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老山32年:到老山战地寻古访今揽胜

 红色老山 2020-12-29


收老山32年:到老山战地寻古访今揽胜

 文|田戈  图|朱效悯  吴元春

  畴阳河,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地从麻栗坡县城穿流而过;当她穿过县城没几公里时,忽然一改温柔的面孔,变得桀骜不驯,劈开挡住它去路的崇山峻岭,从中划出一道裂痕飞流直下, 从海拨1100多米的麻栗坡县城到海拨107米的天保国家级口岸所在地船头流出国门,当激流汹涌的畴阳河水经过这短短30余公里的独行后,在猫猫跳峡谷汇入盘龙河进入天保口岸时,又重新恢复了她们原有的温柔与安静,似乎在留恋她们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旅程。

  盘龙河岸边,文山州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天保口岸在昔日的雷场上拔地而起,正日益显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川流不息的车辆,行色匆匆的商人,无不说明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地方,正从守土卫国的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双边贸易、友好往来、跨国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云南省推进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号角声中,天保口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麻栗坡(天保)边境经济合作区应运而生,从此,天保口岸已成为了麻栗坡乃至全省、全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

  直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明未清初,天保口岸就是中国内陆商人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做生意的咽喉要道,这条道路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历史上,从文山经追栗街、香平山、老街、麻栗坡、豆豉店、船头(现天保口岸)等地再进入越南清水河,即可到达河阳(今越南河江省)。自古以来,天保就是一个命名或不命名的开放口岸,又是一个多次引起世界瞩目的重要关隘,历史上爆发的中法战争、抗日战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中越边境武装冲突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天保口岸这一军事要塞息息相关。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船头并没有名字,它只是中越两国商贾往来的通道。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殖民军全面占领越南后,以越南北部边境为依托,窥视中国领土,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一次,法军一队人马荷枪实弹,驾船从越南泸江逆水而上,不料进入到今天的天保口岸所在地船头的盘龙河段后,发现这里河道变窄,急流汹涌,暗礁密布,令法军胆颤心惊,船行困难的法军不得不掉转船头往回走。

  从那以后,人们便将这里叫做“船头”,意为停船的地方。    连接盘龙河两岸的吊桥    

          天保寻古——入越抗法“绿营军”  

  从历史教科书上,人们都知道在抗法战争中,广西方向有一个抗法名将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率部从友谊关出境作战,而很少有人知道,云南方向有一个绿营军将领、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部从船头出境。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安南),战火烧到家门口。次年8月26日,清政府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开始。云贵总督岑毓英奉清朝政府之命,率滇军100个营5万余人从麻栗坡、河口等地进入越南,史称“绿营军”。其中记名提督吴永安与何秀林率30个营,从船头开进越南河阳(今河江)、宣光一带与法军作战,开化府征调精壮乡练1000余名,以壮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军”随军出征,与广西方向出境的桂军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联合抗击法军。

  宣光是越南北圻(北方)中部的重镇,水陆交通枢纽。陆路经河阳可通云南,出高平直达广西,走太原可到谅山,水路顺流而下,入红河直抵河内。清军占领了宣光,进而可攻河内。因此,宣光成了中、法两军力争的一个重要据点。

  宣光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筑有石墙。城内石山耸峙,山上设铁炮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军、越南仆从军、附庸军以城池为核心,在城周扎营设寨,极力扼守。

  清军兵分两路进攻宣光。一路由刘永福率黑旗军、张世荣率滇军先后占领宣光外围,切断宣光法军的对外联系。另一路由记名总兵覃修纲、记名提督吴永安等率部攻占夏和、锦溪、清波等地,近逼临洮,威胁兴化、山西,以牵制河内法军,继而包围了宣光。

  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月26日开始,清军开始对宣光之敌发起进攻,到30日晚,清军在宣光城外围共歼敌500余人,城外敌垒遂被荡平。将法军困在孤城内,清军各营兵逼城下。这是滇军、绿营军和桂军、黑旗军联合作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正当宣光之敌处在垂危之时,广西东线清军却被法军击败,全线溃退。2月13日,法军占领谅山直逼中越边境。岑毓英遂令各军撤围宣光,西线清军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

  宣光撤围后,增援的法军4000多人乘机在3月23日包围了在越南临洮府的滇军。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李应珍率部伏垒坚守临洮,覃修纲率以精锐驰援,歼灭法军600多人并乘胜克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十数州县,史称“临洮大捷”。

