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江明作品大全)三汤六叶一支梅[纪江明]

 二月崆峒览胜过 2020-12-27

 公元505年,几番折腾,通济堰堰坝终于建成。此后经年,通济堰主渠、分渠、支渠像蛛网一样密布碧湖平原。昔日仰天接水,十年九旱的丽水西乡,经过通济堰清流百余年日夜不停的浇灌,润物无声变成了丰盈滋润、壤接沃土的富庶之地,从而成为历次南迁北徙来到处州的人们的首选地。

在广袤的碧湖平原,多以一村一姓形成氏族村落,临水建宅,聚族卜居。而作为水陆交通发达的碧湖镇区,从一开始,就以开放的姿态,迎来了一批批南来北往的氏族。至清代中后期,碧湖镇区汤、叶、梅,沈、阙、黄、林、王等多个氏族并存,形成士、农、工、商、贸多业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其中, “三汤六叶一支梅”的传说,犹在今日碧湖坊间为人们津津乐道。

汤氏居住在碧湖镇区上街、汤村、内汤街。汤姓始祖乃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至秦时,春秋宋国末代诸侯偃弟昌之玄孙汤德新,自开封迁居晋陵(今江苏常州)。汤德新之子汤璋徙居交趾(今越南河内)。秦末,商汤第60世孙汤元濬举义兵,渡江助刘邦,赴国难死。汉定,追授其为“定国公”。其子孙遂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尊汤元濬为江南汤姓始祖,唐时,汤元濬27世孙汤黼,平“安史之乱”有功,唐肃宗封其为将使。后汤黼徙居浙江金华,镇守剑川(今浙江龙泉),即为入浙始祖,其子孙有部分留居龙泉西乡石笏、高大门(今龙泉瀑云乡)等处。宋代,汤姓后裔因战乱兵燹自中原地区大批南迁,徙居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等地,汤姓由北方大姓成为南方的大姓望族。

       北宋时,汤黼14世孙汤载,因功受封“婺国公”。载生五子,长子稻,自龙泉石笏徙居该邑“汤侯门”(今云和县城)。其孙汤转卜居丽水碧湖上街。明·汤显祖在卸任遂昌县令10年后的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丽水县修通济堰记》的碑记中载:“通济堰在丽水西界中……堰岁积以非故比,益以水败。而并堰以下,若司马章田等,径于河东,亦皆以芜废不治。宝定之吕、碧湖之汤,父老以闻于予,未尝不叹息而去。”在汤显祖的眼里,宝定之吕与碧湖之汤齐驾并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明朝,汤姓在碧湖就形成了大姓望族。五子谷,徙居青田章村乡黄肚村。谷生子五,曰举、誉、学、清、忞。汤举迁居青田县城渡川、金田,汤举之子汤思退,字进之,号湘水(11011179),为汤黼17世孙,官至左仆射(中书丞相),封岐国公,赐第处州郡城。思退生子二:长子颖,官至吏部尚书少卿;次子硕,官拜尚书。汤颖生子五:曰诜、说、诲、该、谌。而后,汤思退后裔徙居丽水、松阳、萧山各地。

叶姓在中国是大姓。同样,叶氏在碧湖也是洋洋大族。叶氏在碧湖镇区有上街叶、土地堂叶、下街叶、河东叶等。叶氏始祖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29年。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叶公生有2个儿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他的儿子叶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字芈骝凸,号璧英,袭父爵;他的儿子叶盼,后为司马。战国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后,叶公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部分族人改沈为叶姓,尊叶公为得姓始祖。他们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湖北雍州(今湖北的襄樊)、江苏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下邳也就成了叶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

秦代时,叶盼的第十一世孙叶淑和,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西汉时,叶盼的第二十世孙叶崇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第二十五世孙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东汉时,叶盼的第四十七世孙叶尤(字茂永),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叶尤一支枝叶茂盛,其后裔播衍河南各地,分为六族。这些叶氏后裔以南阳(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为郡望。称之为“南阳叶氏”。东汉末,叶盼的第五十三世孙叶望,字世贤,为雁门太守、光禄大夫。灵帝时(168-189),他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东汉建安二年(197),他由青州渡江南下,侨居丹阳的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叶望的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故南方大多数叶姓族人都认为叶望是叶姓南迁的始祖。叶望的裔孙叶琚(第五十五世)出任钱塘(今杭州)令,举家迁居钱塘。西晋太康二年(281),叶琚的次子叶俭(字亚父)为栝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叶俭的后裔世居浙江松阳。同期,叶琚后裔分为三支:除叶俭任苍梧太守,迁徙浙江缙云外,还有叶游迁徙福建建安县,叶愿迁徙河南新安。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

唐中叶,从沈诸梁算起的第七十世孙叶拱中进士,出任西京翼州归化县令。他连任三任归化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孜是叶雍宗的长子,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曾任奉议大夫。叶孜有7个儿子。长子叶炎曾官至光禄大夫,因避战乱,迁居浙江丽水县德润里感德乡,为处州叶氏开基始祖。

相对于汤、叶氏而言,梅氏在碧湖显得有些“孤芳自赏”。旧云“三汤、六叶、一支梅”,是说在碧湖镇区,汤姓有三个祠堂,叶姓有六个祠堂,梅姓只有一个。梅姓这个祠堂,后来还被沈姓买走,成了在碧湖几乎一统商业的沈氏的宗祠。

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杀,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

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跃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杨广穷兵黩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纥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云南。清朝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

        此外,碧湖镇区的沈、阙、黄、林等姓氏,是清雍正以后由福建迁至碧湖的。他们带来了福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或耕读传家,或经商贸易,与汤、叶、梅三氏一道,共同铸造了碧湖近代百年的社会繁荣。

纪江明简介:纪江明,原名纪光明,因五行缺水,改今名。1969年6月生。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青年文学》《萌芽》《文学港》《野草》发表中短篇小说。现供职于丽水明天出版印务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