思维让他从来不会因为局面的未知而不知所措,他很少走固定模式的布局,而那些有自己熟悉套路的棋手因为被轻易打破宿构而无所适从,技术上本来并不明显的差距突然拉大,胜负天平就此倾斜。

  所以,吴大师强于别人的或许并不单是技术本身,而是他的开放性思维。他心目中的“棋理”不是传统的“棋理”,而是一种非常符合实战的“棋理”,不受约束的吴清源把围棋艺术化的一面进行了拓展。是时代造就了吴清源,就如同当年秀策的“黑先不败”,吴清源在不贴目时代的高胜率提升了围棋的理论水平,尤其是为白棋的争胜打开了一条主动之路,而不是像之前的紧跟对方,等待缓手或失着。如果单论棋的技术,吴大师自然极为出色,但应该并没有强到可以凌驾于所有同时代高手之上的地步。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贴目时代来临后,吴大师的战绩反倒不及以前那么醒目了。因为有了贴目,围棋理论发生了重大变革,甚至可以说,贴目的围棋与不贴目的围棋就是两种围棋。白棋没有必要再去走过分招法了,只要按部就班布阵行棋,一样可以保持局面的均衡。而黑棋需要积极主动了,不然,“贴目不足”将是很现实的问题。不可否认,吴大师在贴目时代来临时已经过了巅峰期,加上车祸等事件影响,还有原来被自己降格的对手如今要和自己平等分先对局所带来的失落感,让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恣意纵横。以吴大师的才能,让他再创造出一套贴目时代的布局理论本非难事,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加上身体状况的原因,他只能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成型的围棋观,以此与龙精虎猛的对手们抗衡,胜率有所回落在所难免。其实吴大师在后十番棋时代的新闻棋战中仍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参加新闻棋战的次数有限,风头逐渐被坂田荣男盖过,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

  淡出棋战一线后,吴大师开始潜心于新的围棋理论,“二十一世纪围棋”就是他的心血结晶。不过此时的吴大师已经不是驰骋于疆场的斗士,而是探索棋道与人生的哲人了。这套围棋理论极富人文价值,但在实战中的运用效果尚未达到最高高度。随着围棋AI的出现,大家从中感受到吴清源围棋思想与人工智能思考方法的相通之处,也就对大师更增钦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