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需要的,正是我们关注的 | 造就Talk年度精选

 造就Talk 2021-01-01

《牛津英文词典》首度在2020年结束之际选择不选出年度词汇,称这一年为“无法用词语巧妙概括的一年”

史无前例的2020年,病毒的肆虐、科技的反思,以及波澜诡谲的国际局势,都让2020年在历史的的注脚上变得极其错综复杂。

2020年,造就持续关注着科技文化设计领域的人与事,也希望透过对这些领域的持续关注,让所有读者意识到:

即使世界风云变幻,时代波澜诡谲,依旧有无数个个体在以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个世界往好的方向前进一步,他们依然在关注着那些值得被瞩目,被看见,被讨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精选了2020年的造就刊载的10个精彩演讲内容,作为我们今年的注脚。


01



王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我们常常在讲智慧城市、智慧街区、智慧门禁,甚至智慧公厕。在所有的事物前面都加智慧两个字,恰好证明了我们并没有理解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数字化、数字经济已经被讲得太多,多到大家都不知道这几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从城市运行效率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指出了当下数字化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以数据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二是用更少的资源,来换取更高速更规模的发展。


02



韩璧丞 | 脑机接口公司BrainCo、

新型脑控义肢公司BrainRobotics创始人兼CEO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虚拟世界中《赛博朋克2077》让赛博格、人体改造大行其时,而现实世界里埃隆·马斯克让脑机接口一词从实验室走进了公众舆论视野。

脑机接口、赛博格,义肢改造……

当我们在兴奋中夹杂着未知的恐惧探讨这些话题时,脑机接口实际上已经在走入一些人的日常。韩璧丞所代表的脑机接口“非侵入式”流派,让许多残疾人重新获得了完整的生命体验。


03



贾阳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

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2020年,中国首个发向火星的探测器“天问一号”出发,预计在2021年着陆火星。

火星一直受到人类的频频关注,从神话故事到娱乐电影,再到航天探测。“天问一号”火星车副总设计师贾阳,在造就的舞台上进行了一场400年后的幻想:我们要在火星上开奥运会了


04



叶叔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时年93岁的叶叔华院士,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她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谈起过往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她曾参加过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大胆又冒险的科学构思:在中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技术、亚太空间动力学计划……

在今天来看她的许多决定都是正确的,为之后嫦娥一号等航天工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笑称自己非常“大胆而鲁莽”,至今她还在积极推动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计划等航天项目。

在她的讲述里,可以一窥她的豪迈风采。


05



闻玉梅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疫苗是控制疫情的希望,作为国内研发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至今仍然活跃在抗疫科研活动中。

她指出,想要在这场病毒的战役中取得胜利,科技仍然是最有力的武器


06



戴锦华 |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文化研究学者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人类的一半是女性,我们在讨论女性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在讨论人类的一半。我们必然是在以某种方式整体地去触碰今日世界。”

妇女解放运动200年,风起云涌100年到今天,女性仍然没有创造自己社会性的模板。”

“一旦进入社会性表述的时候,女性要么就是花木兰式处境,要不然她就必须在她的社会表达当中,退回到女性的模板、或者女性的规范之下。

2020年的性别议题极其火爆,也在造就WOMEN大会上,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将女性问题放置在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坐标中,重新打开了我们认知和探讨性别问题的视角,并呼吁着新的可能性:在资本与男性逻辑的陷阱下,女性如何能创造出未来新的可能性?


07



梅若 |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主任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2017年,梅若和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北京、上海、济南、天津等地跟拍采访了大概100多位家政女工,举办了一个大型纪实展览。

家政工是没有历史的,当有条件让她们的历史、她们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来呈现她们?

展览里有一面墙,全部都是家政工手的照。她们劳动的手,用劳动工具的手,劳动对象的手,那些粗糙的手,关节非常大的手,暴露的手。

另外一面墙是什么,梅若及团队给她们拍了一个正面免冠的肖像,用这个展厅里面最大的尺寸来放大,让所有人经过的时候,去看到这些平凡的、朴实的、没有名字的家政工,她们也有自己的历史。


08



柳冠中 | 清华大学资深责任教授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我们连关于工业革命最基本的观念都没有学到,只学到了看得见的皮毛,思想还长期停在小生产时代。

“双11刚过,双11买了多少东西,真有用吗?我问清华的学生,前年买的双11到现在还没开包,你为什么要买?每天刷屏,今天没快递,总觉得少一点东西。

工业革命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分工前提下的合作,日本一家螺钉厂,上到飞机,下到塑料玩具的小螺钉,就这一家做。

他们提倡隐形冠军,而工业化的思想就是大家都甘做分工,但是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产业链,不是企业产业链,而我们这些观念都没有学到,我们学到了都是些看得见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思想长期在小生产时代,大家忘了,这个时代已经到了21世纪了,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我们工业化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09



王澍 |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个获得者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在对科技发展与现代化原教旨般追求的当下,王澍反问道:我们做设计,尤其是做酷炫的设计,是为了消灭我们的生活吗?

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设计建造中,王澍把目光溯源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在其中寻找到设计的基点。

“当你真正接触到这些作为材料的泥土,开始劳动时,你会发现你对中国自己文化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因为中国文化,不是一个理论在先的文化,而是在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所以中国文化下的建造,总是把材料作为第一考虑。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做法,你要亲手去接触、去体验,你的整个意识才会发生变化。

这时候,所谓的设计才开始发生。


10



王受之 |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

#点击图片观看演讲 

如果疫情与人类将于共存,今天的工业设计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设计师如何通过洞察这种变化做出更前置的预先判断,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王受之敏锐观察到了疫情之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果我们做设计的人还是满足于前新型冠状病毒时代去考虑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突破产品设计的下一波。

我觉得全球一定有人在做这个事,谁先做这个事,就有可能变成工业设计下一步的一个发展。

这一点我在心里耿耿于怀,我希望用一个平台来告诉工业设计师们,这说不定是你们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最重大的设计突破机会。”

我们用这10篇演讲作为2020年造就的注脚,2021年,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李莹;设计 | Billy
版面 | 田晓娜


互动话题:感谢你的在看、转发、评论,2020年,你在造就看过最好的演讲是什么?

每周评论区,被zan最多的评论者,将获得造就送出的书籍一本。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