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guanghua4210 2021-01-01

       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对合作学习就有这样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观点认为,在学习中要互相沟通,彼此交流想法和思路,方能让思维之花相互碰撞,让大家相互启迪,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目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局面的状况,使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有国内教育专家指出,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合作的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形成和增强个人责任感,形成和提高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解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胜任的困境。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这种学习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悦纳。如今,几乎是每堂公开课上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但大多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都是惟恐他人冠之以“传统课型”批评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千篇一律,很多课都成了“讨论+问答”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是讨论,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往往不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不考虑问题是否具备合作性,纯粹为讨论而讨论,为点缀、装饰课堂教学而讨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去关注、去探究、去总结、去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下是个人的几点拙见。

一、小组搭建的优化——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

合作学习中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从而使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科学地搭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通常4——6人为一组,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分组,力求使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组与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因此,开学初,我按以上原则及因素,把全班54个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组建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员有2名优等生,中上学生、中等生各1名,和2名学困生。各小组内商量为自己小组取名,以显示小组的特色。有雏鹰队、精灵队、蓝猫队……  

这样的异质分组,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较之在其他学习环境中,比如自学,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更多;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他的认知、推理水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增加他们的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比如医生、经理、律师等)作准备。学困生也能从中获得不仅仅是老师,还有更多同学的帮助;也能通过观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获益;因为小组同学希望他们成功,所以尝试的动机也更加强烈。

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基础

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如果以为有了合作学习就无须再独立思考,没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独立思考被剥夺、取代,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时间,小组讨论势必是零乱的、空洞的,看似热热闹闹地课堂讨论,实际只是表面的“繁华”,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轿子”。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应该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只有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从容地组织语言,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有条不紊的叙述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展开评论,讨论也才会深入有效。应该说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因此,我在组织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到小组中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从而达成共识。既保证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参与的机会,又保证了交流合作的质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我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将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数据记录下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相互介绍拼法,对比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自然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教学既突破了重点,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会倾听——合作学习的保障

耐心、细致地倾听应是在合作学习中必备的品质,不会倾听别人观点的人就谈不上什么合作。《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交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会表述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按以下五点要求逐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1、听别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

2、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

3、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取别人说完后再提出。

4、听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用“请您”或“您是不是可以”等礼貌用语。

5、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我在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总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故意不去重复学生的表达,而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他的话了吗?懂了请你再说给大家听一遍。”或“你觉得他讲得怎样?如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儿,如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里?”,还要时不时表扬那些听得认真和敢于质疑的同学。比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1/3×1/2=?,再让学生验证算理,最后组际交流。交流中一学生汇报说:我们的验证是1/3×1/2=1×1/3×2=1/6,因为1/3=1÷3,1/2=1÷2,那么1/3×1/2=(1÷3)×(1÷2)=1÷6=1/6;也可以想成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这样一共把纸平均分成了6份,取其中一份,所以是1/6。汇报完后,我没有立即重复他的回答,而问其他学生:“你听懂他的方法了吗?”;“你觉得他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你还更好的方法吗?”,就这样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并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指导。

四、抓住契机,提出适宜问题——合作学习的中心

小组讨论的成败以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正确无误地把握住了讨论的时机,提供了适宜的问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可在以下几个环节处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学生在认识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以及在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主要概念时。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辩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就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4、5、6、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能组成几组?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地不断深入,使学生正确理解“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掌握互质数的组合规律。

(2)在学习教材的重点、难点时。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通过自编童话故事“猫妈妈分鱼”,利用图片学具和课件,创设一个理解“平均分”的情境:猫妈妈钓了很多鱼,你知道她要把鱼分给几只小猫吗?(出示课件:3只小猫)。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你能帮猫妈妈分好鱼吗?请你把袋中的鱼分在小猫下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法,然后在全班展示。学生就可以从分得的结果“同样多”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例子,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这样的小组讨论,学生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也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3)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炼思维精华时。比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题目:把8、5、15、30……分成两组,使两组数分别能被2、5整除。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在讨论中研究、概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完成填空题:(  )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这样的分组讨论教学,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也就是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书上介绍的方法,再分组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4)当新授之后运用新知识判断、解答某些实际问题时。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通过学生对一组算式的比较,得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后,可以对“□÷□=9……4”一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这四者的关系。

(5)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我认为,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讲比例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吗?”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认识。

(6)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采用讨论形式,对不同的解题方法交流并及时反馈,可拓展思路,比如:根据下面的条件补充问题:“六(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出了近十个目前大多学生都能立即解决或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需水多少克?”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五、恰当适时地引导、启发——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启发、点拨。启发、点拨要适时,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过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给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要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都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对他们的猜想不加评论,放给学生自己验证,验证中学生发现个位上1、2、3、4、5、6、7、8、9都有可能被3整除,可冥思苦想就是找不到规律,发现不了特征。小组讨论步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这时就需要教师就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于是我要求学生先写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交换一下它们个位、十位或个位、百位的位置,看还能否被3整除。通过试验学生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交换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后还能被3整除。于是我乘势鼓励学生进一步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这时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猜想能从和上找到规律,因为交换位置,和不变。”经他一点,其他同学茅塞顿开,纷纷在旁点头,话音未落,几个性急的同学已在出题验证了。可见,讨论中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困境中突围,还可以保证讨论的目标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