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观》第二部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

 捡芝麻666 2020-12-29

本文承接《世界观》第一部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基础命题的介绍

《世界观》一书,正是赋予读者一套全新的认知体系,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认知一定会提升,思维会迅速升级。本书纵横西方科学两千年,从探索什么是科学,科学对世界观的影响展开,让读者在一系列有趣的话题中,升级自己的认知体系和底层逻辑。那些关于真理、信念、经验、常识、事实的阐释,那些关于历史、科学与哲学的关联,充满着思辨,复杂而迷人。打开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世界观》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 / 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其书中的一些经典思想提炼入下,期望能够对你有所启示:

1.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自然科学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解释不同类型的物体都有什么目的和本质属性。每个基本元素的目标都是要到达其在宇宙中的天然位置,这些天然目标解释了为什么物体会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2.  目的论:解释就是从为实现一个目标,目的或功能的角度而给出的解释。如:苹果树为了撒播种子而结苹果。

3.  机械类论,不涉及到目标,目的或功能的解释就是机械论解释。对于多个问题来说,从目的论和机械论解释都是行的通的。如: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可以结苹果的苹果树更容易繁殖,和生存下去。

4.   托勒密《至大论》,地球是球形的,静止的,并且位于宇宙中心

5.  地球是球形的,事例:地球不同的位置观察太阳月亮和其它星体升起和下落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的月食现象,不同观察者记录的时间不相同;时间上的差异和不同地点的距离成比例

6.  地球是静止的常识论据:如果地球是自转或者围绕太阳公转,那么一定会注意到运动产生的某种现象;向上抛一个物体垂直落下,这个物体并没有落到我们身后,地球并没有运动;恒星的视差,如果地球在运动,那么我们应该观察到恒星的视差,实际没有,说明地球要么不动,要么恒星的距离远到超乎想象

7.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看起来月球,太阳,恒星和行星全都围绕地球转,那么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重的物体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

8.  随着科学的新发现,我们所坚持的某些事实,也就是我们看起来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是如何被证明是错误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的。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关于所居住宇宙的某些基本观点。

9.  托勒密体系:每颗行星都有周转圆,偏心圆和等距点。一个周转圆沿半径更大的一个圆圈运转,被称为周转圆-均轮系统。等距点,周转圆圆心相对于一个点做匀速运动,这个点就是等距点。背后逻辑,尊重正圆和匀速运动的事实。

10. 哥白尼体系:日心说体系,和托勒密体系一样,同样运用了周转圆,均轮和偏心圆,没有等距点,最明显的区别,太阳和地球的位置不同。背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宇宙模型必须尊重正圆和匀速运动事实。

11. 柏拉图主义:认为有很多各种各样客观的存在,单有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这些形式是知识的客观存在,相对于仅仅得到的一个信念或观点,当我们得到知识时,我们的知识就多了一个或多个这样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这些永恒的形式不仅涉及数学真理,还涉及真理和美的形式,至善的形式。

12. 新柏拉图主义:把柏拉图的哲学和基督教精神相融合,把柏拉图的至善形式与基督教的上帝画上了等号。如太阳,柏拉图对至善的暗示,也就变成了上帝的代表。哥白尼可能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13.  第谷体系:月球和太阳围绕地球转,但是行星围绕太阳转。尽管地球是静止的,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行星运动的中心是太阳。综合可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的特点

14.  开普勒体系:摒弃了正圆和匀速运动事实,两个关联的创新,椭圆轨道和变速运动。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转,太阳占据椭圆轨道两个焦点之一,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以行星为起点,画一条直线和太阳连接起来,这条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

15. 伽利略的研究工作,通过望远镜提供了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相关的新经验数据

16.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面临挑战:为什么石块会下落;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高速运动我们没有感觉;我们向上抛一个物体,为什么回到我们抛出的位置;什么因素使行星获得最初的运动等

17.  牛顿的世界观: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不受外力运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第二定律:物体运动的改变与其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而且与其所受作用力的方向成一条直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一个作用力,总会存在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

18. 重力普遍存在于一切物体中,以工具主义来看待重力。

19. 科学定律的两个特点:科学定律反映了无例外的规律性;科学定律反映了宇宙的客观特点。

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科技的大跃迁,都是一次世界观的重新树立。没有世界观的不断被颠覆,我们就摆脱不了“人是上帝创造”的神学社会,走不出几千年的低生产力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不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

之前,我总以为科技的进步是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现在我才认识到,如果不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对全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重塑,再多的积累也形成不了质变。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的跃迁,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脱胎换骨。

有一种认知跃迁润物细无声,对于你我来说意义重大,它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作为整个人类认知体系的反映,先后历经多次变迁。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人类跨越了将近两千年。整个人类认知跃迁背后的思维工具:经验、归纳、逻辑思考,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世界观》一书给了我们详细的阐述,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发展的底层规律、思考力量的伟大,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