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

 花甲毕然 2021-01-01
刊物简介图片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JTCM)于1981年创刊,为季刊。曾用名为中医杂志(英文版)。2010年入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改为双月刊。[18]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于1995年创刊,为季刊,2009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改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SCI-E)、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CA)、荷兰《医学文摘》(ExceptaMedia,EMBASE)、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Journal,VINITI)、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InternationalPeriodicalsDirectory)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同时被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清华数据库)收录。根据2012年6月28日汤姆森公司公布的2011期刊引证报告,该刊影响因子为0.799。[1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于1981年创刊,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PD),《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等多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该刊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与专项基金"资助;7次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2003-2011年连续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2001年度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3次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次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

家庭中医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科普月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当代名医、专家门诊、常见病防治、家庭药箱、颐年有道、药膳食疗等栏目。《家庭中医药》杂志荣获第一届(1995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和第二(1999年)、三届(2007年)、四届(2012)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2003年、2007年连续两次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集体。200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称号。[21]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创刊于1991年,为双月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2]

中国中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在国际上,被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Previews),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美国《史蒂芬全文数据库》(Eh),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数据库》(Scopus),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被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60种分文摘列为来源期刊。 据2015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复合总被引频次21199,影响因子1.860,基金论文比0.89,年下载量达到58.06万次。据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总被引频次9078,影响因子1.205。该刊各项期刊评价指标在我国中医药学及药学期刊等领域均名列前茅。[23]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创刊于1960年,为双月刊,属于中医药文献检索类期刊。该刊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三次获全国检索期刊一等奖。[2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是以报道、介绍中医药方剂为主旨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曾多次被评为"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优秀期刊";目前,在中国国内被收录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许多国外数据库所收录,例如美国《化学文摘》等。2016版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力指数(CI)排名3/123(中医药类123该刊中排名第3);影响因子1.62,总被引频次15664(万方数据2016版)。[25]

中国针灸创刊于1981年8月,为月刊。该刊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曾先后获得二等奖、一等奖。在中医药105种期刊中,2009-2010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5/105,A+)。2011年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2008、2012年均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该刊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精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俄罗斯文摘》(AJ)等数据库收录。[26]

中国骨伤于1987年创刊,为月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来源期刊。同时,亦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27]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创刊于1978年,为月刊,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变更而来。该刊于1996年8月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2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收录;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入选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于1990年在《国外医学》系列第一次质量评比中荣获二等奖。1995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28]

世界针灸杂志创刊于1991年,为季刊,有英文版、意大利文版、葡萄牙文版。该刊已进入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中荣民总医院、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法国国防部、牛津大学、韩医研究院、庆熙大学、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国家和图书馆。《世界针灸杂志》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12年起被收入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全文数据库。[29]

中医杂志创办于1955年,其前身为《北京中医》,1955年更名,为半月刊。有英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韩文、法文等9种外文版及海外版,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中医药类学术期刊。1992-2012年连续6届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2011年位列科技部评选出的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外多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俄罗斯文摘杂志》、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及WHO全球医学索引等。英文版于1982年被美国医学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收录,2010年3月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收录期刊。[3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于1994年创刊,曾2次获得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200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先后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IndexofCopurnicus)、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Abstract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PD,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esternPacificRegionIndexMedicus)及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Abstracts,CentreforAgricultureandBioscienceAbstracts)、英国《全球健康》(GlobalHealth)等诸多中国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31]

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为双月刊。2010年,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针刺研究》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基础研究影响因子在140余本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中均位列第一,其复合影响因子在1300余种医学类刊物(包括西医和中医)中位居第五。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针刺研究》影响因子居中国医学类期刊之首,同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授予《针刺研究》"201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针刺研究》是针灸专业刊物中唯一同时入选中国国内几个数据库核心库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另外,还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包括MEDLINE在内的MEDLARS数据库系统、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文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32]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