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荀彧厉害在哪?

 新用户4889xEYM 2020-12-28

读三国易,评三国难。盖因这段历史上通庙堂、下达坊肆,外晓寰宇、内贯中华。唯有以小见大,方可见微知著。

颇庸客在读三国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荀彧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很厉害,但厉害在哪却鲜有人知。释卷之余,突发奇想,来谈一谈荀彧到底厉害在哪?

评价一个人的功过需要着眼于他干了什么。荀彧别称“荀令君”,因其长期于献帝一朝任尚书令一职。公元196年,彧时年34岁授尚书令,此后一直干到50岁进封光禄大夫。同年因反曹操进魏公并加九锡,忧愤而死。荀彧干尚书令干了16年,其一身荣辱皆系此职。

汉设六尚,尚书为六尚之一,原为皇帝掌管文书,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汉光武鉴于西汉晚期权臣专政,便设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分事六曹(或曰五曹六尚书)以制相权。荀彧所处的三国时期,尚书台已然脱离少府,地位大大提高,与九卿同级(故荀彧官阶不高这种说法有待斟酌)。就大体而言,尚书是君主的秘书机关,设在宫内;廷尉、太常这类是谓卿,与司徒、司空这些宰相机关一并设在宫外。宫内尚书与宫外公卿没有分职,共同处理每一件事务。但尚书凭借在宫内的地利之便,自然使得君主与其之间的关系较与公卿之间更为紧密,故尚书令的权责显然会更大一些。

尚书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国家事务,不过问尚书事,自然也谈不上管理国家。正因如此,汉魏时期所有政治野心家都企图将尚书置于自身管控之下。根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发诏转宣王(司马懿)为太傅.......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司马懿、曹爽皆为明帝顾命大臣,为使尚书归为己用,曹爽就想把司马懿排挤掉,此为野心家企图掌握尚书的例子。

这样一来,荀彧就是曹魏集团的大管家。“录尚书事”就是要求他一切事务,无有不包。曹操在荀彧投奔他以后,大喜称其“吾之子房”。世人皆谓曹操看重的是荀彧背后的颍川世族,这句话是不错的,但是光有资源手上没活儿恐怕当不起“吾之子房”四个字。

一、谋篇布局,高屋建瓴

政权集团的发展首先得有一个鲜明的政治主张,否则就是一伙儿地方豪强。政治主张很好提,但得提到大多数人的心坎里才能起到作用。荀彧极为敏感的捕捉到群雄虽有王霸之心,但仕族百姓依旧人心向汉(当然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荀彧劝曹操“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若要匡扶天下之素志,唯奉汉帝从民望,以令不臣。这样一来,政治主张既有合法性又有煽动力。曹操在征讨袁术以及北方军阀的时候,都是打着这一面旗子,是故其言:“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卷1《武帝本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荀彧至死未见魏王,便是由于在设宴铜雀台以试群臣之时,发现仕汉之心犹存。由此也不得不感叹荀彧对天下人心把握之远、之准。

政治主张有了,实践道路又当如何?荀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保河、济,建立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待其麦熟徐图外扩。河即为黄河,济水古黄河下游河道,江、河、淮、济是为《尔雅》所记载的古代独流入海的四条河流,名曰“四渎”。古代自然经济下的粮产直接决定了军队的编制、数量以及用兵的辐射面积。河济之间在当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条主要河流灌溉之下,物产极为丰富。曹操听取建议后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发展经济、整编待休,闻名后世的屯田制也是在这一时期由枣祗首创。荀彧之策,与诸葛亮以益州为本荆州用武,鲁肃提议的据荆楚以观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时间而言,荀彧提出的最早,曹操依循最先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二、招贤纳士,识人善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荀彧孝廉出身,一进曹魏便开始大力举荐名士,笼络人才。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时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三国志》卷 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 318 页)在荀彧的努力下,曹魏逐渐形成了以汝颍为一大主体的人才班底。彧识人不拘一格,“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有一例可见其知人善用。适值董卓和李傕杀伐为乱,关中早已残破,马腾、韩遂诸将又恃强居于关中。曹操为此头疼不已,剿灭他们费心费力,放任自如又后院难安。操于是问计于彧,关中势力盘根纠结,曹操又在此地根基不稳,故唯有通晓合纵连横之法又不失忠心的人方可担此大任。彧荐钟繇(钟会他爹)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

