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收藏家498期:叶诗梦,清末民初古琴大家

 坏人彭 2021-01-01

叶诗梦(1863—1937),满洲正蓝旗人,叶赫那拉氏,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辛亥革命后改名叶潜,字鹤伏,号诗梦居士,又号师孟。清末民初古琴大家。

荷兰外交官、汉学家 高罗佩为其师叶诗梦所绘小像

慈禧太后族侄

叶赫那拉(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该部原在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1619年初,该部被努尔哈赤所灭。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叶诗梦为叶赫那拉·瑞麟的第三子,慈禧太后为其族姑。

叶赫那拉·瑞麟(1809~1874),字澄泉,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大臣。历任太常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军机大臣、户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文生员出身,咸丰三年,入值军机。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吴棠担任两广总督,一任九年。十三年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庄。有子四人。《清史稿》有传,见卷三八八列传一七五。

叶诗梦长兄为叶赫那拉·怀塔布(?—1900),清末大臣。怀塔布由荫生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以父恤典擢四品京堂,后迁礼部尚书,与李鸿章结为亲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礼部主事王照上疏言事,怀塔布加以压制,不肯代递。遭王照面斥,始勉强代奏。9月4日,光绪下令将其与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六大臣,全部革职。5日,怀塔布赶赴天津,与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发动政变。21日戊戌政变后,怀塔布被慈禧重新起用,授左都御史兼内务府大臣,迁理藩院尚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怀塔布以袒护义和团扶清灭洋,事败被黜,家渐中落。当年去世,赠太子少保,谥恪勤。有一子叶赫那拉·耆年。

叶诗梦书''竹雨凝寒''匾

贵胄子弟,能工能医

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叶诗梦出生于广州。这一年,瑞麟调广州将军。叶诗梦童年皆在广东度过,直到他十二岁时,瑞麟于总督两广任内去世。叶诗梦虽然年幼,但事亲尽孝,哀毁已如成人。兄弟四人随长兄怀塔布扶柩回籍。

回京后,叶家住在东华门外东厂胡同漪园故宅。这所宅子是咸丰年间瑞麟所购建,因瑞麟同治年间长任外官,不在京师居住,曾经借予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1818—1881)租用。

清廷念瑞麟功德,各予诸子赐荫。叶诗梦年方十三,蒙给员外郎。十五岁时,叶诗梦又选补东陵乾隆裕陵工部员外郎。十八岁时,叶诗梦调理藩院员外郎,派充东陵慈禧普陀峪陵工监修官。直到光绪廿年甲午(1894),叶诗梦卅二岁,以陵工告竣,奏保为候补道。又两年后,叶诗梦充神机营委员,于营务兴革,多所建议,极为上峰优嘉。

庚子之乱时(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叶宅漪园先后被俄、德侵略军占据,遭俄军破坏。一年后,联军退出北京,方才收回。他略事修葺,取“劫后余存”之意,改名为余园,旧址在王府井大街北端、东厂胡同以北、翠花胡同两侧。修葺后又经三年,叶诗梦将余园向市民开放,供人游览,并曾于园内开设饭庄、茶馆、照像馆。次年,余园转归直隶总督荣禄(1836—1903)。

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叶诗梦为创办宫内电灯公所委员。原来,叶诗梦还曾与詹天佑(1861—1919)为同学,都跟随英国工程师翟阿飞(A. W. Child)研习格致,试制煤炭瓦斯,创设发电机、燃灯于家,为京师首创新气象,故有是命。

光绪卅四年戊申(1908),叶诗梦保荐为江苏试用道,兼管银钱局总办。两年后补授河南开归陈许郑道,兼管河工及官钱局事务。旋署河南劝业道。

自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叶诗梦因父兄俱逝,宦游在外约有四年。所至以整饬吏治、维持风教为先务。本期有所建树,但因时局变动,并未获发展。他还一度变家产设织布厂,又倒闭了。

