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 海:东风追忆

 黄堡书院 2020-12-30

黄堡文化研究 第467期

东风追忆

黄 海


清晨,一阵嘹亮的号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王家河一条沟,也唤醒了铜川老市区的十里长街,勤劳善良的人们随着这号声,开始了一天的辛忙,这嘹亮的号声来自于陕西省东风机械厂,(以下简称“东风厂”)。

东风厂从1965年始建至今,经历了文革和改革两个不同时期,历经两起两落的兴衰交替,忠实的记录着半个世纪来,“东风三代人”艰苦奋斗的辉煌业绩,造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也熔入他们的殷殷梦想。期间的故事感天动地,久久难忘——

1965年,为响应国家小三线军工厂“山、散、洞”的建厂原则,由西安“金属结构厂105车间”和南京“307厂”抽调279人(即第一代东风人)来到了煤城——铜川,在原耐火材料厂旧址上建起了一个军工厂,它的公开身份是陕西省东风机械厂,在铜川叫二号信箱,保密番号为国营337厂,隶属于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陕西省第五机械工业局,后由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承袭管理。制造口径为60毫米和82毫米的迫击炮。在铜川还有个小兄弟叫三号信箱,即陕西省跃进机械厂,保密番号为国营977厂,是制造半自动步枪的军工厂。

建厂初期,第一代东风人,在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厂长铁克(原名:刘长望)的带领下,克服困难,盖厂房、装设备,很快投入生产,形成月生产迫击炮108门的设计能力。正当他们大干快上,为加强我国战备尽力奉献之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

第一任厂长铁克,原名刘长望(1916一1968)

1966年后半年到1967年初,随着运动发展,群众组织分为“219”和“212”对立的两大派,由开始的辩论夺权升级为“文攻武卫”。造反派觊觎着厂里的“82”炮,多次冲击抢夺,都被铁厂长组织的护厂队,阻挡在大门外。但在造反派强劲的冲击下,终因寡不敌众,被造反派抢走了一些迫击炮和步枪。

武斗随即升级,其规模之大,影响之远,震惊三秦大地,传遍大江南北。眼见工厂被抢,生产瘫痪,国家财产遭受损失,老厂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血压升高,突发脑溢血,于1968年2月13日悲愤去世,终年52岁。他的墓地就建在紧挨工厂西边的半山腰上,居高临下,俯瞰着东风厂的全貌。生前身佑,逝后魂系!铮铮铁骨,凛凛正气!初衷不改,可昭天地!

老厂长铁克

文革后期,东风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但由于派性作怪,造反派仍是明争暗斗,生产难以恢复。国家派来军宣队进入工厂整顿,工厂的生产生活秩序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家加强国防建设,东风厂扩大生产规模,先后多次招工,有复转军人,有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工厂人数达到七八百。其中:1970年进厂的二百多徒工(第二代东风人),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年龄小、思想单纯,特别能吃苦。刚进厂无宿舍,他们住工房,睡通铺。无水吃,在厂党委的号召下人拉肩扛修水库,建果园,办农场。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下,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厂子也取消原来的企业编制,按军队设立团营连排班建制,进行练队列、射击、投弹等军训。

1970年11月,东风厂还抽出一百多青工步行700百多里,去郃阳县黄河滩野营拉练。返回途中一名女工脚踝骨折,她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决不坐担架,咬牙走了80多里回到铜川,因而被评为省国防工办系统的“拉练标兵”。

民兵拉练

民兵学习

女民兵

那时,年轻人心红志坚,1973年挖过防空洞,1976年住过帆布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最响亮的口号,大家脏活累活重活争着干,不讲报酬讲贡献!最苦者应数女工,一人带孩子特别紧张,持家喂奶上下班,一路都是小跑。

那时,物资匮乏,吃穿用都要凭票买,工资低,生活苦,但是人们思想单纯追求进步,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大公无私是主流,自私自利受鄙视。

