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到底在哪

 静云堂 2020-12-30

转载:

说起吴国都城,按照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苏州,而且一般教科书标注的吴都也都在苏州。其实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个讹传案例。吴国从吴太伯立国开始,到吴王夫差败国为止,一共历经了667年。这期间吴国的兴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一个国家的版图和国都也大多在这么一个动态的情况下变化。首先,吴国最早的都城不是苏州而是镇江的朱方城;其次吴国在其最辉煌最强大的时候的都城是常州雪堰的阂闾城,同时淹城地区也曾作为过渡时期国都使用过几十年;最后苏州的姑苏台作为吴国都城的历史也只有仅仅将要灭亡的11年,而且还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苏州城,而是在现在苏州木渎镇一带。

  所以我们要知道吴国都城的变迁,首先要了解一下整个吴国的发展历程。吴国一共经历了25世吴王(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徭-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忌-余昧-僚-阂闾-夫差),前面我们说到吴太伯在朱方建都立国,一直到20世诸樊即位,前19世吴国国都一直是在丹徒的朱方,这期间时间长达581年,占整个吴国历史的87%,直到诸樊迁都为止。

  吴王诸樊为什么要迁都?在公元前570年,吴国和楚国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叫“衡山之战”。据《左传》记载,楚共王派令尹子重攻吴,破鸠兹(芜湖),一直打到衡山(横山),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了太伯南奔处南京小丹阳梅里一带。然后楚军被吴军打败,还俘虏了楚国大将邓廖,当时楚国的攻击目标是更往东北的吴国都城朱方,在衡山之战之后,楚国的军队一直推进到现在镇江的丹阳、句容一带,离吴都朱方只有几十里,吴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吴王诸樊即位后,楚军又从长江北岸攻击吴国的外围防线,面对楚国的南北夹击,诸樊是被迫迁都的。公元前559年,诸樊选择了往东南迁徙,也就是到达了现在的常州地区。

  那么这个新都城在哪里呢?在后面著名的吴都阂闾城之前曾经在常武地区有一个过渡性的都城。根据考古发现,淹城作为这个过渡性都城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关于淹城,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淹城所在地曾经是春秋早期中原奄国人因避难而南下的居住地。奄国曾是殷商属国,在现在的山东曲阜奄里。周灭商之后,奄国人随同纣王之子武庚一起反抗周朝,周成王三年,武庚被杀,奄国被平定,奄国的移民南逃,逃到了延陵城南,滆湖之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奄国移民南逃时间约为吴王周章时期,也就是吴国早期,当时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是在江阴武进宜兴一线,这正是吴越两国统治的薄弱地带,属于吴越两不管地区。因此,奄国人逃亡目的地选择了淹城这个地方。

  淹城又称奄君地,是一个三城三河的水寨类型的城池。在淹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独木舟,根据碳14测定,这些独木舟的年限在公元前1000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时间跨度有400年,这说明古奄国移民在奄君地生活了将近400年。这些独木舟是由整段楠木或柏木经火烤后凿成的,这是典型的“刳木为舟”的中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奄国人从山东带到江南来的文化遗物。在淹城发掘出时间最晚的一条独木舟测定年限距今有2600年的历史,这正好是吴王颇高时期。据史料记载,在11世吴王颇高的时候,颇高灭了奄国,后来吴国人在这里建筑城池,奄君地从此就命名为淹城。

  我们再回到吴王诸樊的迁都,诸樊选择的新都城需要有建都的基础和军事安全这两个条件,而淹城也正好满足其要求。淹城曾经是奄人的居住地,有一定的城郭基础,同时南北两面都有很大的军事缓冲地带。是作为都城的理想地点。淹城作为过渡性的都城,正好是故都朱方和阂闾城之间,符合往东南迁徙的线路事实。但淹城三城三河,水域烦琐,不具备建筑城郭的条件,淹城只是作为吴国过渡性质的都城使用了大约45年,历经诸樊、余忌、余昧、僚四位吴王。终于到吴王阂闾的时候,才建造了最著名的吴都阂闾城。