民国元年(1912),叶诗梦自河南解甲归田,日惟以琴、诗、书、画自娱,息影京门不出。日必抚琴,以教及门弟子,并设馆传习以为乐。南北琴家咸推诗梦斋为巨擘。叶诗梦复精医术,尤服膺叶天士(桂,1667—1746)、徐灵胎(大椿,1693—1771)辈学说,悬壶问世,所治屡愈。又鉴于药物多欠地道,每致误事,常备良材,以事施济。以是求治者益多,而体益劳瘁。

苏州拙政园玲珑馆堂上的叶氏手笔''玉壶冰''

民国廿年(1931),叶诗梦六十九岁。春,因医务过劳,转自致病,气痞溺血,女叶霜鸿立方进剂,方才痊愈。

民国廿四年(1935),叶诗梦七十三岁。当年正月,叶诗梦开设北平市私立鹤伏艺术传习所,并拟章程。

民国廿六年(1937),叶诗梦七十五岁。是年复病,春分节后越发严重。往年时,其弟子汪孟舒觅得《五知斋》《梦蝶》佚谱,叶诗梦欣然为之跋。后来又叹曰 :“彼五琴已陆续散去,仅崑山玉尚频年典质于外,其谱全而无其琴以弹之,惜哉!”于是汪孟舒乃斥巨金将崑山玉赎回。孰料琴归未久,病转加剧。长女叶霜鸿偕婿联庆智归宁,衣不解带,同侍汤药,历延中、西名医先后调治,时安时危,终未见起。

殁前一二日,叶诗梦尙能命门人李尔励检取方书,亲自翻阅,且频问日子,屈指计算。三月三十一日午后,目已合,口不能语,惟神志始终清明。延至四月初一日子时,与世长辞。身后留有二女叶霜鸿、叶耆生。

好学者终大成

叶诗梦自幼学琴,早年在粤得咸同年间国手与古斋祝氏、张静芗、刘蓉斋指授,奠定琴学基础。回京后又在东厂胡同行有恒堂与京师琴家孙晋斋父子、张瑞珊等参习,又遇蜀人李湘石弹七十二拂《流水》《读易》等蜀派曲,从云鹤道人得授《洞天春晓》,从江宁黄勉之研习《羽化登仙》一曲吟猱指法,从翠华山三清观道士静修得授《墨子悲丝》,从宜昌陈姓渔家得授《圯桥进履》,此外还有枯木禅僧云闲等。自青及壮,艺术得以大进。

叶诗梦十岁时从塾师刘蓉斋学琴,三月即能成曲。叶氏《诗梦斋琴谱》自序云 :“余幼时从刘蓉斋先生读书于粤东观音山之阳,课余先生授以指法,初学《良宵引》《梧叶》二曲为入门。”

后来,叶诗梦又跟随著名琴人祝安伯学习,而非其自序中所说的祝桐君。其自序云 :“后祝桐君来粤,闻之所论音律精邃,昭若发蒙,亲授以《琴学入门》各曲,音律之精,非他谱所能及,从学三年先生归去,然先生之秘法均有心得矣。”所记当为有误。《琴史初编》等书咸谓祝桐君于同治三年(1864)去世,那年叶诗梦才一岁,不可能学琴。叶诗梦《羽化》一曲后记亦自承从祝安伯指授。

此处有必要简介一下祝桐君、祝安伯等。

祝凤喈(1796~1850、1864?),字桐君,清代琴家,19岁从其胞兄祝凤鸣(字秋斋)学琴,以后致力于琴学30年,宦游江浙,以琴自随,所至名噪一时。祝凤喈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乃闽派古琴宗师。祝氏兄弟都是当时极有名气的琴人,其父祝昌时(浦城富绅)好琴,家藏有七弦古琴数十张,筑“十二琴楼”以贮之。“十二琴楼”是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圣地”,就是林则徐、梁章钜进京,途经浦城时,也要到祝家“十二琴楼”去聚一聚。

