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加榜梯田

 木香草堂 2020-12-29

都说贵州是个多彩的世界,有历史之都、百花之都、多民族之都、彩色之都、百桥之都、中国凉都等美誉,今年4月全国疫情已经缓解,桂黔等地得到有效控制,于是我们蹭了免费高速公路的红利,从黔东南经过黔南到黔西南画了一个圈,一路上车很少,很多景点更是人迹稀疏。

    第一站我们走了8个多小时,600多公里到达从江加榜乡。四月的加榜梯田已经注满水备耕了,光影下的梯田很出彩,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杀过去,在加车村口高处的苗家民宿住下来,这里从房间阳台就能看到层叠壮观的梯田,晚上听着啾啾虫鸣枕着梯田而眠,很是惬意。

    加榜梯田位于黔东南的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梯田总面积近万亩,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虽然没有龙脊梯田和云南哈尼梯田那么出名,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亮相惊世人”,加榜梯田线条优美,与苗家吊脚楼交相辉映,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得到完美体现。

    梯田主要分布在党扭至加榜25公里公路两侧的加车、党扭、加页、从开、平引、加榜等村落,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加车、党扭、加页、加榜等。梯田紧靠加车河,常年雨水充沛,如果气候合适,清晨的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梯田和苗家吊脚楼就会笼罩在飘渺的云雾中,若隐若现,让你有一种身处幻境的感觉。

    加榜梯田是当地农民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一种变通,也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自古以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便精心经营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依山开田,山坡的高低平缓决定了梯田的形态,不同的地形决定着梯田的面积,每一拢梯田的大小形状完全不同,最长的可达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面积最大的不超过一亩,最小的仅有簸箕大,很多是只能插一二行秧苗,所以当地有“青蛙一跳三块田”的说法。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它比元阳梯田和龙胜梯田更具特色。

   每年的四、五月是加榜梯田灌水的季节,阳光一照,蓄水充盈的梯田便呈现出耀眼的银白色,婀娜曲折的田埂蜿蜒层叠,其间点缀着散落于田间的苗家吊脚楼,浓郁的田园风情,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画卷。

    从江县以苗、侗、瑶、壮等少数民族为主,这里的山民自古以稻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稻谷。梯田里散落着苗乡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犹如点缀在浩瀚梯田中的孤岛,其中比较有名的三间房梯田最具代表性。处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到过加榜梯田景区的人,无不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所感叹。

    在通往加车村的路边有一座亭子,两边有一副对联:“非镰似镰田一垅,有稻无稻景千帧”,横批:望镰亭。站在望镰亭向下看,梯田中果然有一块酷似一把镰刀的田,故名镰刀田。

     田埂上走来母子四人,边走边玩,前面两个娃,妈妈身上还背着一个,估计是三胎了,看来我国人口红利还是有希望的。

     田埂上不时地有村民在巡视梯田,他们腰间挂着一个靴形竹篓,开始我不明白这小竹篓有什么用,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巡查梯田时放置镰刀用的,如果捉到一些小鱼泥鳅也可以装进去。          

    在山里要打造一拢梯田还真的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要全家动员老少齐上阵。这个季节村民们已经开始忙碌着耙田插秧了,过不了多久梯田将披上一层嫩绿色。

    勤劳的村民们在长期的劳作中因地制宜,创造出“稻鱼鸭”的复合种养模式:在水稻田里“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每年春耕,他们把鱼苗放进插了秧苗的稻田里,等秧苗长成绿油油的一片,鱼苗也长大一点了,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子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虫害和杂草,同时又为水稻提供有机肥,一举多得。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可同时收获稻谷、鱼和稻田鸭,这种古老的农耕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了全球农耕文化遗产。每到春耕时节,商贩们就会走村窜寨贩卖鱼苗。

     清晨的天上云层密布,太阳有点害羞,久久不露脸,但当东边慢慢泛红,朝霞的余辉还是染红了梯田的水面,好像披上了一层盛装。我们从吊脚楼上往下看,每一方位都很美。可惜阳光给我们的时间不多,瞬间即逝,好在长了红苔的梯田带着一些色彩,稍微弥补了梯田缺色的遗憾,不过我们已经心满意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