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锋书写是书法界的一个巨大谎言

 哑斋火土 2021-01-01

教授藏锋回锋法的字帖大行其道

学书法的朋友都见到过一些教人学笔法的字帖,这种字帖的特点是笔笔藏锋、笔笔回锋,很多书友按这个方法学习了数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把这个方法看作是“中锋大法”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是“正统书法”。

很多练字多年的书友是从上世纪就在练字了,那个时候很少见原版字帖,书店里能买到的多半是选字字帖,也就是经过编者挑选加工整理的字帖,这些字帖在选字的时候就选了一些编者认为的所谓的“标准的”字,甚至有些字是被编者加工修改过的,还有一些字帖就不是古代名家的原版而是现代人临摹而成,这些字看起来往往都符合“藏锋、回锋”的特点,普通购买字帖的人是看不到原帖全貌的。并且,几十年以前的书法爱好者接触书法的时候几乎无一不是从“藏锋、回锋”理论入手学习的,导致众多的书法爱好者误入了这个泥潭。

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笔法却是学书法的大忌,如果一直按这个方法书写将终生难以真正步入书法之门。本人也一直在撰写文章批判这种误人子弟的“画”字法,在反对“藏锋”、“回锋”、“画”字的这条道路上,既碰见了很多坚定不移的反对者,也遇见了很多同道知音,比如台湾书家陈忠建对藏锋回锋的书写也是坚决反对的,他说“只是为了回锋而回锋,却反而扼杀了楷书的灵魂。”看来“藏锋”、“回锋”这种写法在台湾也是同样流行的。

前几天我撰写了一篇批判“藏锋”、“回锋”法的文章,有个读者提出了异议,他说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去书写,不能因为跟自己方法不同而否定别人的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为什么否定这种写法,为什么说它是错误的写法,它到底给书写者带来了怎么样的危害?

这种书写方法的主要表现是书写速度极其缓慢,效率低下。古人的书写是讲究效率的,用这样的方法书写太耽误事了。那么这种书写方法给练书法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我觉得最大的危害就是藏锋回锋阻断了笔画之间的有机关联,把每个笔画都分割开来,这些写出来的字成了笔画的僵硬堆砌,彼此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关联性、字像用笔画搭起来的木偶,死板而僵硬。

藏锋回锋的错误写法

用这种方法写字,就像画画一样,完成第一笔,用眼睛再去找第二笔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然后藏、行、回锋完成第二个笔画,再去寻找第三个笔画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笔画之间的自然关联全都在这些藏锋、回锋当中被断开了,这样不仅写字速度慢,而且会觉得楷书和行书之间有道鸿沟,就是看似楷书写的很好了,但依然写不了行书,速度一快就顾此失彼写的一塌糊涂了。

藏锋回锋的错误写法

如果我们使用正确的书写方法,上下两笔之间是相关联的,眼睛观察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手指会自动引领毛笔找到下一笔画的起始点,这样前后两个笔画之间就有了关联。那么即使是楷书,笔画之间也是关联的。用这样的笔法会很自然的通了行书、草书,以及其他各种书体。你会发现其实笔法只有一种,也就是用笔千古不易的真正含义吧。

不藏锋回锋笔画之间才能连贯灵活

其实如果我们去看原帖,书家的用笔习惯往往就体现在那些不被选中的所谓的“不标准”的字体上,近些年拍摄影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我们这些普通书法爱好者也能通过影像见到古代名家书法的原版真迹,仔细去研究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端倪,其实颜真卿的书写并没有藏锋的习惯。比如我们常见的《多宝塔》的第一页,我们以横画为例,所有的横画基本都是“露锋”起笔的,我用红笔标出来的,明显看到是没有“藏锋”的,绿笔标出来的看似“藏锋”其实那是因为书写速度快,上一笔在右边结束后,笔锋快速向左落在纸上导致的,而且这部分的比例很低。

那么这种“藏锋”、“回锋”的写法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近现代大多数“书法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去写字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古笔法在唐代以后失传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宋代以后逐渐开始流行大字书法,小笔写大字开始盛行起来,用小笔去写大字粗重的地方(比如颜体的收笔处)

就需要用笔尖做个提按收的动作,用多个动作多笔画出这样一个形态,于是乎给它起了个看似专业的名称叫“回锋”。笔画开始的地方也写不出来于是勾描填画一下起个名字叫“藏锋”,其实我们去看看颜体的原始碑刻就能明白,起笔处是没有藏锋的。那么不藏锋,不回锋,那些粗重的地方究竟该怎么写出来呢?其实是可以一笔写出来的,比如颜体的横是这样书写的:

不藏锋回锋来写颜体横

所以,你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藏锋书写就是书法界的一个巨大的谎言,同样收笔回锋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