  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在镇南关、宣光、临洮等战役中,挫败法国殖民主义的嚣张气焰,法军伤亡惨重,消息传至巴黎后震撼法国全国,法国民怨沸腾,法国总理茹费理因此宣布下台。

  战事大捷,但快马传书不敌法军的现代通讯。战败者反向清政府施压,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谈判。并于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中法战争结束。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最终被葬送。

大清的绿营军和阵庚大将都是从这里出境

天保寻古——陈庚大将过船头

  1950年1月,越南正处于抗击法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艰难时期,越共中央总书记、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徒步17天穿越丛林,乔妆打扮秘密来到中国,请求中国政府对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给予大力支持。陈庚大将率军事顾问团从船头出境,帮助越共指挥越南人民军作战。

  当时胡志明主席在北京先后会见了刘少奇、周恩来及刚从苏联访问回国的毛泽东主席。特别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派一名懂政治、军事的将领到越南帮助指挥作战,中共中央同意支援,并指派陈庚大将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事关越南北部战役胜败的任务。

  7月7日,受命于党中央的陈庚大将,带领一支由政治、军事、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外加一个警卫连的队伍,从昆明出发乘坐小火车到开远,又转为步行取道麻栗坡从船头出境前往越南。

  时值雨季,道路泞滑,一路走走停停,有时又因山洪暴发或道路垮塌不得不绕道前行,再加上陈庚大将腿伤复发,所备的坐骑也不能久骑,所经地点又须保秘。7月19日下午1点多钟,陈庚率领军事顾问团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麻栗坡,在麻栗坡驻扎期间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早在接到上级通知之后,麻栗坡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就从公安部队中抽调精兵强将,化妆成一般老百姓,在各街道、出入路口秘密监视,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为掩人耳目,军事顾问团人员在来到麻栗坡的途中,就换成越南部队军装,他们的真实身份只有县委、县人委少数领导知道,并对外称他们是中国帮助培训的越南部队。

  7月20日上午,陈庚率领军事顾问团离开麻栗坡从船头进入越南,与先期到达的政治代表、军事代表韦国清等同志会合。几天后共同与胡志明主席和国防部部长武元甲见面研究越南北方战役事宜。

  陈庚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结合越南官兵的政治思想、军事素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法军占领的据点情况,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陈庚大将提出先打法军兵力较弱的东溪、七溪、溪山,然后再打法军重兵把守的高平。胡志明主席和武元甲部长采纳陈庚的方案后,指挥部队于9月16日开始,向东溪法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于9月18日8时全歼东溪守敌27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物资,越军士气大振,后又逐一端掉其他两个据点。

  10月7日,越军趁胜攻击,又全歼法军高平据点萨克东兵团,萨克东本人及高平省长均被生擒。在越南北方战役中,共歼敌8000余人,解放了中越边境沿线大部分城镇,法军势力范围被推回到内陆,越北地区的胜利,为越南抗法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天保寻古——抗美援越生命线

  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不久的越南,随后又遭到美国列强的践踏,在其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果断作出出兵越南,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决定。在3年时间里,麻栗坡县共接待过往援越部队304次37万多人;为援越部队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           改造后的麻栗坡至船头公路三转弯

  1964年8月5日,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然后公然出动大批飞机,对中国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国越南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国会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出兵占领越南。

  中国政府于8月6日发表严正声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救。”

  当天,北京召开了声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百万人大会。

  中国将给予越南人民一切必要的物资支援,还准备在越南人民需要的时候,派遣自己的人员同越南人民共同战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可靠的后方,中国人民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甚至不惜最大的民族牺牲,竭尽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越南抗美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志明派出特使黎笋前往北京,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军。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毅然作出出兵援越的决定。

  从1964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兵、铁道兵、通讯兵、海军、空军等诸兵种组成的援越队伍陆续越过边境,开赴越南战场。麻栗坡船头成为了援越部队途经的一条主要出入境通道。