祝安伯,名庆年,祝桐君高徒张鹤的《琴学入门》徐允临序称祝安伯为祝桐君之孙,祝氏十二琴楼旧藏紫琼琴同治六年铭刻亦称祝安伯为祝秋斋文孙。(然而另有一说祝秋斋为其父亲,观其生卒年似是,待考)

祝桐君《与古斋琴谱》(1855)论琴无谱,仅弟子张鹤曾刻其谱六曲于《琴学入门》中。叶诗梦传得祝氏未刊之稿。如《诗梦斋琴谱》卷六祝氏《捣衣》一曲,即在张六曲之外。叶诗梦于谱后跋云 :“《捣衣》一曲,从祝桐君学之,节奏指法均不同。余前存桐君秘本数十曲,惜于庚子(1900)均失去,所记者三二曲,深可嗟也。”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叶诗梦廿三岁,与孙晋斋(宝,1820—?)相聚于漪园。孙晋斋,“咸同间居京师专教授琴者也”。叶诗梦跟着他学习《五知斋琴谱》各曲。孙晋斋传谱,录于《诗梦斋琴谱》之中者有卷三《高山》《鸥鹭忘机》《梧叶舞秋风》,卷四《羽化登仙》《释谈章》,卷五《塞上鸿》,卷六《平沙落燕》,卷八《耕莘钓渭》等诸曲。他在卷五《塞上鸿》跋云 :”此《塞上鸿》,乃晋斋先生得意曲也。余于乙酉与先生相聚于漪园,先生已七十矣,亲授斯曲。节奏极难合拍,三阅月始成曲。后庚子难,年余未弹,指法虽未全失,而节奏竟难成句。“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叶诗梦卌三岁,春游宜昌,从渔家学弹《圯桥进履》。《诗梦斋琴谱》卷三《圯桥进履》跋云 :”乙巳春,偶游宜昌,适暴风,停泊十日。闷极无聊,江岸小步,忽闻琴声出于林内。随音觅之,林中有茅屋三间,信步临窗听之。主人约入,始问姓名,乃陈姓渔家也。即以此曲授余,三段、五段音节迥与各谱弹法不同。“

光绪卅三年丁未(1907),“丁未中秋,友人祝竹石同一道人来,乃江西翠华山三清观道士,道号静修。仙风道骨,白发红颜。弹《墨子》一曲,于悲慨中,添出一派仙音,节奏疏落,真名手也。余以其学,五日而成曲,仍宗《五知斋》原文,音节疾徐不同耳。”

此印旧为叶诗梦所刻,曾一橹以此石请齐白石篆刻赠贺伯诺。2016西泠秋拍拍品

琴学著述

民国三年甲寅(1914)九月,叶诗梦手自编定《诗梦斋琴谱稿》十卷于青州萝月庵,二十曲,正调以三弦为宫。谱内有造琴、制箫、六琴记、得崑山玉琴等记。谱后每有批注题记。原稿全本今已不知所在,弟子汪孟舒有传录本。北京图书馆藏诗梦斋紫格手写稿残本一册,五曲,亦有箫合琴调子,书皮钤诗梦斋印多方。郑颖荪(1893—1950)另藏诗梦斋残本手稿一册。

叶诗梦还著有《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及《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稿,影抄金台汪谅《新刊太音大全》,均未刊行。叶诗梦还能书能画,可惜传世极少。

《五知斋琴谱》,清周鲁封根据徐祺徐俊父子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二年成书。共八卷,收三十三曲。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是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古琴谱。《五知斋琴谱》开化纸初印本以下缺《庄周梦蝶》,疑其版已毁。汪孟舒从《自远堂谱》中录补,补梓缺页以赠同好。叶氏为作长跋记之,传为琴坛佳话。

《五知斋琴谱》,清乾隆丙寅(1746)怀德堂刻本

唐宋古琴收藏大家

关于叶诗梦的收藏,叶氏弟子汪孟舒云 :

