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超查出“肝脏”有问题?不要慌,4种情况根本不用治

 芳华亭 2020-12-29

点击加载图片

每年例行体检后,体检报告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轻度异常,比如:内脏B超提示“占位”“结石”,轻度脂肪肝等等。

这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会过分担忧,偶尔还要相信网上搜出来的伪科学和小广告;还有一部分人就开始张罗着挂专家号,张罗着临时抱佛脚式的“养生”,比如脂肪肝的朋友开始绝食减肥。

本篇就简单普及一下肝胆常见疾病,让大家体检遇到了,心里有个概念。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个:脂肪肝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中转站,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顺着血管到达肝脏,经过肝细胞的处理,转变为其他器官能够利用的物质,再输送到全身。若吸收的脂肪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便会沉积在肝细胞内。

除了影响肝脏自身的功能外,脂肪堆积的细胞还会招来免疫系统的攻击,引发炎症,造成肝脏纤维化,最终走上肝硬化这条不归路。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脂肪性肝炎患者 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 15%~25%。

脂肪肝不仅损害肝脏,还常常伴随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脂肪肝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多见于胖子们,因为血糖血脂较高导致的脂肪肝;还有一种人并不肥胖,但应酬很多,经常喝酒,酒精促进脂肪在肝细胞沉积,叫做“酒精性脂肪肝”。

此外,药物副作用、肝炎或是营养不良等等也会导致脂肪肝。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pixabay.com)

由于这个疾病越来越普及,很多生意人打起了它的主意,在电视上、网上卖一些茶啊保健品啊,号称能防治脂肪肝,患者往往花了很多钱,却并不见效。

其实轻度的单纯性脂肪肝,最好的治疗办法是控制饮食、戒酒和锻炼。

控制体重不等于节食,过度节食会使运送脂质的蛋白生成减少,反而加重脂质在肝脏的堆积。

控制体重要关注成效,得时刻关注自己的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一般来说,体质指数至少要降低5%,才能对控制脂肪肝起到作用。

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

第二个:肝囊肿

肝囊肿,通俗地说,就是肝内有个类圆形的囊腔,内含液体。根据数量,可分为单发和多发。肝囊肿是一种良性肝脏疾病。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为ct影像下的巨大肝囊肿)

一般发现的肝囊肿都不需要处理,只有囊肿特别大,以至于压迫到临近的器官(例如压迫胃部,引起饭后明显饱胀等不适),才需要处理。而即使处理,也是通常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只有一种少见情况——多囊肝,这种情况务必需要去肝胆外科进一步咨询。

第三个:肝血管瘤

所谓血管瘤,就是源于血管的一种先天发育畸形,全身多处都可以发生,发生在肝上的,就叫做肝血管瘤。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为B超影像下的肝血管瘤)

血管瘤也是良性疾病。肝血管瘤是一个比较稳定坚韧的瘤体,除非外伤直接刺破,尚未见到自发破裂的病例。因此没有症状的血管瘤定期复查B超观察即可。

但肝血管瘤是会长大的,有的会压迫到邻近器官,这样就要考虑手术切除。而如果血管瘤非常大,肝胆外科的医生可能会建议切除。

第四个:胆囊息肉样病变

B超报告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意味着三种情况:胆囊息肉、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红圈处为B超影响下的胆囊息肉)

对于单个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大于1cm的、伴随胆结石及胆囊炎症状、思想负担沉重的,通常建议手术。除此之外,都不该立即手术,但需每3~6月复查一次彩超。

切除胆囊息肉会涉及是否要保留胆囊的决策,能不能保留胆囊要相信医生的建议,如果胆囊已经萎缩、功能很差或者怀疑癌变可能,就不能留了。

不过,绝大多数人切除胆囊后,并不影响正常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