那时,干部工人工资差别不大。厂长是县团级,月工资180元,八级工月工资100多元,比正科级还多。那时的干部清政廉洁,干群关系融洽,干部每周六下基层义务劳动,书记和厂长经常找工人聊天拉家常。

那时,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厂里经常举办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各单位都出节目。记得在一次全厂赛诗会上,其中一首:“遍地诗人坐,漫天飞诗歌,人说唐诗盛,哪有今朝多”赢得全场掌声。

那时,新生事物曾出不穷,24号宿舍6名女工,上班前早到车间扫地、清垃圾、洗棉纱,受到上级表彰。二车间团支部自办图书室,自编自演节目,去部队驻地文艺表演。厂团委还组织青工北上延安参观枣园、杨家岭革命圣地,拜访生产能手杨步浩。去王石凹参观“霸王窑”,去耀县“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等等,经常举行有益的革命传统教育。

铜川2号信箱游行彩车

上世纪80年代初,东风厂又增加了陕西省跃进机械厂(三号信箱)的职工300百多人,职工总数接近两千,技术力量雄厚,又通过购买和自制了大量的机械加工设备,生产能力提升,工厂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一时期军品任务饱满,继生产口径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之后,还生产口径130毫米和152毫米的炮弹头螺和前后段等,为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迫击炮

这一时期,企业效益好,年上交国家利税上千万元。工厂也大搞基本建设,盖厂房,建办公楼,拓寛厂门,大桥,新盖厂医院,职工食堂,招待所,托儿所,大礼堂,灯光球场,职工宿舍等等,还新建20多栋住宅楼,职工的吃、住、行显著改善。到80年代中期,工厂内外草坪绿树成荫,马路宽阔平整。

工厂办公楼

东风厂有了厂徽、厂服、厂歌,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成立了“苗苗”篮球队、文艺宣传队、军乐团、象棋队、职工篮球队、“神剑”艺术协会等等。礼堂每周放电影,逢年过节有大戏,厂工会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和各种比赛,职工食堂经常给职工低价供应时令瓜果蔬菜,每月给单身职工举办生日宴会。工厂欣欣向荣,职工杨眉吐气,兜里有钱了上街买东西也捡好的。说实话,那时东风厂小伙找媳妇,一个比一个漂亮。

任何事物有高潮也有低谷,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国有企业,更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控。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军品任务大减,国家经济调整 “抓大放小”,东风厂生产基本停顿。往日机声隆隆,人忙车奔的景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清和萧条。

上百人的大车间只留十几个人干活,其余的人开会学习,念文件,读报纸。时间长了,念的人口干舌燥,听的人如聆天书。念的、听的都烦了,于是和巡迴检查的领导捉迷藏。领导来了学一阵,领导走了就放羊,谝闲传吹牛皮,聊天打扑克,有的偷着溜回家看娃子、干家务。企业主要领导心急如焚,便和财务科长绞尽脑汁跑贷款,11号发了当月工资,立马又要筹措下月工资,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工厂大门

这是建厂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企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关停并转的紧要关头。是等靠要,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军转民,生产自救”。厂党政工团选择了后者,统一职工思想,坚定信念,闯市场,研新品,“生产自救,找米下锅”。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所谓“找米下锅”,说白了就是“出门讨饭”。全厂人人出主意,想办法,找门路,拉关系,磨破嘴,跑断腿,走遍铜川十里长街,在矿务局中机厂、基建公司等单位揽了一些小杂活,如下料,锻打钢钎,小件机加。木工班还做了几百个单人沙发。实在找不到活的,为了养活人,二车间还包揽土方工程,这些小打小闹,尤如车水杯薪,成效甚微。

东风厂领导班子经过讨论,决定“两条腿走路”,除了继续发挥个人和基层的积极性以外,重点发挥企业机加实力雄厚的整体优势,想大的、干大的,调研市场,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

