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青年 | 白皮松下访盘龙

 聚力阅读 2020-12-29

总第127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到盘龙山去!”
国庆前夕,细雨绵绵。我和朋友相约,驱车朝那座充满魅力的村庄驶去。
车至白皮松下,村庄近在眼前。
远望,弯弯曲曲的山路犹如盘旋于太行山间的长龙,山上的野花随处开放。花椒树、核桃树,叶子泛了黃,山风吹来,悉悉索索地飘落,给滋润它们的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绒毡。大大小小的柿树果实累累,像挂着一树红灯笼。整个盘龙山像一本厚厚的画卷 。
“看,那就是俺村的支书王生有,他天天忙得跟陀螺一样。”顺着一位老人的手指,我们看见有个中年人出了村委大院,很吃力地下了台阶,微笑着朝我们走来。
盘龙山村自古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前的山货要想卖出去,全靠人背驴驮。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本村当了五十多年的村干部,几十年如一日,数年前,在村间道路建设时,突发心梗,带着遗憾永远地走了。
大雁高飞头雁领,谁有资格挑起支书的重担?村民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一位复员军人,他便是王自有的三弟——王生有。
王生有,年轻时参军入伍,复员后落户到山下姚村镇井湾村。他多年来经营货运业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4年跑运输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不幸失去了右臂,右腿也严重残疾。
受到邀请,王生有很矛盾,但面对镇党委的恳请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想想大哥未竟的事业和不能暝目的遗愿,思虑再三,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说服了家人。
“咱是一名党员,盘龙山是咱的根,做人不能光顾自己的小家。大哥没干成的事咱得干成!”王生有接过了大哥的重担,决心把乡村建设进行到底,以此告慰大哥的在天之灵。
见到王生有,谈起过去的岁月,我们好奇地问他,当初一人来到山上,家里人都支持你吗?他说:“我每天早出晚归,家里老婆多次问过我出去干什么,我说出去要帐。后来认为不能一直瞒她,就告诉她在盘龙山路上施工,她听后就生气了,楞是一个多月不和我搭腔。”
盘龙山村有两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八九十户,不到二百口人,是省定贫困村。“要想富,先修路。”对山里人来说,路就是摆脱贫困的金钥匙。但要硬化道路,困难何其多。村委把各项费用算在一起,共计80万元!
“这钱我来出,我曾答应过大哥,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一锤定音。
王生有终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盘龙山至阳耳庄的道路是该村通往外界的主干道,虽然路通了,但路陡弯多,总长5公里就有三公里危险地段。好多人不敢开车上山。经支村两委研究决定,准备拓宽,并加设安全防护墩。施工时,王生有把家安在了工地上,用石头支锅,就地做饭,吃方便面,吃挂面,一直坚持到工程结束。
“道路畅通后,我们很快完成了贫困村脱贫摘帽,主要经济来源是花椒、柿子、中药材等,粮食作物有谷子、大豆、玉米等,还有独特纯净的山泉水。”王生有自豪地说。
王生有的爱人申变英,是当初最反对他的行动的人,也忍不住好奇回村看了个究竟,当看到山村的巨大变化时开心地笑了,打趣说:“盘龙山没有白养你这个儿子。”
他给我讲述自己的往事时,轻松中透着坚定:“这路是修好了,但工人工资和各种材料费用却没有落实,我想来想去,再困难也不能给村里和老百姓增加负担,就自己想办法把在城里的一套房子抵押贷了出去,17万元,7年期限,每月2600元,自己想法解决了。”

自从他回山上当村支书后,全村人行动起来了,修路、绿化,拆除废弃屋舍,建设观光水系,建造蓄水池、停车场、观光平台,安装路灯……他们还申报了传统古村落保护,建立起了农业合作社,农民的山楂,花椒,小米及农副产品,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农民富了,盘龙山火了。
白皮松高耸入云,盘龙山巍然屹立。谈到自己行动的动力,王生有激昂地说,无论何时,做为一个党员,“红色粮仓”的传统不能丢啊!
抗日战争时期,盘龙山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秘密收藏点,村民深明大义、不计报酬、自觉支持抗战,腾出房舍以供藏粮之需,虽藏粮过万,村民却忍饥挨饿,从不动一粒粮一寸棉,用智慧和生命守护着“粮山”,还协助照顾伤员,为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红色粮仓”。“红色粮仓”,是盘龙山拥有的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在挂满奖牌的会议室,王生有展望着未来的山村梦想。从他那明亮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信念的光。
细雨中的盘龙山,颜面清朗;风中的白皮松,摇曳婆娑;“粮仓“上的红旗,愈加鲜艳;山下的红旗渠水,正流向远方……

作者简介

白青年红旗渠水滋润他长大成人,因父年老体弱在家务农为生,在农闲之余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汗水,看书写作,曾在新闻战线和文学创作的沃土上耕耘。

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30多年来,曾在国家省、市广播电台、报纸杂志发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曾多次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