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124条徽州古道,你都走过哪些呢?原来,徽州古道还蕴含着这样神秘莫测的民间故事

 昵称58395974 2020-12-30
徽州境内多山,边境山势更加高峻险要
徽州古道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
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
如今沿途依旧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
 


黄山市社科联、黄山交广联手打造
徽文化融媒体宣传品牌《阅读徽州》可视化直播
新一期节目
于12月24日(周四)15:30—16:30 播出
安徽大学徽学中心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徽学专家陈琪作客黄山交广融媒体可视化直播间
讲述徽州古道的前世和今生
感谢交通银行黄山分行的赞助支持

点击下方视频,跟随陈琪教授一起走进胡宗宪与逍遥岭古道的故事。             

(江南第一关)
 

徽州古道,通俗地说就是指古徽州境内通向山外的石板山路。它是古代徽州人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突破地理所限制,在山环水绕的环境中而开设的交通线路,它包括水路和陆路两种交通线路。今天我们所说的徽州古道是狭义的陆路交通线路,主要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及其相邻地区的交通线路。

徽州古道

徽州古代道路多为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又称为“鸟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古属“一府六县”境内现存的大小古道约124条(段),古桥近千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徽杭古道、徽饶古道和徽青古道等50条,总长度442公里,而保持完整富有历史价值的古道有20多条,这些徽州古道所承载的文化空间中,存在一些具有徽州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陈琪教授带你了解朱元璋与连岭古道的故事

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不少徽州古道已经成为徒步旅游爱好者的首选地,这种既与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寻古徽州文化的“边游览,边锻炼,边体验”的“驴行”方式,成为很多人“绿色生活”的一部分。一条条徽州古道逐渐成为了踏寻徽州商人足迹,探索徽州文化,体验古道风采的经典线路。在这些古道上,他们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朴,享受古道的静谧幽深,亲历古道的历史沧桑,尽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带来的快乐。
 


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石板路已显得坑洼不平,徜徉在古道上,宛若来一次历史穿越,时光也像倒退了几百年。回首那长长的来路,感觉也算是完成了一次与古人时空上的交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文化和历史在这条条徽州古道上流淌着。

事实上,当一次次徒步穿越徽州古道,当一程程山水跋涉而过,我们每个攀登者都有一种抵达彼岸的感觉。隐约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杂;隐约中,那些远山的乡村唤醒了沉睡的古老文明记忆……
 

(清道光《徽州府志》)

 一、徽州古道——一条山区社会经济的黄金通道

徽州地处群山环绕之中,峰峦遮蔽,川谷崎岖。四通八达的古道是古徽州与外界联通的生命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徽州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见证。道路是相隔两地的人们能够进行文化交流、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生存空间的压迫和资源的限制并没有使徽州人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代代徽州人不断向外寻求发展,在河面上、大山中开辟了一条与外界互通互联的生命线。
 

黄山市公路志、逍遥岭(徽杭)古道、塔岭古道

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徽州人与外界的一切交流来往,除了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新安江以及青弋江、阊江等河道水路外,进出互通的道路更多的则是许多翻越崇山峻岭,由徽州府治(歙县)通往辖境属县(歙县、黟县、绩溪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及沟通周边相邻的杭州府、宁国府、宣州府、安庆府、池州府、饶州府、衢州府等地的古道。一代代徽州先人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于是有了这一条条交通要道——徽州古道。根据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黄山公路志》记载,黄山市原有主要古道100多条近千公里,古桥近千座。在当时那种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在崇山峻岭和溪流河谷间修建这么多且好的古道与古桥,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其面对的困难与艰辛难以想象!
 

徽商之源渔梁坝
 
以当时的徽州府歙县为中心,逐步形成九条出境古驿道,俗称“九龙出海”。即一为徽浮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全程200千米;二为徽安古道,从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全程210千米;三为徽池古道,自徽州府城到达池州府城,全程200千米;四为徽开古道,自徽州府城到达浙江省开化县,全程140千米;五为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到婺源县;六为徽泾古道,即徽州府城到泾县,全程94千米;七为徽宁古道,由徽州府城到达宁国,全程120千米;八为徽青古道,由徽州府城到青阳县,全程160千米;九为徽昌古道,徽州府城至浙江省昌化县,全程105千米。明清时,徽商鼎盛,商运繁忙,商贾捐资,陆续修筑,有东至苏杭,西抵四川,南到闽广,北达两京的商运道路。同时,徽州民间自发集资修建府县乡村道路,使徽州古道繁荣通达。
 
