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防教育栏目|如何把握兵家的用将之道?(2)

 华cfq5y4ucng3g 2021-01-02

(续前文)

  5.不拘一格,唯能是用——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就是在用人问题上,要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派主义、门第观念、山头主义和论资排辈等种种框框,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打破禁区,对外开放。

  纵观历史,在群雄逐鹿争夺天下的环境里,政治家和兵家们都能提出比较开明的口号,如“不论贵贱,唯才是举”“不论亲疏,唯能是用”,甚至打破国家界限,“不拘一国,唯才是用”,还可以“不念旧恶”等等,在用人方面真正体现出开放性原则。但统治阶级一旦坐了江山后,就开始讲“世袭”,论贵贱,用人论资排辈,甚至发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但是古人提出的“不拘一格,唯能是用”的用人之道,仍然是发自内心、是安身立命的需要。尽管现实中很难做到,但毕竟不失为一条可取的用人原则。

  6.小节小失,不害大用——辩证性原则。在用人上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与看待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识大体、看主流,不以一俊遮百丑,不以小失掩大美,这是古人的一贯主张。小节小失,不害大用,乃兵家识人、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

  管仲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用人就像对待小鸟一样,只要它能飞回山谷,不一定要它飞的路线非常笔直,一点弯路也不走。《吕氏春秋》这部书中讲:“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汉书·陈汤传》中也讲:“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庇细瑕”。魏征对唐太宗李世民进言:“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人的用人之道,是非常辩证的,对我们当代如何用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中的治将谋略思想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但上述三个方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治将谋略的一把钥匙。关于将帅地位作用的认识和将帅的素养,是世界观方面的内容,解决的是用什么将的问题;关于兵家的用将之道,则是讲选将和用将的方法问题。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古代兵家的治将谋略思想。

北宋名将狄青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狄青就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北宋的最高军事长官。这说明当武将要懂得军事谋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当文官也需要懂得谋略。例如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劳最高,位次第一,许多猛将都没有他的功劳大。萧何功劳为什么最大?因为他智慧高超,深谋远虑。

有这样一个趣事,传说纪晓岚在行舟途中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考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本讲最后,笔者就用古人的这句名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和这幅对联,来鼓励一下读者,愿大家在古代军事谋略思想的海洋中遨游,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