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秦步步紧逼,幸亏楚有黄歇,赵有蔺相如|战国史话连载09

 泥土清香 2020-12-30

图片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战国史话》连载09,欢迎收看。
01、黄歇说服秦王 楚国得以苟延残喘
楚国从春秋以来,不断兼并周围的小国,是兼并小国最多的。
公元前306年,楚国趁越国内乱,灭了越国,这是很大的胜利。这时候楚国的军队驻守在东起齐楚交界的今山东南部,经过与宋、 魏、韩交界的边境,到西部与秦交界的今陕西南部地方,这是很长的边境线,楚国占有几乎整个南部中国的广大领土。
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军队也最多。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楚国本应处于有利的地位。及至吴起在楚国变法, “诸侯患楚之强”,各国更加感到了楚国的威胁。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就是说楚国应该做合纵的首领,合纵成功则是楚的天下。不过,楚国在历次合纵中并没有起到过这样的作用。
公元前318年的五国合纵攻秦,楚奉为纵约长,机会可谓难得,但最终实际组织这次合纵的,却是公孙衍。
公元前301年齐韩魏大败楚将唐昧之后,楚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和秦国的战争,楚更是多是失败。
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国的进攻重点转到楚国,攻取了楚的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等地。
公元前279年, 秦攻占楚的邸(今湖北宜城县)、邓(今河南邓县)、西陵。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北),烧楚先王陵墓所在的夷陵,楚被迫迁都到陈。

图片

公元前277年,秦又攻占楚黔中郡。
这样连续几年,秦国不仅占去了楚国的大片领土,连国都也被攻破了。这对楚国是很大的打击,引起了楚国上下极大的震动,继吴起之后,变革再次被提上日程。
但是,由于楚国的宗室贵族势力太大,“宗室太重”、“封君太众”,他们 极力想保持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反对改革。
屈原对楚国腐败昏庸的政治最为痛心疾首,他悲愤地指出:“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也。“
长期以来,屈、景、昭三大贵族控制了楚国的政治。庄辛说楚襄王:“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郢都的陷落果然不出庄辛所料,楚国从此以后衰落不振。
秦国攻占郢等地以后,想联合韩、魏继续进攻楚国。楚人黄歇(即春申君),感到秦国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就写了一封长信给秦王,极力离间秦国和韩、魏的关系。
黄歇劝秦王不要做得过头,否则容易物极必反。如果秦王不考虑适可而止,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谓“始之易、终之难也”。
黄歇说:秦国和韩、魏,有多世的怨恨。“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韩、魏不亡,是秦之忧。“现在秦居然还要和韩魏联合伐楚,这不大错了吗?
黄歇进一步提醒秦王说:秦楚相斗,魏国必然乘机占领宋国的领土,齐国必然占领楚国淮北的徐泗地方。这样的结果是,秦付出极大的代价,却让齐、魏、韩捡了便宜,强大起来。“臣为王虑,莫若善楚。”楚秦联合攻韩, 韩就会屈服,秦再以10万人占领郑,魏也就必须屈服,韩魏屈服了, 齐国也就容易攻取了。
秦王看了黄歇的信以后,认为有道理,取消了和韩、魏联合伐楚的打算,派使者和楚修好。

图片

02、蔺相如智怼秦王 赵外交接连胜秦
赵惠文王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一一楚国和氏璧。秦昭王写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15座城交换这块璧。赵王同大臣们商议,都感到很为难:若是答应,怕上秦国的当;若不答应,又怕秦国攻打。这时,宦官缪贤说:“我家门客蔺相如,勇敢又有智谋,可以和他商议。”
赵王把蔺相如召来,问他有什么办法。蔺相如说:“秦国说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秦国璧,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哪种做法好呢?我看还是把璧给秦国。如果没有人去,我愿意带着璧去。如果秦国真愿意拿城交换,我就把璧给秦;不拿城交换,我将‘完璧归赵’。“于是,赵王派他带璧去秦国。
秦王在王宫接见蔺相如。相如把璧献上。秦王非常喜爱,还把璧传给左右大臣和美女们看,大家齐声称赞。
相如看秦王根本没有拿城交换的意思,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璧上有个小瑕疵,我来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璧递给了相如。
相如接过璧,退到柱子旁边,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写信给赵王。赵王和群臣商议,大家说秦国贪婪, 依仗他的势力要璧,说用城换璧是假的。我说,平民百姓的交往还要讲个信用,何况秦国是大国,就更要讲信用,不要因为一块璧有违强秦的欢心。所以赵王派我送璧来。可是大王今天对我很傲慢,把璧传给美人看。大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交换。现在璧已在我手中 了,如果大王一定要威逼强夺,那我就拼着头颅和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了!”说着,就举起璧,准备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十分惊慌,唯恐碰坏了璧,连忙制止,表示道歉。并且命令人把地图拿来,指给相如看,告诉他从这里到那里,一共15座城池,都划给赵国。
相如看出这是秦王的欺骗手段,就说:“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的珍宝。送璧时,赵王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也应斋戒五日,以隆重礼仪来接受。”秦王知道不能强要,只得答应下来。
相如料定秦王不会遵守诺言,就叫同他来的随员化装成平民,藏着璧抄近便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以后,秦王以隆重礼仪在王宫接见相如。相如来了, 义正词严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缪公以来,从来没有讲过信义。这次我也怕受你的欺骗,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去了。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只要秦王你有诚意先割15座城池,那么派一个使臣去赵国,赵王不会不送璧。我知道有欺大王,当死,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十分生气,但也没杀相如,放他回了赵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图片

几年后,秦王又派使臣去赵国。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相会。赵王很害怕,想不去。相如和大将廉颇认为不去是表示懦弱和胆怯,于是赵王决定赴会,相如随行。廉颇则在国内作了布置,以防发生意外。
公元前279年,秦王和赵王相会于渑池。在宴席上,秦王酒兴正浓的时候,轻蔑地对赵王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鼓瑟让我听听。”赵王忍气鼓瑟。
这时,秦国的史官急忙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赴会饮宴,令赵王鼓瑟。“
相如十分愤慨,立即走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请秦王敲敲瓦缶(盛酒的瓦器,可以当作打击乐器),以使大家高兴。“
秦王大怒,厉色拒绝。相如再走向前,跪在秦王面前,捧着瓦缶请秦王敲击。秦王还是不肯,相如愤怒地说:“就在这五步之内,我就可以用颈血飞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拿出刀来,要杀相如。相如瞪眼大声呵斥,吓得侍卫一个个呆立着。秦王害怕了,勉强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叫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们看到此种情景,甚为不快,便挑衅地说:“请赵国拿十五城为秦王祝寿。"
相如也接着说:“请秦国拿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
宴会上,秦王施展了威逼、恐吓手段,不能使赵国屈服。而此时,廉颇又在赵国边境上集结了大量的军队,防止秦国的侵犯,秦国因此也不敢妄动。
回国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大,赵王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给蔺相如好看。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每每让着廉颇,并对人说:“我连强秦都不怕,会怕廉颇吗?我之所以让着他,是因为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听后,感觉惭愧,便有了“负荆请罪”之事,也就是后来流传很广的“将相和"的故事。
赵、秦两次外交斗争表明:秦国依仗它是强国,蛮横无理,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企图损害别国利益,侮辱别国尊严。赵国不甘示弱,赵国有一定的力量,相如以其机智勇敢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赵国没有屈服,“不辱于诸侯",对各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