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华山哥哥1962 2020-12-30

2008年9月9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A卡口用户在这一天拥有了自己的全画幅数码单反机身——A900。尽管从现在看来,全画幅机身已经和街边的丝袜奶茶一样不稀奇,在那个只有佳能用户才享有全画幅机身的年代,这件事情足以震动业界。因为索尼有了全画幅机身,这意味着——单反业界三足鼎立之势也差不多形成了。

A900并不是一台完美的机器,事实上除了全画幅机身防抖系统和在那个年代傲视群雄的2400万象素的分辨率(记得这个记录直到4年之后3600万象素的Nikon D800发布才被打破)之外,它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优点。做工在同档次的机身里处于标准的水平;对焦系统依旧寒碜(在A77M2这一代机身发布之前索尼的对焦一直是弱项,基本落后CN家五年),只有中心对焦点有十字感应器;高速连拍每秒5张尽管对于2400万象素来说已经很好,但鉴于A900的对焦能力压根不适合拍摄高速运动的东西,所以连拍快不快其实并没有太多所谓;高感1600基本能用(RAW格式+后期,机身JPEG直出高感就是一坨屎)。但无论如何,这是A口的第一台全画幅,所以不买也得买。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再上一张A900带竖拍手柄的标准照。尽管这个手柄我压根就没想过要买,一是嫌重,二是嫌丑——确实丑到没朋友】

2008年10月,我毅然入坑,还记得当时的开票价是18500,在这之前我几乎还没有一笔花过这么多钱。当然,这绝对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全画幅,在数码浪潮席卷世界那么久之后,我用镜头再也不用考虑什么焦距转换系数的问题了。要知道,在胶片时代哪怕是几百块钱一台的傻瓜机都是标准的135画幅……从此以后,所有的镜头(尤其是广角)都恢复了正常,24就是24,35就是35,要的就是这种爽快。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Minolta 24/2.8】拍摄于湖南湘西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A900,35/1.4 G】拍摄于上海老城隍庙

可是,事情并没有圆满。没错,机身和镜头的升级总是交替进行的,当机身上积累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镜头就成了新的怨念。既然全画幅已经能够充分发挥广角镜头的威力,那么,怎么能没有超广角呢?这个问题开始困扰我。在那个时候,A口能够找得到的超广角基本只有两个:美能达的20/2.8定焦和17-35/3.5超广变焦。因为我已经有了24/2.8,再收一个20显得有些繁复;而17-35不仅难找,而且最大光圈并不是2.8,多少让人觉得不爽。所以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等待计划中的16-35/2.8 ZA。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半年之后,我在09年的5月把这个头抱回了家。这个镜头是A口高端超广角的唯一选择,蔡司的小蓝标彰显了它的素质不凡。实际使用下来,16毫米端几乎完美,即使全开也锐度惊人,35 mm端就稍微有些松散,全开略显吃力,尤其和35/1.4 G缩到f/2.8相比一眼就能看出差距来。毕竟一个是定焦一个是变焦,而且35G到f/2.8已经缩了两档,这么比当然是不公平的。

在全画幅机身上,16 mm的超广角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有时候会让你习惯性地把焦距锁定在16,乐此不疲。当然,超广角其实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直这么玩,十有八九是废片。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35/2.8 ZA】拍摄于西藏珠峰大本营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35/2.8 ZA】拍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35/2.8 ZA】拍摄于西班牙龙达

那么问题又来了——超广角有了,长焦怎么办?没错,这绝对是个问题。当时我手里的长焦镜头只有200/2.8 G(Sigma的那个头直接被我忽略了……),在A5D上凑合当成一个300 mm的头来用也罢了,在A900上被打回原形,200 mm的长焦实在太短了。这时候一个声音又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呐喊——我要超长焦。

在当时,A口的长焦选择同样不多(从来就没有多的时候),索尼的新头有70-200/2.8 G SSM、300/2.8 G SSM和70-300/4-5.6 G SSM。第一个同样只有200 mm的最长焦距,尽管这个头骚的可以,被很多人誉为最美形的70-200,但200 mm对我而言已经不太能接受了。第二个……买不起外加背不动,可以直接pass了。第三个确实是个选择,但这种规格即便是加上了个G标也怎么看怎么像个狗头。有人说730G这个头的出现表明索尼已经把G这个标志定位成次旗舰的档次,至于旗舰,当然是让位给蔡司了。抛开这个理论不说,一些评测表明这个头在300端的成像确实有那么一点对不起G标。

再说美能达的老头,超过200并且堪用的基本上也就是300/2.8 APO G、400/4.5 APO G和600 /4 APO G这三个,都是20多年前的设计,尽管有200G的经验,这些头的素质可见不会差,但旧货实在不好淘,并且价格不菲。所以我一直谨慎观望,直到一个巨大而银色的身形出现在索尼的新镜头线里。没错,就是它——70-400/4-5.6 G SSM。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这个头是索尼现存镜头中唯一的两支银色涂装的镜头之一,也被称为小银棍(另一支是大银棍500/4 G SSM)。鉴于740G的二代已经改成了白色涂装,看起来这种颜色以后是绝版了。这个头的出现,让我完全有了新目标,没错,尽管光圈仍旧是4-5.6的狗头即视感,但最长焦距到了400,层次立马就变得完全不同了。经过很长时间的纠结(主要是穷),我在09年的11月终于把它收了进来。从08年10月到09年11月,对我的钱包而言这真是灾难性的一年……