  在当时县城的有线广播里,每天播送的是“越南中华”这首歌,歌曲充满了两国同志加兄弟情谊;电影院、广场、乡村放映的电影,也是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阿福》、《椰林怒火》等影片;县文工团、中小学校还将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事迹,中越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故事编成节目进行演出,有力地增强了广大军民支援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让援越部队、民工和援越物资能够快速地到达越南,麻栗坡投入29000人的劳动力,改建 、扩建和修建了麻栗坡磨山至船头的44公里公路和4座桥梁,并成立支前办公室,从县级各部门抽调81人组成物资供应站,由县财办主任兼任站长,驻军部队和县商业局各派一名负责人共同筹办后勤物资,供给援越部队和民工。同时,还在麻栗坡城区和船头等地设置兵站和医院等机构,为援越过往部队、民工服务。

  从1965年3月到196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援越部队及民工分批轮流从麻栗坡经船头出境,或从越南清水河经船头回国。麻栗坡县共接待中国援越部队304次37万多人;调供粮食1400万公斤;食用油58万公斤;花生仁38万公斤;肉食298万公斤;禽蛋67万公斤;海产品42万公斤;鲜蔬菜1053万公斤;干蔬菜98万公斤;酱菜102万公斤;调味品143万公斤;香烟85万条。为援越部队、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麻栗坡边疆各族人民,为援越抗美战争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船头,也一度成为援越抗美的“国际生命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跨越盘龙河的天保大桥

             天保访今——国际口岸崛起

  船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和边境上一个重要的商贸口岸。这里,关山险要,被誉为中国南疆锁钥。以致使它饱受了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伤痛。 

  早在1954年3月1日,天保口岸就正式作为对越南开放的口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向越南开放陆路大口岸之一,并设立了海关监督站和边境检查站。                    天保国家级口岸国门

   天保国家级口岸商贸区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越边境武装冲突爆发,边境一线实行军事封锁,边贸往来终止。这期间,天保口岸于1979年1月被迫关闭,市场、机关、学校、医院、民房等基础设施在炮火硝烟中化为废墟,口岸所在地变成了一个吞噬生命的恐怖雷场。

  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经过扫雷部队艰苦奋战,恐怖雷场变成了繁荣的市场。1993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天保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

  于是,昔日地雷遍地的雷场,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边贸市场。

  天保口岸这片曾经的战场废墟、恐怖雷场,如今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功能设施完善的国际大通道。它的存在,为海内外商家、旅行者足踏东南亚,走向太平洋搭建起了一个绝佳平台,已经成为麻栗坡经济、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新兴之地。

  近年来,文山州以口岸建设为契机,以“一区多片布局、合作经营优势,突出产业强区”为发展思路,加快建设麻栗坡(天保)边境经济合作区。通过“一轴三园两廊”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着力打造外向型产业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跨境旅游业集散地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力争成为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陆上桥梁、中国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重要商品集散地和专业市场。

   边合区依托边境贸易加工园区(天保)、综合贸易加工园区(麻栗坡县城)、出口贸易加工园区(西畴县兴街镇)3个核心园区,把天保口岸 、麻栗坡县城、西畴县兴街镇作为建设重点,向东通过富宁县田蓬口岸形成连接广西的经济走廊,向西通过马关县都龙口岸形成连接河口的经济走廊,打造以天保口岸为龙头,以田蓬口岸、都龙口岸及八布、杨万、董干等边民互市通道为补充的沿边经济带。辐射范围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

  另在2013年8月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麻栗坡县正式宣布将在麻栗坡(天保)边境经济合作区启动建设中国祖母绿宝石城。  麻栗坡产出的祖母绿矿石

  宝石城项目总投资3亿元,选址在天保口岸联检楼北侧,规划占地面积8.67亩,建筑面积约24000平方米。宝石城将建成一个大型的CBD综合体,既可进行以祖母绿为主的宝石产品的设计、加工、展示、销售,又可开展珠宝论坛、精品拍卖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当前发现的麻栗坡祖母绿矿床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大型祖母绿矿床之一,具有颗粒大、颜色纯、质量好等特点,被称为“中国祖母绿”。

 ……

  如今,高大的木棉树奏响“英雄花”的序曲,站在“船头”,地理的重山隔阻曾使文山的经济发展渐觉跋涉乏力。然而天保口岸却打开了豁然敞亮的一扇大门,边境贸易的起飞,必将拉动经济快马加鞭地提速向前。推动文山新一轮的“兴边富民”活动如火如荼地掀起。

              天保揽胜——老山瀑布群

  在海拨仅107米的天保口岸左右两侧,就是举世闻名的老山和八里河东山,海拨分别高达1400多米和1700多米,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岭沟壑间密布着众多壮观的瀑布群落,有的从几十米高悬崖上的洞穴中喷涌而出,有的从密布的树丛中飞流直下……大大小小的瀑布群落在盘龙河两岸,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天保口岸旁边的小瀑布

