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文艺生活丨中式插花历史文化溯源!

 舍神舍神 2021-01-01
近年来,多部古代题材影视剧中都出现了中式插花的身影,其俊逸的造型美和雅致的意境美令人耳目一新。其实,中式插花源远流长,古籍和诗歌中有诸多记载,更是有专著流传于世。不同于西式插花的花量大、色彩绚丽,中式插花以借花抒情、托物言志为特色,色彩淡雅、清新朴实,更加崇尚自然美,追求意境和韵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中式插花史吧~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插花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诗经》和《楚辞》中就有折花相送、装饰花的记载。《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男女折芍药赠予对方。《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说的是佩戴香花。《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说的是以花饰体、以花饰车;“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说的是折枝鲜花表相思。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供花也传入,即佛教徒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这个时期出现了现存最早的插花影像记载——河北望都一号汉墓1952年出土的东汉壁画,圆形陶盆内盛净水,六朵红花均匀地插在陶盆内,原始质朴。

东汉墓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的文字记载。北周庾信《杏花诗》记载了春天折枝用“金盘”插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了众僧用铜罂盛水插花供佛:“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雕刻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带众人供佛的场景。其中一名贵夫人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搭配莲蕾、莲蓬,身后的侍女则手捧胆瓶。
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以宗教插花的形式为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花材多选取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

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局部

隋唐时期,插花开始普及和兴盛,买花卖花随之出现。白居易作有一诗《买花》,其中便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花数”。
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主要以宫廷插花的类型流行于宫廷中,更加注重形式美。花材以花形硕大、色彩艳丽的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每年牡丹盛开之时,皇宫中都会举办插花会,并焚香、饮酒、吟诗以欣赏,这种欣赏方式称为“香赏”“酒赏”。《清异录》中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于每年的“花朝日”(2月15日)都会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在花器方面, 形成了瓶花、盘花、篮花、缸花、筒花、碗花六大容器插花形式。五代郭江舟发明了占景盘,即在盘内平底上铸上若干个细长的铜筒,用时逐个添满清水,将花材成束地分插在细筒内。
在插花理论上,出现了欧阳詹的《春盘赋》和罗虬的《花九锡》。《春盘赋》论述了插花应考究容器、花材的形、色、线条、构思、意境等诸元素的内在联系和配合的奥妙。《花九锡》中的9项插花原则对插花放置的场所、剪截工具、供养水质、陈设的环境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占景盘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盛行插花之风,插花艺术到了鼎盛期
宫廷和官府插花规模宏大,《墨庄漫录》中记载了洛阳牡丹盛开之时,政府举办插花展览的盛况:“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文人爱插花,更是把插花写到了诗作里,以致于插花成为当时文人生活“四艺”之一。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文人把插花艺术的思想境界从怡情悦乐提升到以花的寓意教化人伦、表达志向的层次。
民间爱插花,不分贫贱。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所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杨万里诗中写到,简陋的路边小店也以插花为装饰:“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受理学影响,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注重理性意念。花材选用看重花品花德及寓意,内涵重于形式,构图上追求线条美,突出“清”、“疏”,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从而体现插花人的理性意趣及和品德节操,达到教化人伦的目的。
宋代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插花容器的制作与改良,发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
插花理论更丰富,有张邦基《墨庄漫录》、苏轼《东坡志林》、赵希鹄《洞天清录》、洪林《山家清供》等。研究发明了许多简单实用的花材保鲜技术,有些方法沿用至今

南宋 李嵩《篮花图·夏》

元代,受社会动荡和文化艺术不振的影响,插花艺术发展缓慢,仅在宫廷和少数文人中流行,不重人伦教化,侧重表达个人情感,插花无固定造型模式,无拘无束,叫做“自由花”

元 钱选 《篮花图》

明代,插花艺术复兴,无论是在技艺上和理论上都已成熟和完善,确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特点与风格,建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体系。
明代插花以瓶花为主流,分为两种:明初流行陈设于厅堂和殿堂的“堂花”,体型高大、花材种类繁多,造型庄重华美;明中期流行陈设于书斋和闺房的“斋花”,小巧随意,清新俊逸。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内容重于形式,有浓厚的理性意念,追求“清、疏、淡、远”的风格。
明代插花理论成熟,许多插花著作问世,最为著名的是张谦德的《瓶花谱》和袁宏道的《瓶史》。《瓶花谱》对插花的手法和技术处理做了全面阐述。《瓶史》则从花材、花器、养护、插法、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是一本论述中式插花技艺和美学思想的专著。

明 边文进 《岁朝图轴》

明 陈洪绶《玩菊图》局部 

清代,盆景艺术盛行,插花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风格崇尚自然美,流行写景式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写景式插花,利用花材表现自然景色,采用写实的手法,将自然风光浓缩于盆中。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提出插花原则:“起把宜紧,瓶口宜清”。谐音式插花则是利用花材、容器名称的谐音,选用铜钱、拂尘、万年青和李树的谐音插制一款寓意“前程万里”的作品以表示对未来的憧憬。

清 陈书《岁朝丽景图》 


清代以后,国力衰微,时局动荡,花事和插花活动也变得萧条,基本陷入停滞。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插花艺术逐渐复苏,展览、表演和比赛被列入国家级花事展会中,出现了插花员的职业工种,插花培训和研究随之增多,显示了中式插花强大的生命力。 



源远流长的中式插花艺术背后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式哲学和人文精神品质的外在呈现。繁荣期的插花艺术曾东传日本,影响促进了日本花道艺术的形成。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热爱插花的朋友们来试试中式插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