钟繇也是孝廉出身,识人眼光自不用说。他一到关中,便开始拉拢关中名士,《魏略》中《贾洪传》记载钟繇在任时,“时州中自参军事以下百余人”,包括为曹魏镇守雍凉二十年的能臣张既、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之子张昶、在河东之战中守绛城宁死不详的贾逵等人都是在钟繇上任后被纳入帐下的。

钟繇在联合、分化地方势力这一方面也有一套。他首先从段煨入手,钟繇和他其实还是能够扯上一点关系的。因为钟繇以前在李郭专权的时候曾任黄门侍郎,段煨则是被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之一。段煨在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被董卓留守弘农郡华阴县后不仅没有像其他凉州军阀一样烧杀抢掠,反而干了不少惠民的好事。他还在郭汜、杨奉携刘协东归的时候迎接天子车架。钟繇或许也是看出了段煨还是有一点道德操守的,故而积极地与他发展关系。段煨而后奉天子诏令(实际就是曹操发的,当时曹操在南阳征张绣,并发诏令要关中诸侯围讨李傕)参与平定李傕,以镇远将军的身份领北地太守,维稳关中。《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中记载一碑名为“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閺乡亭侯段君讳煨字忠明”记载他在镇抚关中的时候“群凶既除,郡县集宁,家给人足,户有乐生之欢,朝释西顾之虑”。段煨随后入朝为大鸿胪、光禄大夫,颐养天年。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卷6》中提到“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閺乡亭侯段君讳煨字忠明”此碑的碑头有钟繇题字,称碑文乃钟繇所书,钟、段二人应该关系不错。段煨放弃地方割据入朝为官具体何因有待考证,但可以合理推测钟、段二人的私谊在其中必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马腾在被建安初拜为前将军后,假节,封槐里侯,所辖势力从凉州扩散至关中,并在这一地区逐渐与段煨比肩。河东之战时,袁尚命大将郭媛为河东太守,联合并州刺史高干(袁尚表兄弟)以及南匈奴单于与曹操争夺河东。晋司马彪《战略》记载马腾也答应了郭媛的请求。司马彪的《战略》是为一部小说类古籍,准确性不足以信。但陈志《张既传》提到郭援“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关中诸将不可能不包括马腾。钟繇则派张既前去游说马腾。具体过程未见史端,但最终结果是马腾和韩遂合兵一处,在河东平阳前线接受钟繇调度。这里要提一嘴,郭援还是钟繇的亲外甥,郭援在河东之战中为庞德所杀,钟繇见其首泣曰:“吾甥忍昧本良,从贼扰国,将军杀之无过”。钟繇忠心,可见一斑。

扯钟繇治关中的事有点扯远了,但关中一直是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的一个心腹大患。但在荀彧举荐钟繇后,诸乱甫定。建安十年,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一一安排了司马懿、钟繇、蒋济、杜袭、陈群、杜畿这六位谋士的职务。众人各安其职后,很快人尽其才。曹操也由衷感叹,“令君只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三国志》卷 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 318 页。)时人皆赞其识人之明、用人之法。

二、善审时势,镇守后方

领导其实也有犹豫的时候,尤其在面临毕其功于一役之时,需要有人在背后推一把。这时候,一个善审时势的二把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善审时势者,往往会在关键节点上具备超强的敏锐性,懂得什么时候该收缩,什么时候该出击。刚好,荀彧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在陶谦病死后,欲趁乱攻取徐州。荀彧则认为陈宫、吕布互为掎角之势,现有的兵力“多留则力不胜敌, 少留则后不足固。”,应先稳定兖州,建立起立足中原的基础。

与袁绍争霸北方之前,大名士孔融尚且认为绍军势众,殆难克也,引发军中一片惧战情绪。彧则不然,认为袁绍外强中干,在智、谋、武、德四个方面曹操都胜过他。这样一来荀彧即很自然地拍了领导马屁,又坚定了后者的抗袁决心。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其实也就是荀彧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在整体态度上没有脱离荀彧的基调。