“(叶氏)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生平于经、史、诗、文,悉有著述。他如天文、数理、书画、篆刻、金石、考订、医卜、拳击、音乐、技巧,亦靡不博通周习。当家世隆盛,未遭拳乱时,席丰蓐隆,收藏精富。神品书画卷子,尝至千数百件,蓄琴有百二十床,其他珍秘,数亦称是,故能早精鉴别。彼时辅臣疆吏,采选进贡,骨董巨贾,收罗辗转,辄延为考定,庸是见广识精。”

“斯今日之文化商东,每为其昔日门下从事者也。在昔,东厂府邸内有行有恒堂、苍莨阁等名园雅集,诗酒琴罍无虚日。前辈如潘文勤(祖荫,1830—1890)、翁文恭(同龢,1830—1904)诸公,时相过从,咸引为幼友,则其造诣可知。而书法诒晋,兰写文郑,亦抵成于彼时也。”

叶诗梦收藏名家书画数百近千件,还有其它珍玩不等。但他最有特色的收藏是古琴,最多时达百二十床,其中唐制、宋制古琴皆有数张。

叶诗梦极善看琴。慈禧太后御用琴师十一弦馆主人张瑞珊(1828—1916)在琉璃厂创办了蕉叶山房,其子张莲舫曾云 :“佛荷汀先生看琴,必选岳山低,先试三、四徽,弹弦不抗指者,然后评其音,否则便不弹试矣。盖佳琴轻松灵活,弹时不抗指不费力。若岳山虽低,但六徽抗指,亦非佳制。”

这里举几例给大家看看。

唐琴“九霄环佩”

中国现今收藏的所有古琴当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的“九霄环佩”了。“九”这个数字按中国的传统可谓极数,含“至高”之意,因而常与皇权、帝位关联。琴名中的“九霄”指的也是极高的上空、仙界;“环佩”是中国古人佩于腰上的玉制饰物,相碰时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这张琴斫制匠心独运,制作精良;发音九德兼备,尽善尽美;藏者名家如云,流传有序……这一切,使得这张“九霄环佩”琴成为举世闻名的国宝。

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局部 诗梦斋落款

“九霄环佩”琴在唐代被斫制成功后,便被冠以“九霄环佩”之名,并刻于琴背龙池之上。“包含”大印与琴名为同时所刻。“九霄环佩”琴背上除苏轼琴诗外,还有“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10字。苏轼与黄庭坚琴铭,学者多认为是晚近所为,所以苏轼、黄庭坚都未收藏过此琴。

“九霄环佩”琴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收藏者是南宋的节度使吴琚。吴琚是南宋汴梁人(现河南开封),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吴益之子。

到了元、明两代,“九霄环佩”琴不知为谁所收藏。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有“冰清”“春雷”“混沌材”“万壑松”等名琴28张,其中最后1张便是“九霄环佩”琴。明代林有麟的《青莲舫琴雅》也记有“九霄环佩”琴名,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斫?”

清康熙年间的《五知斋琴谱》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琴谱。在这本琴谱的“琴背选刻字样”一节中,第一个列的便是“九霄环佩”琴,可见清人对它的重视。

清末,“九霄环佩”再次回到皇亲国戚即慈禧太后族侄叶诗梦的手中。“九霄环佩”琴铭中“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便是他镌刻的。“泠然”常被用来形容琴音清越,“希太古”可能是取元人胡布“不逢鸿荒世,仰希太古民”之句。

1920年,该琴又被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用古帖易去。溥侗是清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自幼在上书房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奏《流水》等曲。(也有学者认为“九霄环佩”琴是叶诗梦由张瑞珊做中介转让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但刘鹗于1909年去世)

后来,溥侗举家南徙移居上海,“九霄环佩”琴被转让给同在上海的收藏家、文学家刘世珩(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88期:刘世珩,民国最会刻书的大藏书家)。刘世珩为清光绪朝广东巡抚刘瑞芬之子。“九霄环佩”琴凤沼上方的“三唐琴榭”和下方的“楚园藏琴”便是刘世珩所刻。

1926年,刘世珩病逝于上海,将琴传给自己的儿子刘之泗。之后,“九霄环佩”琴又转让给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章之子刘晦之(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32期:刘晦之,世家子弟的不世收藏),这是“九霄环佩”琴最后的私人藏家。

