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篆刻

 lj0279 2020-12-28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37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人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古时候,玺印就是人们在交往时象征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东官汉印

篆刻自起源至今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其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420年),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中,汉代的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不仅字体丰富,更有以虫鸟作为装饰的。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石材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艺术流派纷呈,出现了许多篆刻艺术家。

篆刻的主要材料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寿山石细润光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它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杨晓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