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讲了太多学习的意义,却越来越讨厌读书

 外面都有啥 2021-01-01

        大半夜,楠爸给我推了一篇推文:北大教授给新生的演讲: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是今年北大七十岁老教授郑也夫,给他们系一年级的本科生做的一次演讲,目的很明确,虽然这些孩子在国人眼中是了不起的精英,在老教授眼里,却是一群通过十二年:异化了的通识教育,心里早已经没有了对于学科兴趣的孩子。老人家,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在北大的四年,抓住最后的机会,建立起自己的兴趣。从而才会有充满自己人生意义的一生。

        我不知道楠爸,有没有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朋友们有兴趣也去网上搜一下它,楠爸就是读了,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理解这篇文章的,我却有深深的感触,因为我一直在和我的朋友们强调,通识教育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我心中有两位伟人,前些天楠楠和她的朋友丝雨回来说起过,就是在清末的时候,有个老师问孩子们,读书的目的是啥,我心里的一位伟人站起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同学们也深为佩服,关键是他老人家,一生也真是这么干的,最后用一个词来总结:鞠躬尽瘁。我问她们两个小朋友,为啥读书呢,他们回答是学书上的,怎么高大上怎么来。其实,私下里我知道,他们心里是讨厌的,只要让他们去选择,那么读书学习这种事情,那一定是不在选择之内的。

      大家也许听过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也都以为是老人家的话。其实原话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出自《奋斗自勉》,写于1917年那年他二十四岁,与十二岁的前一位伟人相差一倍。他们的人生追求,也一生没有变过,所以光芒万丈的人,是后一位。

        是的,他们的人生都是伟大的,也都是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做出过永不磨灭的贡献的,所以他们都是伟人。不过,他们人生追求却是非常不同的。

        为中华之崛起和为了其乐无穷,想一想,对于一个人而言,哪个听起来更好一些呢。要知道,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到内部或者外部驱动的。要是一个事情,干起来其乐无穷,一个事情,只是因为做这个事情有意义,比如老板说,要多加班哦,你的加班会对我们的社会多贡献一些价值,你心里是不是跑过不少的羊驼呢。

        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干起来其乐无穷,比如你老板发现你在上班的时候加班玩游戏,还占用公司的资源,他跑过来说,同学,这是上课,你怎么看课外书呢,嗯嗯,有一些乱入了,不过,这其实就是你孩子面临的情况。你会不会感觉你和你的孩子心中的想法是一致的呢。

        为啥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就是,一个是来自内心的驱动的行为,一个是来自于源于各种被赋予的意义:读书将来对社会做贡献,读书以后可以有好工作,读书可以……,实在不行,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吧,其实,孩子也是愿意读书的,只是他们喜欢读的书,你又会一把抓下来,丢一边,嘴里跑出:课外书!等课本和作业弄完了再说。

        可是,那有完的时候吗,要知道,期末考试,考97分,满分100分,你都要黑着脸和孩子分析那三分为啥就丢了呢,是什么原因呢,你手里出来的活,不要说老板,你会给自己打一百分吗,大概率不会吧。那为啥要求人家就要一百分呢。是的,这就是你心里的意义,也就是一百分对于你的意义,加到孩子头上去了,不过讲出来却是各种为孩子好。

        弯弯这两天,我推荐她读《天龙八部》,这是她读的第二部金庸的书,我问她最喜欢谁,她说喜欢段誉,我问为什么呢,她说其他的主人公都活得太苦,只有段誉,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会一直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也是我喜欢段誉的原因。

        说起小说,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让孩子有时间多读一些小说吧,最好是在孩子的黄金时候读,千万不要等到学业紧张的时候,突然被别的同学引起了兴趣,就麻烦了。小说这东西,绝对是提升了解世间百态,各地风情的绝佳方式。

        最后,好像写多了一些,重提一下:把各种事物的认知丢向孩子的时候,要先想想,怎么样才能够吸引起她的注意力,然后,引起她的兴趣,这才是通识教育(本科以下)的最重要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