740 G确实无愧于G头的称号,可以说作为一只变焦镜头它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从70端到400端全程全开光圈锐度都极为优秀,完全满足牛头“全开即用”的硬性标准。只是从此我的包里多了这样一个三斤重的铁疙瘩,开始了痛苦的跋涉。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70-400/4-5.6 G SSM】拍摄于上海某公园,本图曾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70-400/4-5.6 G SSM】拍摄于西藏纳木错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70-400/4-5.6 G SSM】拍摄于日本京都

好吧,到此为止了。其实在入了740G之后我真的是那么想的。该有的真的全有了。我已经变成一个超级实用主义者,那些看上去很诱人但我用不上的头一律不买,比如那两支让多少人垂涎三尺的135/1.8 ZA和85/1.4 ZA。24/2.8、200G和SP90都已经出手卖掉,手里仅剩三支头——1635ZA、740G和35G。为什么居然没有从35到70这个焦段的头?因为我发现我根本不用这个焦段。一切都好了,可以安安心心地拍片了……真的吗?

然而并没有。我的下一个镜头其实连自己先前都没有想到过,那居然会是一支鱼眼。16/2.8 Fisheye,这支镜头也是美能达的遗产,没想到索尼居然将它复刻了。我猜索尼只是出于保留镜头产品线的完整性考虑,而并不是真的指望它能卖出去多少。对于鱼眼这种极端非常用类型而没有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头,直接把美能达的现有设计拿来最省事了。而我之所以会对它感兴趣大概纯粹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用鱼眼拍的图片,之后便种下了草。没错,那种极为夸张的视角一度让我欲罢不能。于是在沉寂了将近一年之后,我在2010年9月再度败家……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魔咒再现。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索尼的这个鱼眼头是非常中规中矩的16 mm,基本各家目前买得到的鱼眼都是这个规格。光学素质仍旧是非常扎实,全开除了极度边角之外,分辨率都及其感人。另外抗眩光也十分出色,色散略微有点明显,毕竟是美能达的老头,没有针对数码机身优化。有了鱼眼,能玩出很多新花样,那个独特的视角不是一般的超广角所能相提并论的,用过的自然懂。当然,鱼眼的使用需要一些功底,要看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构图,乱用的话只能出来一堆奇奇怪怪的片子。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2.8 Fisheye】拍摄于新西兰特卡波湖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2.8 Fisheye】拍摄于日本东京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SONY 16/2.8 Fisheye】拍摄于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

好啦,真的真的到此为止了!我的钱包在呐喊。确实,差不多应该够了吧。连鱼眼都有了,还想怎么样?500 mm的定焦长炮?买不起也背不动。移轴镜头?没得卖。大光圈人像头?貌似没需求。那还要怎么样呢?于是我真的歇下来了,安安心心拍片吧。

于是我真的歇了几年,当然其实也没闲着,期间入了黑卡,终于可以随身带着乱扫了。可是到了2014年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没有标头,是不是也是个缺憾?没错,我似乎一直对标头很不感冒。50 mm的焦距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拍风景勉强,拍人文角度不够,拍人像虚化也不是那么给力。所以我一直没想过要一个50的头。可是50除了正儿八经的标头,还有别的啊,比如微距。没错,我突然开始有点想念被我出掉的SP90了。2014年3月份,想来想去,收一个50的微距吧,反正二手也没多少钱。在几个QQ群里吼了一声,转手某个基友就扔给我了,第二代的美能达老头,带对焦锁定按钮,两千出头的价格,就这样吧。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这个50微也有索尼复刻版,不过感觉没必要买新的。还是三十年不变的光学设计,光学素质一流。50毫米的微距比起100或者200能够交代更多环境元素,对于偏爱广角的我来说更合适。其实我希望微距能做得更广一点,比如老蛙那个15 mm还能做到1:1放大倍率的我就及其眼馋,可惜没有自动对焦,这对我而言是个问题。其实超广角和微距这两种头手动对焦都不算难,但我就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坎。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Minolta 50/2.8 Macro】拍摄于家里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Minolta 50/2.8 Macro】拍摄于上海昆虫馆

这个头不仅拍微距,客串一下风光有时候也不错。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Minolta 50/2.8 Macro】拍摄于新西兰瓦纳卡湖

十年:我的Alpha口编年史 篇二:索尼时代:光荣与梦想

【A900,Minolta 50/2.8 Macro】拍摄于西班牙格拉纳达

到这里真的结束了。50 m以后我没有买过新的镜头,当然今后肯定还会买(下一个目标是135/1.8 ZA和死马的35/1.4 Art,反正应该两个都会收,主要是有娃了,以后拍娃和出门旅行必定是两套配备)。

至此,我的索尼时代还在延续。应该说,这个阶段对于我个人的摄影之路不仅是最长的,也是收获最丰的。在这八年里,我成功地把图卖到了GettyImage、把照片写成了书,让书卖到了各大网店旅行摄影类头条,这对于一个业余玩摄影的人而言,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成就了吧。

去年末,随着A99M2的推出,A口的坎坷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我个人的A口编年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什么意思?你没猜错,因为我的A99M2已经到手了。敬请期待系列第三篇:后索尼时代:四年磨一剑,A口仍未死——A99M2开箱简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