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诵读与阅读:学习的法宝

 盐心Jaffe 2020-12-29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诗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习剑术,作赋凌相如……

在这首诗里,李白形象地标举了诵读和阅读的次第:即,幼年时期诵读经典,少年时代则要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依然效果显著:暑假期间,我们参观了两三处儿童读经夏令营,一是前同事、杂志社前副主编吴梅女士在凤栖山办的允元小学堂,二是绵阳市中科睿智国学幼儿园(参看本期学前栏目)。

凤栖山上的夏令营大约有30个孩子,一小半孩子已经连续在这里读了两年《大学》《论语》《中庸》等经典,并顺利完成包本背诵。有几位正上小学三四年级,已经是年级学霸,上学期期末考试甚至有孩子获全年级第一名。

对于不了解传统经典,没有读过经典的人来说,要理解这件事很难——《大学》《中庸》与学校的考试、学科教学有关吗,与现代生活有关吗,五六岁的孩子能理解吗?

的确,经典与考试无关,与现代生活似乎也隔了一层。但是,却与人的成长密切相关,只有教读过经典诵读的办学者、老师们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诵读经典的科学原理,由《道德经》所示:“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说,幼儿是纯阳之体,元气充沛,和之至也,与天地之气相通,尤其五六岁的幼童,一天到晚地嘶号,嗓子也不会哑。不像大人,卡拉OK多唱两小时就哑了。

民间说法:“五岁六岁有点烦,七岁八岁狗都嫌。”这正是因为“和之至也”,所以这个年纪的孩子太闹腾,让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带得非常辛苦。于是,中国圣贤自古就采用背诵经典这个不二法宝,从而,让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变得简单、轻松、自然、美好。

更重要的是,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正是在开启他们内在的良知光明,促使孩子有“向上一机”。同时,经典蕴藏的人生智慧,足以让孩子不苟且,不懈怠。尤其,当孩子能轻松地背下两千多字的《大学》或五千字的《中庸》,此后,语文、数学的学习还成其为难事吗?

因此,本期杂志的封面我们选用了《阅读创变》这个标题,远川教育的阅读课程应对着学生成长和新高考、新教材,尝试着重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同时,本期也高度关注首届伏羲班参加高考的表现,这届孩子12年前开始将传统经典分别纳入小学课程,以诵读为主,此谓“阅读之常”。即,以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恒久不变的诵读为教学手段,以经典育人,诸葛亮、陶渊明是这样读过来的,李白、杜甫也是这样读过来的,今天的中国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读过来?

其实,伏羲孩子的高考成绩令人惊喜并不让我们意外(参见本期《特别报道》)。因为更重要的是,这个班的少年大都知书识礼,这才是经典育人的直接目的,高考成绩只是附加的。

新教育家

报道关注这个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
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
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
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