  八里河是一个紧贴着国界的小村寨,住有几十户人家。村子虽然很小,可它的名字却特别响亮,缘于战争,八里河成了“名村”。村里有两条像“八”字的小河从寨脚发源,依山而下,汇入山下的盘龙河刚好有8公里,八里河由此而来。村后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岭,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鲜红的太阳总是依傍着山岭升起。山岭位于东向,人们叫这山为“八里河东山”。

  去八里河东山,必须经过白石岩。白石岩有一个天然的瀑布,河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顺着长长的沟壑时隐时现的注入波涛滚滚的盘龙河。瀑布的总落差680米,若是在春夏来观瀑布,远远的就听到水的奏鸣,那声音像优美的音乐又似阵阵的呐喊,美妙绝伦!近观瀑布,你会为眼前的画面发出惊叹,引人入胜。

  那些从群峰里喷涌而出的泉水汇成股股急流,如同蓝天白云般变幻着水花砸向万丈深渊,飞舞着直奔盘龙河。若是秋冬季节来欣赏瀑布,丝丝如银的流水婉如轻幔,清晰透明里增添几分神秘与诱惑,悄无声息!

  如果到八里河东山旅游,伫立白石岩,你会在孱孱的流水声中,从高高溅起的水花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在远去的战火中,白石岩戒备森严的战场氛围。眼帘里,白石岩公路桥两边那些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哨碉、暗堡、掩体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如今,虽然布满杂草,厚厚的墙体上斑斑驳驳,但它仍然坚固地见证着边关的风风雨雨。战争年代,位于八里河东山的白石岩瀑布,就是前线官兵的“天然浴室”,也是一道“生命的分水岭”,它将无数的官兵阴阳两隔,牺牲的烈士在这里“洗浴”,送到永远安息的陵园,活着走出战场的幸存者,在这里尽情放松疲惫的身心,洗去征尘。 八里河东山白石岩瀑布
   白石岩瀑布风光独秀,是领略中越两国边境自然风光最好的理想地,放眼盘龙河两岸,扑入视野里的景致,让整个边关,仿佛像宋朝著名画家赵千里的山水画,那么奇美,那么飘渺,那么悠远……群峰绵延,犬牙交错,林木蓊郁,沟壑丛生,山颠白云缠绕,若水若绸,山崖飞瀑倾泻,如银帘似丝带。

       天保揽胜——大山里看海

    在天保口岸上方十来公里远的马鹿塘,高耸入云的两座大山之间,一项庞大的工程将急流而下的盘龙河水拦腰截断,于是,在这群山峡谷之间,一个宽几百米长达二十多公里的人工湖泊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渐渐成一个集发电、度假、垂钓、观光的新兴旅游亮点。

马鹿塘电站库区大坝

  “碧水静卧藏骇浪,风吹两岸稻花香。工程浩大为民利,小镇迁徙城子上。电力充裕旅游旺,农家小院待客忙。河畔三五钓鱼人,偷得浮生钓春光。”这首诗描绘的就是马鹿塘电站水库迤俪的景致。

  从天保口岸盘龙河畔逆流而上,在深深的峡谷里七绕八拐后,便到了马鹿塘水库,一片壮观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一座巍峨的大坝横贯在两山之间,登临宽阔平坦的坝顶,顿时豁然开朗,烟波浩淼,天水茫茫的湖面一望无际。

  马鹿塘水电站是盘龙河在文山州境内梯级开发中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也是省、州电力开发的重点项目,是盘龙河下游河段十级梯级规划的第八级,总库容5.5亿立方米,水库干流回水长度约24公里。大坝高154米,在国内同类型坝中坝高排名第十,在云南省同类型坝中坝高排名第一。

  这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短短几年间傲然崛起。在青山绿水之中,沿库周公路绕行,可以看到整个马鹿塘水库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马鹿塘水库淹没区有20多公里长,看到的湖面仿佛盛下了半个蓝天;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甚至连鱼儿在水中翻腾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湖水很壮观,大山遮住了人们的视野,也没能阻挡住它的去势。

