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国平 孙见喜 马平川在书博会高度评价和谷 杨春风作品《春归库布其》

 黄堡书院 2020-12-30

7月27日下午,辽宁人民出版社举办的和谷 杨春风长篇纪实文学《春归库布其》:中国沙漠改造纪实之旅读者分享活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辽宁省委宣传部领导、辽宁出版集团负责人与本书作者和谷亲切交谈。

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教授马平川,太白文艺出版社原编审、著名作家孙见喜,对《春归库布其》一书所呈现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纯正的文学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和深刻阐述。

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农牧文明史        

 ——评《春归库布其》

李国平

祝贺《春归库布其》的出版并隆重亮相书博会,很高兴与朋友分享这本书的记述和思想。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和谷先生是我的学友、师长,是我敬重的作家。他是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一代的作家,在散文、纪实文学领域的写作,领陕西新时期文学之先。和谷先生有丰厚的阅历,有丰硕的创作成果,我们看他很质朴,为人低调,为文忠实于自己,对人生社会有深切的感知,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

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市长张铁民》,这是和谷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曾经轰动,影响至今。这是解读和谷的一个路径,一个符号。他的写作总是有着民族的忧患,总是有着人间的冷暖,书写老百姓的期朌,也呼应着时代的呼唤。

《春归库布其》这本书,看是命题作文,一定在某些方面触动了他,一定和他的生活生活观、文学观发生了关联,他才会投入激情和理性。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致敬之书。向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向荒凉、向贫困、向追求自身幸福的库布其治沙英雄的致敬。这本书贯穿着深沉的民本思想。

这本书,我们看字数不多,不厚,但却是具有大主题、大格局、大立意之书。

为什么?它具有历史感,人和自然的关系,沙漠的演变,连接着库布其这一自然地理之上生存、繁衍、兴衰、起伏的农牧文明史,是古老中国、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演变史的缩影,具有人文地理的意义。    

它是在世界、全球治沙合理利用沙漠视野下写作,因为有这个参照,才突显出了库布其的典型意义,突显出了中国治沙行为、治沙摸索、治沙模式对世界的贡献。

作品的核心,是写现代人前赴后继和荒漠和沙漠共进退的历史,写一个人和他们群体改造沙漠的故事,作者是把更多的笔墨给予了平凡的治沙英雄。在此,作品呈现出了立体感,站在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高度,笔下展现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背后写出了国家的发展与强大。

所谓大立意的又一层意思是,我们知道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世界的冲突有价值观冲突,世界的大主题除了战争与和平,人类的忧思除了生存或毁灭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贫困和解除贫困问题。全球也有共同的敌人,就是环境的恶化,这个环境除了社会人文之外,就是自然环境。

在当代,生态意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日益成为人类世界面临的一个紧迫命题。如何理解它,这是《春归库布其》的大立意。是通过一个典型,一群人的经年奋斗,通过人和荒沙作为敌人、又作为朋友的这么一个过程,令人信服地的指向了人与环境,人与人自己,良善的地球、美好的前景这样一个大主题。

天地有壮美

 ——报告文学《春归库布其》阅读随想

孙见喜

这本书找对了选题。

因为它助推社会前行,从广阔的时代风云里撷取正能量,从一个侧面注释了中华复兴的内因和外遇;同时,报告文学的现实性拉近了描述对象与读者的距离,书中陌生的故事场景给读者以强烈的阅读期待,特别是以王文彪为代表的人物群像、他们的业绩、他们的新闻,是一次从新的角度探索文学作品塑造新人形象的有效实践。这个选题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个选题找对了作者。

第一作者和谷本身就是著名作家,他四十多年来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多种领域都有不凡的成就。就纪实性作品而言,他早年的《市长张铁民》《音乐家赵季平》《中国百年油矿》等,由此笔力上溯至《柳公权传》,和谷的视觉是从云霞深处探看旭日的初光,从雨幕朦胧中发现远有近无的草色和春芽;他永远能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因素与火种;他不锦上添花、更不落井下石、也不在人云亦云处搁风凉话。他的作品永远都是前瞻的、大视野的,所以他的作品只能属于中国文学的不动产而不是时代车轮碾压后的残片。第二作者杨春风在百度里搜到好多,但从书中可以看出这位作者文字功力不错且有超强的调研能力。

在写法上,《春归库布其》视野宏阔,上溯历史,下探河岳,《春归库布其》视野宏阔,上溯历史,下探河岳,以历史人文勾连现实,把沧海桑田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把苦干与收获写得入情入理。一群大漠之子硬是依靠信念把荒沙丘变成中国绿,精神的作用再次彰显伟力。“库布其”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片曾经的膏腴之地,她的森林和草原养育了智慧的“河套人”;只是到后来,因为干旱和人类的超负荷活动而致生态失衡、而致沙化绝了人烟;对这段地理人文的变迁,作者采用了宏达高远的历史眼光;对这里的现实景况,作者进行了幽烛独照的精细刻划;特别在科技前沿,作者在纵横类比时中西互参;让过硬的事实、诗意的叙述、治沙的哲学,洋溢在字里行间,阅读获得的,是强大的说服力。书中说:一群人在条件奇缺的荒原上植树治沙,缺水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这么多的缺口,其实就是空间,有了空间就有了精神和财富的集散地,老子的“大成若缺”在此有了最好的注释。

当然,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书里边描写了以王文彪为代表的人物群像,他们为了治沙,而科研、筑路、搬迁、禁牧、植树、封育,等等,把黄河的锁边林扩展成庇阴天地的绿色帐篷;使寸草不生的千里荒原长出甘草、沙柳、胡杨、肉苁蓉;在这群人的眼里,天地有壮美,壮美出于豪情,豪情产生于每一株沙柳的根须;他们在沙原上写文章,从一棵草写起,最终完成了一部沙漠经济学的大书;他们把实践上升为理论,这理论指引着一群治沙英雄把史诗般的足迹,延伸到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延伸到澳洲、非洲……

这群有着非凡创造力的中国人,彩绘了黄河故道上的鄂尔多斯,又这群有着非凡创造力的中国人,彩绘了黄河故道上的鄂尔多斯,又在非洲大陆的尼日利亚铺开色彩斑斓的画卷,之后,加纳、肯尼亚、埃森俄比亚等沙漠国家,将陆续唱响绿色的生命之歌,可以想像,由此而弥漫全球的主旋律就是:中国精神!

《春归库布其》是一部档案,纪录的是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一群当代视域下中国人的气魄、中国人的辉煌,承认与否都不重要,太阳什么时候在意过风霜云雨?

马平川发言待续

摄 影:沁 心

  黄堡书院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