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在黑土地上的足迹》(下) |读呂士恒自传随感 作者:沈彼得

 乐桦之声 2020-12-31

作者当年



留在黑土地上的足迹(下)

---读呂士恒自传随感



作者:沈彼得  主编:江南雨19

吕士恒

      《吕士恒自传》,令我感慨和联想最多的还是北大荒的人和北大荒的土。土地和人类的结合,便造就了几代人的人生和几代人的社会和时代。    北大荒,按我现在的理解,除了当年"建设钢铁长城″为字头的,兵团建制下的六个师以外,还应涵盖东北地区广袤的荒原和以前从没被开垦过的处女地。    

      北大荒是块沉睡的大地,也是一块神奇的大地,更是几代人为之奉献青春和岁月的大地。在这块大地下,留下过"老毛子″的足迹,留下了日寇的铁蹄和脚印,也留下过当年"胡子″们的残暴和血腥,当年的日寇,为所谓的"共存共荣,长治久安″,曾在这块土地上建有无数个所谓的"开拓团″"拓荒团",以达到长期侵吞和霸占的目的。

      无数战友都曾参观过"虎头要塞"及其厐大而精到的內部军事工程。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在三岔路,四平山挖掘战壕时,在有些地段,还能看到当年原有战壕的陈迹和遗物。    黑土,也是一块能诉说历史的土地,在她的背后,是中华大地,支撑她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记得珍宝岛战役不久,也正值兵团建制后的第一次整建党期间,我有幸随焦颖政委一行去宝清瞻仰"反修烈士墓",使我懂得了,这块土地,不只是种出了粮食,还流下过无数人的鲜血,其中,也包括我们知青。

       北大荒, 白色的是雪!黑色的是土!红色的是血!      当我们每凡提到北大荒人时,时常最先想到的便是知青和老铁兵。    有时,我脑海中时常冒出一个并不"规范″的瑕想,总觉得这片黑土地,很像是祖国大地的一个缩影,这里,能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起源,在这块土地上,有很早就在这里"闯关东″的群体,有远早于"知识青年"之前的"支边青年",也正因此,黑龙江的无数知青家庭,祖藉上都和山东密切相关,一代又一代,在这里书写人生,书写历史。   

       在工程队编撰的《工程队,我们心中的家》中,我有过一篇《迟到的忏悔》,当年,像老班长吴明亮这样一个当年的四囗之家,几十年来,已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几代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繁洐生息,我站在他家"全家福″的大合影前,陷入无限的沉思及瑕想,令我对老北大荒人更加肃然起敬。"忏悔″也是我自身的迟到的醒悟。    

      《吕士恒自传》,让我们看到了知青和老铁兵以外的一些人,在北大荒的经历,以及他们为北大荒,为黑土地所作的奉献和担当。一个人,身份的不同,身境的不同,对历史背景,在理解和认知上是各不相同的。  

吕士恒(右)当年

        呂老,作为一名老大学生,当过农业技术员,当过机关领导,当过学校的校長,一片热土,一旦注入了知识,一旦注入了文化,将充滿生机,充滿活力。吕老自传,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都是活生生的一段人生经历,催人奋发,令人鼓舞。

    社会,时代的文明进步,都是由一代代人的青春岁月和人生沧桑铸就的。    人世,什么最珍贵,你的人生经历最珍贵,你踩过的足迹最珍贵,你曾经经历过的磨难和沧桑最珍贵。你未必载入史册,你未必有过太多的荣耀和光环。历史,也许并不注重过程,而只是关注结果,而历史的贵重,却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足迹和过程之中。

    二O一六年夏,我们返回迎春时,当时的郝场长曾问起,"当年为什么要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认知和解读,哲学家有哲学家的认知和解读,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认知和解读。历史,有时需要"回放″,甚至"重复″,甚至"循环″,知青,从"上山下乡"到"回城返城″,黑土,从开荒,垦荒,拓荒到"休耕″"轮作″和"退耕还林""退耕还原"一样,应该说,都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对我们广大知青而言,我们奉献的是青春和岁月,我们收获的是人生,是北大荒人的精神和品质,我们收获的,也有战友和友情。黑土,醒了!我们,走了!我们一直走在路上!我们从没有过任何停歇! 

     时代,社会, 后人,将永远铭记那些为北大荒,为黑土地撒下过热血和汗水的人们!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有关"七君子″的一段美谈,这里的"七君子″指的是当年南京农学院七名毕业生自愿投身北大荒建设的故事。

      谓之"君子″者,当属"士之杰才″"众之楷模″。    正如此前所提及的,《吕士恒自传》並无太多的豪言壮语,並无太多的警句铭言,所记载的,只是一段经历,一片足迹,但正是这些经历和足迹,为北大荒这块黑土地带来了新的丰彩。 

汪炎炳,当年提出了少耕免耕的想法,在北方十四省市农学高等院校耕作教材座谈会上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引用。 

      胡家騄,    使当时的粮豆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当年的八五二农埸成为黑龙江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程全生,    学农的离不开土地,北大荒等待我们去开发,我要在边彊干一辈子。

      宫英堤,    己把自己的幸福和理想都放在金灿灿的小麦和黄澄澄的大豆中去了。 

吴枫,    只要没有剝夺我为北大荒建设的权力,我就要为建设垦区而出力。    

      一九七九年,中国青年报社对北大荒七君子事迹作了专题采访。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国青年报以头版头条以"美好的年华应该怎样度过″为题,长篇报导了北大荒七君子事迹,鼓励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功立业。同年五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报道,同时,黑龙江日报等省市党报也相继转载,並引发强烈反响。

    历史需要回顾,历史需要反思,历史也需要沉淀和凝聚,历史,更需要升华!    迎着夕阳,迎着晚霞,知青们,都老了!    有些人离开了北大荒,有些人永远留在了北大荒,返城后的知青,当你为生计而重新谋生的时候,当你为"顶替″"下岗″而彷徨,迷茫和困扰的时候,当你为"长薪″"提职″和"不断进步"而奋发拼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唯有这北大荒的经历,才是我们人生的精华。

      聚会,有同学聚,有同事聚,有亲朋好友聚,有邻里聚,唯有北大荒的战友聚,最难以忘怀。因为, 我们相识在那个年龄!我们相遇在那个年代!北大荒人, 生命的火花,将永远在这片黑土地上闪闪发光!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回忆, 可能留下点点余晖, 但,留在黑土地上的故事, 永远是超世纪的话题! 

作者简介

沈彼得 ,上海知青。上海市六六届高中毕业,一九六八年八月赴黑龙江三十三团。历任工程一连付班长,班长。武装值班营值班二连文书,军械员。水利工程队会计,司务长等职。华东石油学院即原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毕业。先后在公安,司法系统从事相应的专业及管理工作。于07年退休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