山是生命之根,水是生命之源。从古至今,山水胜处有人家,古人行走古道。无论是官道、栈道、樵路,他们都是依山傍水。只要你仔细走走就会发现,每每一个大的徽州村落都是徽州古道的汇集点,他们是古道上一个个天然的驿站。而承载徽州人迈出大山脚步的就是这一条条翻山越岭、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徽州古道是徽州村民上山下田劳作,更是两地经商往来、人员交流的主要通道。这些崎岖山路大大缩短了出山的路程,一批批徽州土产茶叶山货丝绸等物品,经过古道源源不断运往全国等地,一代代徽人也从古道走出大山,走向江浙,走向湖广,走向全国,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以说,徽州古道是徽州人民的生存之路、创业之路、经贸之路,也是人生之路、文化之路、寻梦之路。徽州古道承载了无数徽州人的梦,是徽州文化向周围地区辐射的神经脉络,徽州文化也因此泽被神州。我想,这不只是一条条山路,还代表了一种徽州文化的突围和一段徽州先人创业的辛酸历史。

二、徽州古道——一本饱经沧桑的交通史诗
元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徽州古道很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思古之幽情。这些古道所建年代有早有迟,各不相同,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皆有。徽州古道最早始建于隋唐之际,但绝大多数是在明清两代形成,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歙县箬岭古道:在隋大业十三年(615),汪华起兵,开箬岭古道,统管徽、宣、杭、睦、婺、饶六州。

休宁县右龙岭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是徽饶古道进入景德镇的一条重要道路。

榉根岭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祁门县箬坑乡,因山岭多榉树茂密而得名。据光绪六年《贵池县志》载:“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贼夏章假道榉根岭,寇祁门”。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唐代前后榉根岭古道早已是一条行人来往不绝的繁华古道。
 


榉根岭古道是经过历年不断的修复的过程。圆通庵“榉根岭造养茶亭碑铭”说的更加具体,“此处阻山带溪,为徽池接壤,岭以西去十五里,始恭川李,以东行二十里为箬溪王,又十里则文堂陈也。”榉根岭是“七省通衢,万山耸聚,五十里鸟道蚕丛,攀跻甚苦。”

西武岭古道:连接黟县与祁门,危巅削壁,过者难之。唐代凿石为盘道,宋朝黟人黃葆光继而开拓,始有石磴。清乾隆年间古筑村人孙洪维“捐资群险,躬身省督,阅五年竣工”。

昱岭关古道,始建于五代,为皖浙交界的第一紧要关口,被誉为“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为历代战略要地。

浙岭古道:位于休宁与婺源之间,相传五代时有位姓方的老妪,一个人在岭头常年为商旅免费施水供茶。

绩溪县逍遥岭古道,逍遥岭古道远在宋宝佑年间,由本县大石门人胡旦随山势凿通此路。逍遥岭古道上有一方摩崖石刻,“宋宝祐丁巳年,大石门胡润捐金用工开辟,凿去巉岩,甃(种)成阶级,以便往来,永无危险。”记述了徽杭古道江南第一关开创历史。宝祐丁已即1257年,这方摩崖石刻距今已有763年。

这段碑文佐证了,绩溪大石门人胡润,别名胡旦。胡润在京城为官,南宋王朝建都临安(今杭州),那时山路不通,往来必须绕行歙县,经昱岭关进入浙江,行程多出数日。胡润有鉴于此,捐金用工在逍遥岩悬崖绝壁上开辟新路,缩短了行程,成为通杭捷径。这是早期逍遥栈道的雏形。

婺源塔岭古道:宋初通往休宁黄茅的驿道是由婺源大畈的中平寨,经大畈达休宁之黄茅,由于道路是沿涧前行,十分曲折,洪水暴发时候,经常桥塌路毁。后来婺源人汪绍捐资开路,从芙蓉、对镜、羊斗、塔岭、新岭,俗称“徽州五岭”,直抵黄茅。元末,汪又出资复开拓,塔岭古道基本成型。

徽州古道,因了历史的久远而尤显得厚重,因了古老的传说,每一程诞生的一个历史故事而尤让人触动心弦。徽州古道,犹如一本饱经沧桑的厚重史书,记录着徽州昨日的辉煌和沧桑,承载着无数徽州人的梦想与辛酸。

三、徽州古道——一段神秘莫测的民间故事
徽州古道的神秘,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徽州古道是当今黄山市风景最秀丽、文化最集中、民俗最丰富、物产最特色区域,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之谜等待探索解释,为寻幽觅胜者提供最大舞台。
 

徽杭古道——江南第一关

徽州古道,隐形于神奇灵秀的群山茂林修竹之中,无处不透视着其神秘的色彩。那些高雅的山名、道名,本身就足以令人神奇。至于古徽道始建于何年,起止于何处,有多长,多少条,耗资多少,几时修成,为何人所修,石料从何而来等等,无疑又给人类留下一个个不解之谜。

