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养出自信的孩子?

 广东弘德教育 2020-12-28

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从小就不自信的人,长大有多难?”

有人描述了自己的经历:

“从来不敢跟别人提要求,本该属于自己的也不敢争取,即使吃亏,也只能默默忍着;

说话很小声,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别人的目光,害怕失败;

总是觉得自己不配,被夸奖时会觉得只是客气,不断地否定、怀疑自己,战战兢兢……”

都说“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没有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那到底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少点控制,多点尊重

经常在抖音上刷到《小欢喜》里,英子跳海的那段剧情。

陶虹饰演的英子妈妈,对着女儿声嘶力竭:“妈妈都是为你好啊。”

可英子被这份“爱”逼迫到只想逃离:“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

李玫瑾教授说:“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孩子,没有感受到快乐的人,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育儿路上,父母最容易犯的错之一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

所以经常看到,有些父母,不顾孩子意愿强迫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聚会场合对孩子极尽贬低嘲讽,随意把孩子的东西送给别人……

然后呢?孩子或许会越来越“懂事、听话”,他们不再抗争,压抑需求,学会讨好,一步步滑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深渊……

黄磊在采访中,聊起了完全不同的育儿理念: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要做的是,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而他的女儿,小小年纪,自信大方,多才多艺,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声音,允许他们自主选择,不要居高临下地否定、自以为是地差遣。

在尊重里长大的孩子,有自主意识,明白事事有商量,敢去争取选择,内心自然更有底气。

少点否定,多点鼓励

很多长大后缺乏自信的人,都是“从小没被爸妈夸过,还总是被否定”的人。

父母的夸奖鼓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最佳动力。

在孩子做得好时,认可他、赞美他,让孩子收获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动力继续坚持,再接再厉。

在孩子受挫时,支持他,鼓励他,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会爱他、接纳他,让他有勇气直面困难,从新开始。

姜文讲过一件事:当年他考上中戏,想要跟妈妈分享喜悦,结果妈妈只是看了一眼就扔到一边:“你那盆衣服还没洗呢。

几十年过去,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评。”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论好坏,他的行为举止在无形中都会逐渐靠近标签的样子。

所以,总是被父母否定、打击,被贴上“你很差劲”标签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被标签影响,认为自己真的做什么都不行,越来越自卑。

而被鼓励、被信任的孩子,会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自信,会越来越积极向上。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李玫瑾教授在聊到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时,给父母们提了个建议:

“爸爸妈妈的亲自陪伴,比物质更重要。”

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渴望父母的关注,温馨和谐的亲子时光,更容易帮助孩子构筑安全感。

而父母缺位,长期被忽视,得不到爱与关注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性格孤僻、自卑敏感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陪伴和陪着是两码事。

人在这里陪着孩子,心里想的是手机、是游戏,这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也是无关紧要的。

对孩子来说,这同样得不到关注和爱,他们会通过哭闹、捣蛋来索取关爱。

而真心实意地陪伴孩子,是不分心、不焦虑、轻松愉快、积极回应。

不需要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只需要做好一些小事:

餐桌上,抛开手机、工作,和孩子一起聊聊每天遇到的事;

抽上半个小时,陪孩子共同做一件小事,积木、拼图、涂鸦、阅读都可以;

陪孩子一起笑,放下“教”孩子的念头,真正去享受玩耍的时光……

让孩子在父母的关注和爱中,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构筑自信的基石。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指向别离。”

有人计算过,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能和父母共同拥有的,最多不过940个周末。

我们能做的,是在孩子独自面对人生之前,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帮他们存储一份底气和信心。

真正的富养也是如此,用尊重、鼓励、爱与陪伴,让孩子一生,心有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