1952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57期:郑振铎,国家第一任文物局长的不世收藏)将“九霄环佩”琴从上海刘氏手中收购,并划拨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琴“秋声”

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七月,叶诗梦于琉璃厂购得无名仲尼式古琴,龙池内纳音旁刻篆文“开元五年雷威造”七字款。叶诗梦乃铭此琴曰秋声,复于龙池两旁刻款云 :“辛丑七月,偶游厂肆,见此琴,漆面均剥落,看其木性极旧,乃唐琴无疑。携归后调漆补之,按弦鼓曲,清韵铿铿。时新秋雨后,窗前竹韵潇潇,与琴音叶合,因题名秋声以志。诗梦。”

唐琴“秋籁”

古琴“秋籁”,系唐琴,仲尼式。琴体浑圆修长,漆色深褐,断纹如冰裂。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琴底篆刻“秋籁”并“德斋珍藏”,腹内朱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叶诗梦旧藏。一九八五年成公亮于济南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

宋琴“崑山玉”

光绪八年壬午(1882)秋,二十岁的叶诗梦偶游天津盘山,恰逢暴雨,于是夜宿万松寺,巧得《五知斋琴谱》编印者之一周鲁封修仲尼式百衲琴崑山玉。《诗梦斋琴谱》卷四《羽化登仙》一曲跋后有《得崑山玉琴记》,述得琴始末云 :

“余廿岁时偶游盘山,正值暴雨急至,急行至万松寺,寺中客室已有先来者,只僧舍一间无客,屋黑暗异常,然舍此则无地可容也。晚大雨更暴,山瀑直流,响震山谷,令人生畏。夜坐无聊,徘徊斗室,见床底露焦尾一角,询之寺僧,僧答曰:“破琴”。索而观,尘土铢厚,泥污不堪。以巾拭之,断纹蛇腹,背刻“昆山玉”,下有周鲁封珍藏印。余鼓琴,入手即以《五知斋》为法,今见此琴,不忍去手。商之寺僧,僧亦不识此良材,慨然赠余。余以金报之,而寺僧极喜。”

“越日,天仍未晴,山水骤发,山路均不敢行。饭后汲水以巾拭琴。琴上尚有七弦一根。苦无轸足,不能一试其音。以手坠之,微有声,清越异常,喜出望外。五日,天始开晴,抱琴徒步下山。归至斋中,安以轸弦以试之,清脆圆润,上品也,琴乃百衲,然似后衬之木。盖原木太朽,后附之亦未可定。余斋中蓄琴百余张,清脆圆灵,以昆山玉为第一。得此良材,概佛家所谓宿缘耳。”

该琴轸池下嵌青玉一片,其下刻周鲁封隶书“崑山玉”三字,龙池左右刻铭文“雅韵清幽鸣玉珮,良材高洁发崑冈。”池下刻草书:“毓质于峄山之阳,发芳于咸池之侧”等语,并刻“子安甫”等小印二。足穴上方中间刻“周鲁封宝藏”大方印一,左有“希世之宝”小印一。凤沼下刻“子孙永宝”大圆印一。

叶诗梦得崑山玉后,于琴名两旁刻 :“诗梦斋所藏之琴,此为第一。”复于琴背凤沼左右铭曰 :”此琴唐斫宋嵌,音韵清绝。隶与诗句,似李北海手笔。周鲁封为国初琴家,其赏可知矣。余得自丁巳(编者注:当作辛巳)秋日,喜不自胜,因识之。“

不过,叶诗梦后来在《六琴斋题额》中关于崑山玉等琴的记载与上述《诗梦斋琴谱》不同,录之如下 :”余自幼时喜音乐。十岁时,从刘蓉斋先生学琴,三月即能成曲。暮春之初,从先生游白云山。寺僧亦能鼓琴,所畜之琴甚多。余见昆山玉一琴,悬于纸壁,不觉技痒。于是鼓《秋风》一曲,音韵铿然。寺僧即以此琴赠之。“

高罗佩著《琴道》收录叶鹤伏昆山玉古琴底板拓片及复制摹本

叶氏晚年,其所宝五琴均陆续散去,仅剩“昆山玉”亦典质在外,居常悒悒不乐。其弟子吴门汪孟舒斥巨金赎回,得心畅弹,叶氏自称为晚年一大快事!