曹操围困袁绍与官渡却久攻不下,军粮将尽欲班师回朝。荀彧在此关键时刻再一次站了出来,写信给曹操。信中的大体意思是,当年楚汉荥阳成皋之战时,刘邦的军粮比您还少呢,袁绍这么多人,却被我们扼其喉,半年而不得进,这不更加证明我们厉害吗?所以您再坚持一下,拖下去最先起变化的是他们,“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卷10《荀传》),由此取得了一场决定性胜利。

荀彧的另一大功绩便是帮助曹操镇守后方。曹操刚入主兖州的时候,因为杀了讥讽他的名士边让,得罪了一批当地的士族豪强,“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卷74上《袁绍传》)。兖州各地守将趁曹操攻徐州时纷纷叛乱,处境一度十分危急,而正是由于荀彧的冷静处理,才帮助曹操渡过难关。官渡之战中,荀彧镇守许都;赤壁之战时,彧也在后方居中持事,帮助曹操稳定了后方局势,保卫了曹魏在北方的政权基础。

荀彧还懂经济,大概本人知识面有限,没有在史书上看到荀彧入仕曹魏后直接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记载,大概率也是因为早就有懂经济的专家在帮荀彧干这活儿论文,但这不代表荀彧不懂经济,不谙农桑。永汉元年,董卓执柄,独霸朝纲,由于手下没有懂得经济方面的人才,搞得京都物价飞涨。郎中令李儒建议董卓亲身拜访荀彧,求教大计。据高守业注《管子轻重十六篇》旁引说,荀彧向董卓呈献三计:“一曰平准,置平准于显阳,召受四方委输,以仰给大农,贵出贱屯,如此,富商大贾亡其所诈,而万物不得腾跃;二曰市估,设市监以督行货,计所高低,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三曰有度,相国旬月一巡守,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乃得无亏市人,而商旅不散。”

翻译一下就是荀彧建议当局实行平粜、平准政策(平粜是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李悝提出的调节农业生产的主张:在丰年时,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粟,即平籴;荒年时再用平价出售积粟,即平粜)。此外还需推行定价监管制度,打击价格欺诈行为,并根据严格的依据进行价格调控,量价之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利润等因素,尽量兼顾买卖双方的利益,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时变动。简而言之就是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凯恩斯主义的结论之一也是加大政府干预)。荀彧的建议一经实行,平抑物价颇见成效。

四、兼论结果导向思维

内政、外交、战略、经济,荀彧所识无有不包,是故南阳名士何颙称荀彧为“王佐之才”,连曹操也认为“彧谋殊功异”。然而这样一个全能型干部,却没有被后世大力称颂,反倒是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贾诩这类谋士被反复提及。后人皆知荀彧厉害,但厉害在哪却往往语焉不详。这背后或许和我们固有的“结果导向思维”有关。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即强调经营、管理和工作的结果。结果导向的人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人,简而言之便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在看待历史时运用这种思维便会产生诸多谬误与遗漏。

三国是一部战争史,毕竟战争是这一段时期的主题。但三国也是一部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即使是作为最后终端的战争,也是建立在每年的田亩赋税、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安排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得以发动的。确实,前期准备再好,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关键仍然在于临阵军机。但拉至长时段来看,拥有厚实家底的一方,对一场战役的失败显然拥有更多的“容错率”。容错率大,仗还没打心里都有底,因为输得起。就好比一个富豪和穷鬼赌钱,富豪赢一次就能要穷鬼的命。这就是为什么蜀汉失荆州后,诸葛亮为什么不得不推行进攻性防御政策,而曹魏即使输了那么多场,依然不动如山的原因所在。

无奈的是,观史的人把一场战役的胜败看得太重了,幼稚的以为所谓的奇谋妙计真的能够翻云覆雨,逆转乾坤。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结果导向思维使得世人只顾推崇诸葛亮、郭嘉、贾诩、陆逊这类人,却不去关注荀彧、鲁肃、李严这些夯实家底的人。

三国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羽扇纶巾、叱咤沙场的谋士、战将凭借着时代的主题轻而易举的获得了掌声与喝彩,然而那些幕后英雄却淹没在角落之中。结果导向思维观的并不是史,而是演义。事实证明卧龙凤雏皆得也未安天下,那么偃旗息鼓后,结果导向思维真的能告诉我们,答案在哪吗?

关注亿点历史,读史,知文明,观天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