还有徽州古道上流传着一些神秘的传说,譬如逍遥岭古道的开设,明代胡宗宪在浙江当巡抚时,用一条黑犬往来绩溪与杭州之间传递书信,黑犬颇有灵性,所走的山路是诸多道路中最近的一条。于是胡宗宪就命人跟在黑犬后面,沿线勘修了一条便道,这便是逍遥古道。胡宗宪认为这在江浙一带堪称最险要之处,堪称第一,所以取名江南第一关。
 

朱元璋当年垒的梯田

明代朱元璋在翻越连岭古道时,看到连岭没有树木乘凉,于是从山脚弄来一枫树枝,对苍天说:“苍天有眼,我今天在此栽下一枝,如果我兴国愿望能实现,体谅天下百姓甘苦,就让它生长下来。如果我兴国无望,那就让它干枯了,望苍天明鉴。”说着就将树枝上粗下细倒栽在山头上。上天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愿望,这棵枫树不仅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枝叶茂盛,雄伟强壮。只是由于朱元璋把树倒栽,就变成这树上粗下细的奇特形状。这段优美动人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朱元璋在谷雨岭的璜田与陈友谅展开一场鏖战,因寡不敌众,而被元军打散,朱元璋也被追杀得落荒而逃,一气逃到璜坑口,看见有一个汪公大帝庙,躲入庙内汪公大帝像后,庙内蜘蛛立即结好网,如同原样,元兵追到庙内,只见汪公大帝雕像,蛛网完整,两旁判官、小鬼像眼珠狰狞,形似怒斥元兵样,吓得元兵只好扫兴而去。人们都以为菩萨保佑朱元璋,是个真命天子。

大洪岭古道 

祁门县大洪岭古道原来是从鲍家弄上山的,大洪岭脚下的鲍家弄演目连戏,湘源、燕窝等邻村一带村民都到鲍家弄看戏。戏演到午夜时分要休息,看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得到鲍家弄分送的两个米馃,恰巧分送到湘源郑寡妇儿子头上没有了,看戏回家后,儿子告诉了母亲,郑寡妇十分气愤,让儿子第二天再去看戏时排在前面。可第二天分送米馃的人从后往前发,郑寡妇的儿子又没分到。郑寡妇知道后咬牙切齿,发誓要整败鲍家弄。

话说这寡妇虽深居大山,可夫君是个京城二品官,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大量财产。要想置鲍家弄于死地,可不是件易事,郑寡妇请来风水先生帮忙。这风水先生四处私访,回禀郑寡妇说,鲍家村是个监牢形,大洪岭官道人来人往的商贾官差,兴旺了鲍家村的商业,使鲍家弄经济繁荣经久不衰。如果切断鲍家村的通道自然就败了。

于是郑寡妇在燕窝村新开一条路直通大洪岭,可这新道毕竟路远难走,人们仍然是从鲍家弄来往。郑寡妇又将道路铺上青石板,还是没人走。聪明的郑寡妇让人在老岭脚发粽,在新岭中亭施粥施茶,如此三年,商人官差纷纷弃旧择新,这样鲍家弄没有了人流自然就衰败了。

文化可以不在书本典籍中,也可以不被改造和消灭,而是藏身于普通人群的实际生活中,依附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这样的物质之上。徽州古道沿途的山名、地名、河名、村名、道名,还有一座桥、一个亭、一口井、一汪泉、一块碑、一堵墙,甚或一掊土,也许都能告诉后人曾经辉煌的徽州文化的一些信息。或许徽州古道的历史和文化一直鲜活如初,只是隐藏在某个角落,张望你的到来,等待你的发现。

四、徽州古道——一幅生态环境优美的画卷

徽州古道大多数地处省界市界县界,人烟稀少,生态环境优美。徽州地处黄山白岳之间,位于中国亚热带季风区,其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水均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被茂密,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青山绿水,景点众多,观赏值高。境内山川秀美,生态优美,素有“绿色金三角”之誉。而徽州古道便穿梭其间,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如今沿途依旧峰峦叠幛,竹海成荫、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徽州古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犹如天梯直入云端,与自然紧密相连,和谐相融,构成了一幅幅独特而神奇的风景画。置身于徽州古道,山清水澈,心旷神怡。
 


