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兵临莫斯科,日本为何不双面夹击?是不能,还是不敢?

 图说历史 2020-12-30

1941年6月22日, 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闪电战。10月,德军北路包围列宁格勒,中路大军兵临莫斯科,一支德军甚至打到了莫斯科近郊,踮起脚尖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苏军被打的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大片国土被占领,超过200万苏联士兵战死或者被俘。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红色谍王”佐尔格从东京发回一条情报:日本短期内不会“北进”夹击苏联。苏军最高统帅部立刻做出决定,将驻防远东的30万大军急调回援莫斯科。同年11月7日,苏联红军在危如累卵的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随后直接开赴战场。12月,在斯大林、朱可夫等领导人的指挥下,苏联红军击退德军转入反攻,最终保住了莫斯科。


莫斯科保卫战可以说是二战的转折点,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如果当年日本没有“南进”,而是选择“北进”配合德军夹击苏联,莫斯科之战将会是什么结局呢?倘若苏联战败,德军的矛头必定西转,英伦三岛一定保不住,轴心国瓜分世界的美梦也许就成真了。不过,这终究是个假设,日本最终还是没有出兵。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为何要这么做,是不能,还是不敢呢?


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力“北进”夹击苏联

日本军部高层分为“南进派”和“北进派”,双方一直针锋相对,莫斯科告急,让“北进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问题是,莫斯科保卫战爆发之前,日本78%的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根本无力夹击苏联。想要“北进”,必定得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如此一来,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就会压缩。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与其两手都要抓,不如集中力量在一个拳头上。


日本陆军,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

二战时期,日本的海军力量很强,但陆军现代化程度并不高,只能欺负弱小的中国和东南亚,跟欧洲军事强国没法比。反观苏联陆军,早已实现装甲化、摩托化,不仅配备火力强大的装甲兵、炮兵,后勤保障也让日军望尘莫及。

退一万步讲,就算日本陆军能从中国战场抽身,也不可能进攻莫斯科。苏军一旦炸毁西伯利亚铁路,日军就只能依靠汽车或者步行,穿越冰雪覆盖、绵延数千公里的无人区。在缺乏空军、海军掩护的情况下,日本陆军在苏联铁骑面前就是一只弱鸡,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另外,补给线太长也是个问题。当年拿破仑攻下了莫斯科,俄国人用空间换时间,拉长法军的后勤补给线,硬是把拿破仑的大军拖垮了。日军若想进攻莫斯科,补给线更长达数千公里,还随时可能被苏联红军、东北抗日联军切断,日军不会不考虑这个问题。


“北进”政策,不符合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

日本资源贫乏、人口不足,侵略中国除了掠夺资源之外,还大量抓壮丁送回日本做苦工,以此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然而,苏联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荒凉的西伯利亚既没有粮食,又没有石油,抓个壮丁都找不到人影。

东南亚就不同了,这里有丰富的战略资源,老牌列强也无暇顾及这些殖民地。日本与其冒着风险与强大的苏联开战,还不如利用自身优势,拿下更容易占领、资源更多的东南亚,这对日本而言是最划算的选择。更何况,日本海军实力强大,战列舰、航空母舰样样俱全,总兵力相当于美国海军的80%,在东南亚地区没有对手!


诺门坎之战,打破了日军的“北进”妄想

1939年,日本曾经试探过“北进”,即诺门坎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苏联红军首次实施空降作战、首次实施超远距离连续补给、首次实施电子战和心理战,并采用了各种新战术,尽管经过“大清洗”战斗力严重下降,却依旧给以日军毁灭性的打击。战争结果犹如当头棒喝,让日本感到后怕,从此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当日军在哈勒欣河畔与苏军激战时,希特勒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得知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被德国人出卖了,主张“北进”的板垣征四郎也被天皇骂了个狗血喷头,从此被赶出高层决策圈,“北进”妄想彻底破产。


文末

平沼骐一郎内阁倒台后,东条英机上台,由于陆军在华分身乏术,东条想“建功立业”只能依靠海军将领,山本五十六、米内光政、井上成美等人因此得势。此时,欧洲乱成了一锅粥,正是抢夺东南亚的最佳时机,“南进”自然成了日本法西斯的必然选择。

日本的“南进”军事扩张,宣告西方“牺牲中国、祸水北引苏联”的计划破产,美国在印度支那的利益受损,被迫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随着日美矛盾的升级,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美国被拖入战争后,与中、苏、英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日本因此逐渐走向覆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