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8篇)背诵篇目及情景式默写高中语文教和学

 李姿 2020-12-28


()

1.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ǎo)(),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易误写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易误写为”),则知(易误写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易误写为”)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无以至(易误写为”)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易误写为”)马十驾(易误写为”),功在不舍。锲(qiè,难写字)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情景默写】
1.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2.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等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而获得的。人要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与自我检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荀子《劝学》一文中,作者以为喻的句子“”和以为喻的句子“”,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答案1.虽有槁暴使之然也
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易误写为”)(易误写为”)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易误写为”),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ànɡ),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易误写为”),下道齐桓(易误写为”),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易误写为”)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易误写为”)濯淖(nào,易误写为”)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jiào,易误写为”)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情景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4.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5.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6.《屈原列传(节选)》中评价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7.《屈原列传(节选)》中揭示屈原的原因的句子是:“,,, 
8.《屈原列传(节选)》中概括屈原《离骚》的内容的句子是:“,, 
答案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5.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ǎnɡ),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易误写为”)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易误写为”)之以严刑,(易误写为”)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易误写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易误写为”)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易误写为”),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情景默写】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2.《谏太宗十思疏》的观点是:“不念居安思危,”,想要求得国家长治久安,无疑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大凡帝王都是开始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旦功成名就则道德衰退,“,”。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得志的不同心态:“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5.《谏太宗十思疏》起笔不凡,作者运用排喻的手法,“,;,”两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以三个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阐明知人善任、简能择善效果的语句是:“,,, 
答案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戒奢以俭塞源而欲流长也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7.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4.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易误写为”)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易误漏)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易误写为”)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易误写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易误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易误写为”),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情景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观点后,接着运用“”的事例加以论证。 
2.韩愈《师说》认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才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即使生乎吾后,,。 
4.《师说》中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点出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答案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ē)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易误写为”),檐牙高啄;各抱地势,(易误写为”)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qūn),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易误写为”)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yìng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易误写为”)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lǐ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易误写为”)(zī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易误写为”)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①其:苏教、粤教版教材中为。②西东:苏教版教材中为东西。③不见:语文、鲁人版教材中为不得见。④剽:苏教、粤教版教材中为。⑤呜呼:苏教、粤教版教材中无呜呼。⑥嗟乎:语文、鲁人版教材中为嗟夫
【情景默写】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两句粗笔勾勒,概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暗示出阿房宫楼阁之高。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6.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易误写为”),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情景默写】
1.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阿房宫赋》中的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认为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3.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借古讽今,发人深省;“”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 
4.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 
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良将犹在。 
6.古人善于引用先贤言语作为文章论据。如韩愈《师说》中有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有古人云:,,,。’ 
答案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族秦者秦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刺客不行
6.则必有我师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花山。今言华实,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易误写为”)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ɡ),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易误写为”),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易误写为”)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情景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时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在《游褒禅山记》中,“,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的重要作用。 
3.在《游褒禅山记》中,“有志矣,,,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才能实现。 
4.在《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说明要成功做好一件事,只有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才能实现。 
5.在《游褒禅山记》中,“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而无”,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6.在《游褒禅山记》中,“,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4.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8.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易误写为”)万顷(易误写为”)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易误写为漂漂”)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难写字)之潜蛟,泣孤舟之嫠(,难写字)妇。
苏子愀(qiǎo),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难写字),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以相属。寄蜉蝣(易误写为‘浮游’)于天地,渺沧(易误写为‘苍’)海之一粟(易误写为‘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易误写为‘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①樽:苏教、语文、粤教版教材中为。②惟:粤教版教材中为。③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苏教、语文、粤教版教材中为。④籍:鲁人、粤教版教材中为
【情景默写】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4.《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5.《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喜爱明月的句子:,,。 
6.《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