全厂一盘棋,抽调能工巧匠,曾经试造过“骊山”牌面包车;与陕西省胜利机械厂合作,生产过“玉兔”牌自行车;直到开发了农用车前后桥,给山东文登,河北保定等厂家批量供货,才取得了显著效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艰苦创业,企业终于走出困境,起死回生。

轻微型车前后桥

1998年,东风厂挂靠江西昌河飞机制造公司,成立了“陕西省东风昌河车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路遥”牌小型轿车前后桥。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精密车床,弧齿机,自动焊等加工设备。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由下料、热处理、冲压、铆焊、机加、试车、检测实现了一条龙生产线。主要给“昌河”“柳州”“江陵”等车厂配套供货,质量可靠稳定,数量满足需求,年产量达到二十多万套,产值实现两亿多。“路遥”牌车桥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是东风厂的支柱产业,占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轻微型车桥市场的半壁江山。

轻微型车前后桥

轻微型车前后桥

那几年,东风厂发展规模空前,收购了铜川市通用机械厂,生产小型农用车,兼并铜川市塑料厂、五金厂,扩大生产区,加盖新厂房。职工接近3000人,连家属总人口上万。东风厂升级为国家大二型企业,在铜川机械行业是龙头老大,在省内七个小军工“军转民”的大潮中独占鳌头。

生产线

企业效益好了,道路环境,公益住房各方面上了台阶,拓寛了厂门口通往西山和川口的大马路,新盖了21--32号住宅楼,整修了厂子校校区,规范了教学设施,加盖了新教学楼。考虑学生上学要横穿公路和铁路,来回很不安全,企业自筹资金修建了跨路天桥,命名为“东风桥”,既保证了学生安全,又为当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东风厂的又一次腾飞,比起前一次来,更为艰难和辉煌。

过街天桥

原东风子校大门

经过十多年拼搏,东风厂如凤凰涅槃,经受了市场考验,获得了新生,取得了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破冰进取,永不言败的强大生命力。这一优良传统,必将代代传承,意义深远。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深化,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和国有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民营企业用人机制灵活,且无托儿所,医院,子校,家属等一系列负担,其机制优势,是国有企业无法抗衡的,东风厂也想尽一切办法节能增效,如下岗分流,股份制改造;改变体制,破产重组,公司与工厂分离;停办托儿所,职工食堂;承包招待所,东风浴池;剥离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精减机构,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生产效益稍有好转。

灯光球场

东风市场

 2014年春,东风厂承袭者东昌车桥公司,后继者东风车桥公司资产重组,成立“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陕汽集团下辖子公司,除给集团公司生产半轴等配件外,又开发了“东铭”牌电动车,厂址也由铜川北市区搬到新区。在新厂上班的即为“第三代东风人”,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终于在搏击市场的风浪中站住脚,挺起身,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新厂区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部东风厂的兴衰史,亦能反映出共和国由“文革”到“改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斑斑点点,更是同类军工企业的命运写照。

送别历任领导

笔者为了重温东风人的奋斗创业史,写了这篇回忆录,是老一辈东风人对过去的怀念,我们不是怀念那个年代的落后与贫穷,而是怀念那个年代干部的廉洁与勤政;不是怀念那个年代的极端与盲动,而是怀念那个年代的进取与激情;不是怀念那个年代的僵化与左倾,而是怀念那个年代的正气与清风;不是怀念那个年代一度的群众斗群众,而是怀念那个时代人们之间的善良与真诚。历史客观的评价人与己、是与非,就会得出正确的认知和结论:无论社会如何变更交替,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操作工人

最后,送给老年朋友两句话:“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能做事好,管孙子也好,身体好最好,就是给社会给家庭做了贡献,即使身体不好,也莫悲观,泰然处之,生老病死,大道自然!

二十年制枪炮炼就东风铁骨

三代人造车桥熔入企业柔情

在此感谢:郭世凡、铁烙、李金学、杨艳、郜锦丽、姚亚楠、徐志良、由亚勋、陈长新、秦陇华等新老同事,对我撰写该文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2018年9月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