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三大影响?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20-12-30

最近,证监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并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对于以居民储蓄存款为重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肯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应该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无论是居民直接投资股市还是通过间接方式加大投资,都将进一步弱化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功能

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主要是两种方式: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虽然说,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不是让大家都去炒股,全民炒股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且也不应该再重温那个全民炒股的时代。

我国的资本市场稳定发展,需要股市机构化而不是大力发展散户化,从这一意义上讲,片面地认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就是去炒股肯定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居民储蓄直接进入股市可能面临着难逃亏损的命运。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贸然地引导和鼓励居民将储蓄投资入市,也是对居民储蓄的不负责。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会有一部分居民储蓄针直接投资于股市。

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间接方式可能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鼓励居民储蓄通过参与基金的方式间接入市,是提高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重点。

近几年,我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第一次突破18万亿元,创造了公募基金规模的历史最新纪录;截至到11月底,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公募基金达到1282只,新成立公募基金发行份额达到2.85万亿份,双双创年度新公募基金发行数量和新公募基金发行份额的历史最高纪录;截至11月底,首发规模超100亿份的新基金多达39只,刷新年度新成立百亿基金数量最多的纪录。

同样重要的是,我国私募基金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超过14万亿,达到14.34万亿,私募基金进入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视野。

由于私募基金根据约定进行投资,涉及股市、期货、基金、股权等其他金融产品,而且私募较为灵活,有的私募基金有的时候收益还非常高并不断地创造私募基金盈利神话。但私募基金只是实行备案制度,在监管上没有公募那么严格,而且私募基金的投资有比较强的保密性,大部分私募基金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他所投资的那只私募基金最终把钱投资向何处。所以,从政策层面并不会以私募基金的方式推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虽然是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方式,但并不会成为主渠道。

这次监管部门在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时,明确要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这里已经明确各种公募基金将可能成为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方式。

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虽然大大拓展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可能会提供更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无论哪种方式,对于银行来说,都是脱离传统的银行资金媒体中介而将资金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形成了剧烈的金融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的融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近几年来,以企业资本融通、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增加了大众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迫使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

如今,从政策层面继续加强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将进一步提升大众直接投资渠道能力,这一点虽然对大众值得期待,但对商业银行通过筹集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的传统存款贷款盈利模式会形成强烈的挑战,从而将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进一步转型。

第二,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将会完善资本市场价值投资功能、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这对于商业银行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要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就需要通过完善资本市场要素为居民投资提供长期的、持续的投资价值,同时为居民投资提供有价值的投资渠道和有价值的投资资产,有价值的投资资产将成为未来推动居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关键。这一过程在持续消弱银行对存款的筹集能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变的机会。

一是目前我国已经发展为从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的整体资本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创建的过程都是资本投资方式的拓展过程,也是商业银行存款资金流失的过程,但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也提升参与的能力和意识。

二是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以后,有利于优质资产成为上市公司资产,大大提高上市效率、当然也有利于优质上市资源快速上市,以为股市提供更多的优质资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银行存款流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同时还是银行优质资产的流失过程,银行将从存款资金流失和信贷优质资产流失两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畅通资本市场退出机制,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支持上市公司通过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盘活存量、出清不良资产,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新陈代谢。虽然这一退市过程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有利于为居民投资提供优质的投资资产,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些退市的上市公司可能会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重大的损失?并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保全和退出造成障碍。

四是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以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但同时对银行的资产管理风险也会加大,并削弱银行对居民资产的管理能力。股市的暴利投资时代将终结,好股票的市场价格和差股票的市场价格差距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一方面可能面临向大众提供风险理财的能力被削弱,另一方面可能面临居民投资风险以后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被削弱的状况。

第三,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参与资本市场建设,通过参与资本市场建设实现业务转型

实际上,任何一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在的过程,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如何面对这种挑战、从容应对。

在今年“第11届财新峰会:重建全球信任”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就已经表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也是监管鼓励方向,近期或逐步出台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参与资本市场建设。事实上已经提出了商业银行在面对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建设而进行转型的难题。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参与从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及资本形成的过程,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甚至有可能是商业银行下一步转型的重点。

央行明确:要客观正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占据金融体系“大头”的现状,让商业银行更多参与从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及资本形成的过程当中。比如商业银行普遍在开设理财子公司。最近还有一些可能会逐步出台的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参与资本市场建设。

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资金融通功能和风险控制体系是其他金融体系所不可取代的,在加大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以后必然会弱化银行的融资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建设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近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目前已有36家银行公告设立理财子公司及理财孙公司,包括6家国有行、10家股份行、17家城商行、3家农商行。其中,包括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准开业,还有两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银行理财子公司是以银行的独立法人公司治理机制完全独立开展理财产品的经营管理,与银行体系无论是法律责任还是经营风险建立了完善的“防火墙”隔离体系和机制。但确实又是银行从单纯的存款贷款业务转向资本市场业务的重要机构和方式。

从目前的理财子公司设置上看,理财子公司已经获得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类信托”等综合的全能型牌照要素,成为资产管理市场上唯一能够同时开展这3类业务的最强资管机构,将成为银行参与资本市场和大众投资的重要方式,并由于理财子公司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方式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投资,从而将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附加了直接融资功能。

从未来对商业银行的政策上看,下一步可能会逐步出台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建设的新政策,这也意味着银行可能会具有更多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从而对银行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助力和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大的资本市场空间。

二是如何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普惠金融并通过普惠金融方式支持大众投资?而商业银行将从普惠金融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产收益和优势资产。

近几年普惠金融不断地被提及,同时对各种普惠金融提出了更多的目标和要求,各金融机构也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过去普惠金融更多侧重于相对处于市场弱势的群体,比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过多强调降低融资方成本。下一步则可能在普惠金融内涵上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的内涵恰恰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和资产投资价值的机遇。

首先是让更多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能更加公正地获得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普惠金融将让中小投资者有更多的参与投资的机会,并从普惠金融投资中获得财产性收入。这一点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更是商业银行从普惠金融无中获得更大的资产收益的方式。

其次是以前普惠金融过于强调降低融资方成本,从而降低投资方收益的方式应该转变。未来的普惠金融要考虑资源可获得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平衡。资源可获得性是指应该给那些弱势的、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的需求方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这既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商业的可持续性是指普惠金融的参与方不能仅仅从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向考虑,更要考虑如何通过金融功能动员储蓄转化成投资的持续能力,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的投资能力和收益能力。

其三是强化金融动员储蓄、给中小投资者合理回报成为下一阶段普惠金融必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动员全社会储蓄的方式,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让储蓄更高效率转化为投资,将成为未来普惠金融的重点,也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重点。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不仅仅是削弱了商业银行筹集能力和优质资产的获得性能力,同时也将加大让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直接融资、更多的参与资本市场建设的能力;对商业银行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和发展的机遇。(作者:麒鉴,北京语言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