崑山玉宋琴后归衡亮生(完颜衡永,1881—1965)。1947年初, 王世襄(1914—2009,详情参阅:【收藏大家】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郑珉中(1923—2019)同观崑山玉于衡亮生书斋,试抚七弦,音不入木,因请教叶诗梦弟子汪孟舒。汪氏云 :”诗梦斋之九霄环佩乃唐琴中之重器,从杨时百“无上”两字跋语中可以证明。昆山玉被定为宋斫,诗梦斋称为第一,实为九霄环佩去后之事。其音远极清润,后因被其后人损坏经过外行重修,故有如今弦木不应的情况发生。“叶诗梦弟子管平湖亦云 :”琴归佛氏女后,琴偶然堕地,合缝开裂,修合之后元音俱逝。“

自制“霹雳”古琴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秋,叶诗梦游翠微山,于龙王堂获枯木,斫琴霹雳。虽为新制,发音洪松,胜于常琴,甫斫成即名重于时。其琴龙池两侧有叶诗梦行书一题 :”戊戌秋日,同人游翠微山,偶见龙王堂寺后遗一枯木,乃旧梁也。询之寺僧,谓以年深弃之于此。将腐木削去,仅得五尺余,纹理精细,杉木材也。携归制为一琴,支弦鼓之,音韵铿然。追忆昔年在祝桐君家,见霹雳唐琴,较之声音之坚实洪松颇有似焉,即以霹雳名之,并刻原赞于背,以志得良材之喜也。“

“霹雳”琴为连珠式,琴身朱黑,音洪松,白玉轸足。此琴1905年由张瑞珊之子做中介归了刘鹗(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41期:刘鹗,晚清第一全才!奇才!),后又归琴家周梦坡所有,周又转赠给四川重庆琴人李子昭。

左起:张瑞山、罗振玉、王国维、刘鹗

藏琴流失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叶诗梦携崑山玉、九霄环佩出城避难,途遇洋兵,不幸崑山玉琴面为洋兵军刀砍伤,事平后始修复之,而唐琴九霄环佩则始终无恙。

经此一役,叶诗梦旧藏损失殆尽,幸有好事者往由诗梦斋携出琴五张,又于街市见诗梦斋自制之霹雳。数十制得回,旧藏物仅余此六琴而已。辛丑秋月,叶诗梦移居成趣园,园东小筑一室,因题额曰六琴斋,倩人题写。《诗梦斋琴谱》六琴斋条下云:“斋中所蓄琴百余张,庚子后只余六张,故以六琴名之。”此六琴按叶诗梦品评等级依次为:宋制崑山玉、唐制九霄环佩、宋制风入松、唐制鸣玉、宋制归凤及自制霹雳。是的,九霄环佩只排第二。

唐琴“鸣玉”,1905年由十一弦馆主人张瑞珊之子张莲舫做中介转让给《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刘鹗1909年去世后可能又归了张莲舫,因其云 :“鸣玉琴沉弘声佳,为十一弦馆旧藏,后归刘聚卿(世珩)。”此外“鸣玉”琴的递藏者又有收藏家刘晦之、郑树南、香港收藏家砚琴斋主人沈兴顺等。

