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1231教学手记——为什么做了很多题,语文成绩还是没提升?(二)

 晋诺工作室 2021-01-01

二、大手大脚型

阅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则,用梁实秋先生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引述的徐锦澄老师的一句话说:我一眼把你看到底。当然,能一眼把文本看到底毕竟不容易,如何才能把文本一眼看透呢?

这需要我们迈出整体性阅读的第一步——读脉络。

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应用类的文章,只要是组织成语段的文字,我们就要理清其本的脉络。

如何理清脉络?

从大的方面来看,大概有这样一些因素:段落、层次、结构、顺序。

从小的方面来看,大致有:言说角度、言说倾向等。

下面仅就几个大方面来说一说。

一般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其表述角度的转换、语意层次的延伸,都有关键性的句子标注,这就正像地界一样,好文章的“地界”是非常清晰的。这就要求阅读者有有关注这些“地界”,经过不断的阅读训练,对各种文本中的“地界”有了一种直觉性把握的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一眼把你看到底”。

然而,很多同学,并不是有意识地在去关注,在去寻找,而是碰上就碰上了,靠阅读的运气,而不是靠严谨的阅读梳理。他常常会忽略掉很多环节,本来非常严谨完整的文本逻辑框架在他的眼中成了支离破碎的一堆。

我们还是以《线条之美》为例。

这篇散文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1自然段,通过写一个瓶子,而表达对线条的喜爱。这是开篇。

第2自然段,写线条的产生及其内涵:可以寄托我们的理想、情感和审美;语段的最后一句就是核心句。

第3自然段,依托中国画、自然景物、文学作品表达线条的变化无穷及通过线条刻画美的瞬间并承荷作者情感的特征。

第4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由上一段过渡到下一层意思,即线条之于艺术的价值——线条是各种艺术的核心因素。本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语段的观点句。

第5自然段,从人体角度谈人体展现出优美的线条。

第6自然段,语段第一句话“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便是语段的观点句。

以上简单的梳理,按照道理,读到高中的同学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请看,原试题的第21题: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有同学的解答是:

1.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

2.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3.牵动人的神经、形成视觉的叠加、听觉的驻留;

4.传递各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

显然,这个同学也找到了依照题目要求解读文本的思路,但从他的答题上可以明显看出来,他梳理脉络的阅读视点是散乱的,不是严格地从开头向结尾逐段梳理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像一些语段没有观点句的时候,仅仅只能抽取原句来代观点句,并不是基于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归纳等。我把这种现象叫“大手大脚”病。

整治“大手大脚病”应从语段阅读开始,对于个表述不那么完整或是根本没有中心句的语段,能否自我归纳提炼其核心语意,把每一个语段读清楚,才能准确理出整个语篇的脉络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抱着读文章的心态来阅读,而不是本着所谓的“筛选信息”的目的去读书。“筛选信息”的阅读方式败坏了中学生的阅读素养,让一大批学生不再关注文本的基本表达,而是以“掠”“飘”“飞”的方式从文本上“浮”过,这样长期的阅读习惯,导致很多人无法再平心静气地读书了。

心乱,心急,大手大脚的手病就不奇怪了!

三、方向不清型

这道题究竟该怎样答?

2020年天津卷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小题是一道很有创意的题:

22.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显然,这道题需要理解前文的“审美角度”的基础上来完成对这首小诗的鉴赏。查了一下《语文学习》,解题者给的阐释可能是参考答案上的:

22. 运用角度,合理解释  探究主题   语言表达

网上搜搜,结果全是这个说法。

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这个题没有一个人给做个样子呢!

这个题不好做。

什么是“审美角度”?《线条之美》有哪些审美角度?“参照”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清楚,这个题就没法答。

“审美角度”,简言之,就是看待线条之美的视角。文章从线条与艺术、线条与人体、线条与思想精神的角度展开结线条之美的探讨,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对这首小诗,当然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解读点评。

当然,“参照”并不是原本本的迁移,而是借鉴,而是化用。因此,只要从线条与某某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评价这首小诗即可。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小诗到底写了什么。

“一条力的弧线”,力的弧线,可以是什么呢,它可以是挥舞斧头的弧线,可以是交警指挥行车摆动手臂的弧线,可以是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往高处抛砖头的弧线……这些全是力量的代线,诗人,只选取了一条弧线便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行为,劳动之美正是“脊梁”的内涵之一。

“一道破土的犁圈”,这个对于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来说,理解有些困难。所谓犁圈,是农民耕作的时候,犁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从田地中间犁起,然后绕着中间犁出来的犁沟向外一圈一圈地耕作;还有一种是从田地的两边开始犁,逐渐向中间靠拢。第二种形式,犁地的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画了一圈,所以称之为犁圈。诗人用破土的犁圈,来表达劳动的成果,这道道犁圈,就是一条条线条,蕴含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这不正是脊梁的又一内涵吗!

“一条飞来的彩虹”,彩虹,如桥一般,弓形的,正是脊梁的象征,因此,用“一条飞来的彩虹”来形容脊梁的形态,它光辉艳丽,飞舞灵动,写出了脊梁的形态之美。

“一架厚的青峦”,远山是以线条的轮廓呈现的,那么这里厚的青峦并不是为了描绘脊梁的形态,而是用山的形态来揭示“脊梁”们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像山一样沉稳、厚重。

由此看来,这两四句诗,都是以线条为基本表达方式来构筑“脊梁”们的劳动、收获、形象、品质的,这与《线条之美》具有天然的关联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示例:

①从线条与劳动的角度看,小诗用线条呈现了劳动的形态,比如,用“弧线”这简洁的线条刻画出劳动的力量之美;用“犁圈”这个大地上的圆形线条,描绘出劳动的成果;简单的线条含无限的意味,巧妙地表达了劳动之美;

②从线条与“脊梁”的形象角度看,小诗用线条表达了“脊梁”的美好形象,“一条飞来的彩虹”,既刻画了劳动者的动态美,又赋予“脊梁”五彩斑斓的形象美;

③从线条与“脊梁”们的精神品质看,小诗用轮廓性线条勾勒了劳动者之“脊梁”的内在精神,把“脊梁”比做一架厚的青峦,揭示了劳动者内在精神的沉稳与厚重。

但很多同学,弄不清命题的要求,找不到思维方向,无法把阅读文本与鉴赏文本关联起来,没办法,只好乱说一气,我把它们归为“方向不清”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