  吴王阂闾即位,阂闾是一位有作为君主,他胸怀大志,立志征楚灭越,称霸中原。首先他启用了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他根据伍子胥“必先立城郭”的建议,建造了在春秋时期规模很大的阂闾城,这个著名的阂闾城就在常州的雪堰镇。阂闾城记载了吴国最强大最辉煌的一段历史,由此一系列美丽、绚烂、精彩的故事也从此产生。史料记载:“阂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阂闾伐楚回,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武进雪堰)。”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一下“吴都阂闾城在苏州”的这个讹传。有学者无视历史事实的存在,认为阂闾城就是苏州城,这都是因为受了张守节误读《史记》的影响。

  苏州现存城墙遗址经测定,时间不超过汉代,近年对苏州相门古木料的测定年代也不早于汉代,同时苏州地区很少有春秋时期的墓地,大多是战国和汉代古墓,从其发掘出的文物也鲜有春秋时期的物件。因此在春秋吴国时期,苏州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越国边缘地带,根本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

  同时我们通过史料典籍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苏州绝对不可能是吴国的都城阂闾城。《吴越春秋》里讲:“阂闾城不开东门以绝越”,阂闾城没有东门,是以现在的直湖港天险作为东门的,而苏州城是有东门的。如果阂闾城在苏州,那么作为越国的绍兴应该在苏州南面,绝越的应该是南门怎么是东门呢?这就是“阂闾城在苏州”的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逻辑悖论。

  我们再来看看史料中关于“阂闾城在苏州”的其他悖论。据《吴地记》记载:“阂闾城齐门北通毗陵”,这个毗陵是指常州城。如果阂闾城在苏州,其北门也就是齐门应该面对的是长江或是常熟一带,怎么可能北通常州呢?而常州雪堰的阂闾城才能北通毗陵,很简单的一个地理常识,如果苏州是阂闾城,通毗陵常州的应该是西门。

  《尔雅》里记载:“吴越之间有具区(太湖)”,如果吴都阂闾城在苏州,那么吴越之间不会是太湖,而应该是作为陆地的吴江和嘉兴了,而只有阂闾城在常州的雪堰,才能使吴越之间隔太湖相望。

  再来看看吴越之间著名的“夫椒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水战。夫椒这个地方有三中说法:一是常州大小焦山说、二是无锡马山说、三是苏州东西洞庭山说,夫椒不管在哪里,都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所以如果吴国在苏州,那么吴越之间的战争只可能是发生在吴江嘉兴一带的陆地战争,吴越的主力怎么可能双双绕道到险恶的太湖里去打仗呢?这是一个很搞笑的历史讹传,这样的讹传使一场正规的战争变成了两帮小混混约好了去太湖里砍人的笑话。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因城故吴墟”,这里记载苏州城是在距春秋吴国200多年之后才建城的。

  吴国在吴王阂闾和夫差期间,军事经济达到了她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西败楚、东争越、北伐齐,终于在“黄池之会”的时候称霸中原。但这个时期是十分短暂的,在阂闾之后的短短十几年,吴王夫差统治时期,吴国就迅速地灭亡了。

  吴国最后一位吴王夫差即位,这是一个“愚而不仁,志大才疏”的君主,他厌恶伍子胥的独断,命伍子胥自尽,同时也讨厌伍子胥建造的阂闾城,就把都城搬到吴王阂闾时期在苏州木渎镇灵岩山上建造的姑苏台去了。姑苏台是吴国在太湖北岸建造的一个军事了望台,后来被夫差扩建为吴国最后的都城。据《吴越春秋》记载:“夫差高而饰之,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贯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别立春宵宫”。然后历经了11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过着奢靡的生活,姑苏台也就随着吴国的灭亡被付之一炬。所以苏州地区曾经作为吴都的是木渎镇,而不是苏州老城,同时这个都城也不是著名的阂闾城,而是离都王台——姑苏台。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吴国都城的变迁。谢忱先生在他的《勾吴史新考》一书中详细地编制了吴国都城变迁的时间、地点和年限等一览表,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

  吴国都城的变迁

  1、朱方城——镇江丹徒(公元前1140年——公元前559年,计581年)

  2、淹君地——常州淹城地区(公元前559——公元前514年,计45年)

  3、阖闾城——常州雪堰镇(公元前514——公元前484年,计30年)

  4、姑苏台——苏州木渎镇(公元前484——公元前473年,计11年)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到底在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