右龙岭古道位于休宁县鹤城乡,走到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红豆杉、银杏、樟树、枫香、马尾松,石楠、狍皮樟、香榧等,如此多的古树名木,徽州恐怕右龙当数之最,其中,红豆杉、香榧等树种不乏千年古树。古村四周翠峰环抱,徽饶古商道穿村而过,古道两侧是错落有致的有机茶园,五股尖瀑布悬在山腰。翻过右龙岭,岭下第一个自然村就是浮梁县界的汪湖村,这里有原始森林、天河谷,气候湿润,植被完整,从阔叶林到针叶林,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俨然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榉根岭古道和赤岭古道坐落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中,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土壤肥沃富硒,野生资源丰富。沿途峰峦叠翠,古木参天,峡谷幽深,流泉飞瀑,为古徽道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徽饶古道浙岭,虹关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1000余年古樟,冠幅达三亩,被誉为“江南第一樟”。廻岭古道回岭洞出洞口(即为安徽休宁界)右侧有一颗五谷树,是安徽最古老的一颗五谷树。

塔岭古道有个叫百丈冲的瀑布,如一条洁白飞练在青山绿水显得格外的耀眼,从高高的瀑布从悬崖峭壁直冲而下,在谷底的深潭中溅水雾,在炎热的夏天给人带来无限的清凉。

春天的古道在崇山峻岭中,山花烂漫,烟雨迷漫,芬芳兰香,松涛阵阵,流泉飞瀑,听婉转低回的鸟鸣,看傲然怒放的野花,都足以让人沉浸而陶醉。夏天的古道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茂林修竹,清风徐来,满目青绿,或坐于凉亭间休憩片刻,听山涧之水吟唱,好不惬意。秋天的古道在穿村过巷的乡村里,枫叶如火,菊花如金,松树青翠,风景优美,田园韵味,硕果累累。冬天的古道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幅闲适清幽的淡墨素描,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然画卷,一曲恬静安详的流淌音乐。

徽州古道仿佛是一幅天然图画,无论你何时来,大自然的美景都在欢迎您。迤逦的古道、秀美的山水、古朴的乡村、优质的生态、天人合一的徽州被誉为“天然摄影棚”,在你的镜头定格之下,在光影的转换之间,徽州古道抖落千年的封尘,惊艳天下。

五、徽州古道——一座特色物产丰饶的宝库
 

牯牛降——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宝库

徽州境内峰峦叠障、山谷纵横、物华天宝、物产丰饶、资源丰富,驰名品牌众多,既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黄山贡菊、徽墨、歙砚等名特产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原产地,也是华东木竹、蚕桑、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这些徽州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在明清时期徽州“民物繁伙,有漆槠杉林之饶,富商巨贾多往”。

榉根岭、逍遥岭、昱岭关、大连岭古道等,所经山林不仅恩赐有白术、黄连、当归、灵芝、石耳、石斛、厚朴、枣皮等名贵中药材,还惠给有茶叶、笋干、香菇、木耳、毛栗、槠栗、猕猴桃、山核桃、黄山贡菊等名优野山珍。

俗语说:名山名水育名茶。明代《茶疏》中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赤岭古道上的历口镇生产的祁门红茶,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为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好”、“红茶皇后”。谷雨岭古道上的淳安县鸠坑茶在唐时列为贡茶,名镇东南,称“睦州贡鸠坑茶”。徽杭古道昱岭关下竹铺村生产的老竹大方是徽州传统名茶,创制于明朝,清代已入贡茶之列。右龙岭古道上祁门县凫峰镇所产凫绿,为屯绿“四大名家茶”之一,号称“屯绿之冠”。右龙岭古道沿线均为新安有机茶生产基地。

右龙古道的瑶里镇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因是“高岭土”的命名地而在陶瓷圈内闻名遐迩,是景德镇成为“瓷都”不可或缺的要地。

塔岭古道中的砚山是歙砚原料的产地,宋元祐年间,黄庭坚时任国史编修官,奉命来婺源砚山取砚,看到龙尾山一带奇特的自然风光和金星灿烂的龙尾砚,欣然命笔,写下了长达42行的诗作《砚山行》。黄庭坚一路前行感慨很多。特别是对古道的体会很深,为此写出了“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的诗句。

浙岭古道上的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80余家。詹氏制墨不仅“销售于二十三行省”,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今天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的盛景。还有仙铜古道上樵山村自古就生产宣纸的原料青檀皮,有“泾县的宣纸、樵山的檀皮”之说。

赤岭古道上的祁门县历口是祁门红茶重要产地,1915年“祁红”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赤岭古道下面的曾国藩演兵场、点将台等遗迹依稀可辨,徽州菜中的一大经典安凌千层锅又名“曾国藩行军锅”在此出产。以及臭鳜鱼和中和汤两道徽州名菜有渊源关系。

徽州这些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成为古代山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徽商的主要贸易产品,养育着山民,滋润着徽商。徽州商人最初就是从贩运本地特产售卖出去,同时又将本地所需要的粮盐丝等物品从外地输入进来而起步的。
 

撰稿:陈琪

文字整理:方俊

小视频剪辑:方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