唐-宋 “鸣玉”仲尼式古琴,中国嘉德2019秋拍,以632.5万元成交。

其它收藏

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秋,叶诗梦避难北新桥桃条胡同,于街市以数十钱购得翰林陈冕(1859—1893)旧藏《西泠七家印存》(此谱似与《西泠四家印谱附存三家》为同谱,并为丁丙所辑《八千卷楼印存》之改题本)残篇,陈 曼 生(1768—1822)、 陈 豫 钟(1762—1806)、赵次闲(1781—1860)三家已佚,实得四家。内丁敬(1695—1765)所刻印蜕四十四方,黄易(1744—1802)刻四十方,蒋仁(1743—1795)刻二十七方,奚岗(1746—1803)刻三十六方。叶诗梦装成六册,对开首开有叶昀(1901—1983)绘制九霄环佩唐琴及叶诗梦倚书对琴小像,栩栩如生。此谱后归贵州乐嘉藻。

同年冬至日,叶诗梦于街市得一甲子前行有恒堂所录琴谱,巾箱册页朱格写本。篇首定邸行有恒堂主人载铨(1794—1854)识云:“有诸暨陈荻舟者,指法殊时,琴音臻妙,……退食之暇,与为盘桓,……镜光茧纸画出乌丝,筠管银毫写成小谱。聊备遗忘,敢云好古。”所录《良宵引》、《秋江夜泊》、《梧叶舞秋风》、《平沙落雁》、《昭君怨》、《汉宫秋》、《潇湘水云》、《渔歌》八曲,皆道光间琴家陈荻舟所传。荻舟尝辑谱十六曲,曰《邻鹤斋琴谱》,序于道光庚寅(1830)。对勘两谱《良宵引》一曲,谱字全同,行有恒堂所钞更为精整。其中《梧叶舞秋风》、《昭君怨》两曲不在《邻鹤斋琴谱》内,足资考镜。

萧山朱翼庵先生捐赠给浙江博物馆的重器紫檀四面平式雕螭纹画桌,据王世襄先生考证,即属诗梦斋旧藏。叶诗梦得自海淀汉军旗人朱某。朱某当为明成国公的后裔。见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香港 :三联出版社,1989 年,第 65 页。

叶诗梦诗文铭金丝楠琴案,131.7x39x73.5 cm,中国嘉德2019秋拍拍品

1931年梅兰芳弹琴照,琴案即上图

虽在穷阎陋巷,犹不失琴

叶诗梦是清末民初北京琴坛耆宿,其弟子汪孟舒、管平湖、高罗佩都是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叶琴学振衰起敝的栋梁。

自左至右:管平湖、汪孟舒、关仲航

叶诗梦自幼以贵胄习琴,一生经历家国巨变,当席丰蓐隆之时,惟好古敏求,精研诸家指法 ;处蜗居斗室之中,能顺天休命,以琴书自遣。他的人格境界,正印证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致,是近代社会陵替中琴界清流的典范。民国廿五年丙子(1936),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于叶诗梦隆福寺家中斗室习琴一月,获观宋琴崑山玉。叶诗梦笑谓 :“虽在穷阎陋巷,犹不失琴。”

民国卅二年癸未(1943)去世后六年,十月,弟子高罗佩据汪孟舒赠《讣闻》所附诗梦斋遗照,参考《琴学入门》之抚琴图式,绘《叶诗梦抚琴遗像》。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藏。

高罗佩(右)与关仲航

民国卅五年丙戌(1946),叶诗梦去世后九年,高罗佩复请叶诗梦弟子汪孟舒、宋绮堂,以及张伯驹(1892—1982,详情参阅:【收藏大家】张伯驹——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安世霖(1901—1946)、杨葆元(1899—1958)、关仲航(1900—1970)、裴铁侠(1884—1950)、查阜西(1895—1976)、徐元 白(1893—1957)、 徐 文 镜(1895—1975)、 黄溓(1887—?)、吴建(兰荪,1883—1961)、吴望、程独清(1894—?)、徐芝荪(1882—?)、沈草农(1892—1972)、沈尹默(1883—1971)等十八琴士题《叶诗梦抚琴遗像》。

高罗佩将其英文著作《琴道》一书题献给叶诗梦,还盛情称赞叶诗梦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和伟大的文人”。  

参考资料

杨元铮《琴家叶诗梦年谱》

琴人叶诗梦小传

严晓星《古琴“鸣玉”前缘信可征》

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