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夫五行,慎乎一心

 chunjiangmy 2020-12-27

舍夫五行,慎乎一心

作者:苏树华

天理,或云良知,或云天命,或云明德,或云中,或云道,名虽有多,实则不二。不二之故,则称为“一”,则称为“独”。主一之功,即是慎独之功。一者,独也。独者,一也。一之与独,异名同实。这个“独”,这个“一”,只是自家的这个“无善无恶,遍含万有”的良知心体,佛家谓之独尊之我,亦名妙明真心,亦名清净法身。孟子曰先立乎其大,阳明先生曰先致乎其知,佛家则云,先证乎其心。也就是说,学问之初,先要有个志向,誓愿证得这个“一”,誓愿证得这个“独”,誓愿致得这个“知”,誓愿证得这个“本真的自己”。通体放下,一切舍去,只向心上观,只向心上见,只是要见得这个“独一无二的良知心体”,便是主一之功,便是慎独之功。

先说说“慎独”。“慎”,从“真”,从“心”,是指特别地认真,特别地追求。“独”就是“唯一”,就是“只有一个”。我们的念头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它不是“只有一个”,它不是“独”。那么,这个“独”又是指什么呢?它就是指这个独一无二的“良知心体”,是这个“良知心体”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念头,是这个“良知心体”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行为。《五行》〈说7〉可以作个证明: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1]

按照《五行》的观念,所谓慎独,就是舍夫五而慎其心,就是舍夫多而慎其独。世上流行的“谨慎独处论”却恰恰相反,而是舍夫心而慎其五,忘夫独而慎其多,结果,只作了个扬汤止沸,未能釜底抽薪。

《五行》〈经22〉也说明了“心”的统领地位。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诺,莫敢不诺。心曰进,莫敢不进。心曰后,莫敢不后。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浅,莫敢不浅。[2]

心是耳目鼻口手足六官之君,也是耳目鼻口手足六官之主。君者,独也,主也。六官者,多也,臣也。君之与臣,何者为独?何者为多?答曰:君为独,臣为多。心与六官,何者为独?何者为多?答曰:心为独,六官为多。按照《五行》的慎独观,慎独便是慎乎其心。为何慎乎其心?这是因为,心是六臣之君,心是德行之本。达其本,摄其末,君臣合道,本末一如,此乃人格的圆满完成。

慎独,即“舍夫五而慎其心”,即是“弃夫末而归其本”。详而论之,慎独就是追究仁、义、礼、智、圣等五行的源头,就是体察仁、义、礼、智、圣等五行是从何处起的。显然,仁、义、礼、智、圣等五行,是从“心”起的,“心”是仁、义、礼、智、圣等五行的源头。

仁、义、礼、智、圣等五行是“心”的现象,“心”是仁、义、礼、智、圣等五行的本源。若无此心,眼则不能见,耳则不能闻,意则不能思,身则不能行,所以,“慎其心”就是慎乎五行之本。实际地体认到了这个本,便是知了天命,便是明了明德,便是致了良知,便是见了这个“独”。慎独而后见独,见独(悟心)而后“能为一”。所以,见独之后,不可死守独体,当发起五行,于人事上锻炼,这便是《大学》所说的“亲民”。待得德行圆满时,这便是《大学》所说的“至善”,也是《五行》所说的“以多为一”的圣贤境界。

修道的君子,经过一番“舍五慎独”的工夫,便能体悟到这个“独”。体悟到了这个“独”,便能逐渐地达到这个“一”。然而,这个“一”,却不是一个“独悬之一”,而是一个“一多相融,万相一如”的全体,简称为“一”。

圣贤文化所主张的是“慎独”,是慎乎其“心”,是慎乎其“独”,而不是慎乎其“多”。独也者,便是这绝待无对的“独体”,也叫做不可须臾而离的“道”,这是万行的本源。多也者,便是这各种各样的“作用”,也叫做生生不息的“事相”,这是独体的现象。一心是五行之本,五行是一心之用。借五行之用,返一心之本,便是“慎独”。明一心之体,发五行之用,便是“能为一”。由五行而慎独,由慎独而见独,由见独而能为一,此乃儒家所指示的修行过程。

[1]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31页。

[2]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