  炎炎夏日,厌倦了剧烈的活动的人们,周末既不想窝在家里又想安静地放松一下,那么就开着车到马鹿塘周边兜兜风,顺便钓钓鱼是个不错的选择。炎热的午后坐在清凉的水边,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手执一根钓杆,静心垂钓,等待鱼儿上钩,如果运气好,很快就会有鱼儿咬钩,拎着自己的战利品胜利而归, 着实是件美事。                    马鹿塘电站库区大坝

天保揽胜——老山绝美天路

  从麻栗坡县城到天保国家级口岸和上老山,必须要经过文天二级公路,落水洞、豆豉店、小坪寨、交址城、三转弯……这些地名让当年参战老兵们耳熟能详。

        文天二级公路郊址城路段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伴随着歌星韩红铿锵的歌声、追随那一片片飘流的祥云,南出海拨1254米的麻栗坡县城,往海拨只有107米的天保口岸进发。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海拨落差却高过1100多米,尤如乘车由“天路”从天而降,翠绿的高山、茂密的森林、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祥云,还有那路边片片蕉林和谷底轰然作响的盘龙河湍流,如同一块硕大的、布满神奇的天幕,将天保这块装满传奇、圣洁的土地,紧紧地罩在南国边陲这个深深的高山峡谷之中。 

  在这路途中间,有一个叫三转湾的地方,大小有18道弯。在中越边境战争时期,因这里的道路完全暴露在越军炮弹有效射程之内,经常有运输车在这里被越军大炮追着打的情况,许多运输弹药的车辆在这里击毁。因此被汽车兵们称为“鬼门关”,这是一段考验汽车兵的生死线。如今,这里的路面虽然变成了宽阔的二级路面,但弯道依旧。道路两旁,当年压制还击越军炮火的的炮兵阵地遗址依稀可见。

    文天二级公路三转弯路段
    当“从天而降”进入天保这个从雷场上崛起的国家级口岸时,虽然海拨降低了1100多米,但心似乎有了另一种高度,每一步都能让人感觉到凝重、感觉到神圣,让人有了些许回归自然的韵味。

天保揽胜——最牛的黄埔军校

  “将军洞”又称“曼棍洞”,位于天保农场曼棍村而得名,在中越边境 战争时期,曼棍洞一直是我军的一个师指挥所。在中国现今的高级将领中,曾经有50多位在这个山洞里指挥过战斗,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普通喀斯特溶洞更名为“将军洞”。   “将军洞”洞口小洞内宽敞明亮
                当年师指挥所司政后三大机关办公地

                                           走出了50多位将军的漫棍洞

    张万年、傅全有、梁光烈、廖锡龙、常万全、戚建国、张又侠、钱树根等高级将领都于当年曾经在此洞中指挥过老山作战,“将军洞”由此得名,也名不虚荣。现在很多解放军的高层领导在那时都只是基层连队的指挥官,在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之后终于脱颖而出, 因此,有人将老山“将军洞”称之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牛的黄浦军校!有人研究发现,现今被美国人称之为中国军队“鹰派”的将军中,大都是这里面具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背景的军方高层将领。

   从山下的红光村穿过一条小河,在绿荫蔽天的山间小路上踩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几十米就到达“将军洞”,只有一扇普通木门大小的洞口,洞口上方是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若不是别人带着进来,是很难发现这个隐蔽的山洞的,也自然无法知道洞中的玄妙。

  进得洞中,豁然开朗,沿洞内石阶而下,洞内有数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台,足以容纳数千人。俨然有花果山水帘洞之感,走进洞里,寒气渗人暑气全消颇觉凉爽,犹如无形中有巨大空调一般,冷风频吹,在热带丛林里大汗淋漓的走进来,感觉很舒服。

  将军洞深不可测,高约15米的洞厅全长100余米,洞口距山顶约80米左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洞穴。洞体呈南西向展布,分中洞,上洞和下洞。中洞内又岔出三个小洞,形成洞中有洞,洞中有厅,洞中有水。整个洞内湿漉漉的,听得到里面暗河哗哗流淌的水声。暗河的水就从洞口下方流出,然后汇入盘龙河,当年暗河水流出的地方,就是一所战地医院的所在地,。 

  洞内分布着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石幔布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今,硝烟散去,将军洞成了风景旅游区。

天保揽胜——天保美景盘点

1、口岸国门 

 2、八里河“英雄山” 

 3、东山“睡美人” 

4、云海奇观  5、天保云雾奇观



关注《映象老山》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